阳新论坛

查看: 124046|回复: 20
收起左侧

【阳新历史文化大讲堂】:《话说兴国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3 17:3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人物介绍:
       董恩林,历史学博士。阳新获田上董人,即现在的浮屠镇泉池村上董组。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历史文献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以及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者的培养工作,已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文史》《文献》等学术 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唐代老学研究》《文献论理与考实》等著作十余种。

20120611051446843.jpg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教授    董恩林  博士


               之一:“阳新县”溯源
      我们这个栏目虽然叫作“话说兴国州”,主要讲一百年前阳新县的前身“兴国州”的历史。但实际上,阳新县这一名称比“兴国州”一名更加古老,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阳新县一名。所以,在讲兴国州的相关历史前,有必要先讲讲阳新县名的来源。我们先从二千多年前西汉开始在阳新建县说起。汉高祖刘邦打败楚国项羽后,建立了强大的西汉帝国,实行了一套与秦始皇不同的行政体制,这就是州-郡国-县的三级行政体制,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部州,每州设一个权力非常大的刺史掌管。每州下设若干个郡和侯国,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侯国则是刘姓子孙和一些开国功臣的封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当时全国共设有60多个郡。十三个州中的“荆州”相当于现在的湖北、湖南全境和贵州、广西的一部分,下面管辖六个郡一个长沙侯国。这六个郡中有一个郡叫江夏郡,它的范围相当于今天湖北省中东部,这个郡从汉高祖刘邦六年开始设立。江夏郡下面管十四个县,其中,鄂东地区设有两个县,一个是江北的蕲春县,包括现在的黄梅县在内;一个是江南的“下雉县”,范围相当于现在的黄石市区、大冶县、阳新县、通山县等。那么,当时的下雉有没有县城、县城建在哪里呢?史书记载,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刘邦小儿子淮南王刘长,曾经想举兵叛乱,与部将伍被多次密谋,伍被反对叛乱,当时说了这么一段话:“略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保会稽,南通劲越,屈强江淮间,可以延岁月之寿耳,未见其福也。”当时淮南王的领地相当于现在的安徽。这里的“衡山”在安徽当涂县北,庐江即今之安徽庐江县,都在今安徽芜湖和铜陵之间;寻阳即今天的黄梅县,豫章即今天的南昌市。南郡即今天湖北的西部,会稽指苏州。可见,当时下雉县不仅有城,而且是军事要地,这说明下雉建县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出于军事需要,那么这个县城应该是建在襟江控湖的位置。据《兴国州志》记载,下雉旧城在兴国州东南四十里昌平乡下羊下雉潭。宋代阳新出了个大学者,叫王质,他有一本散文集,叫《雪山集》,《雪山集》中有一篇文章叫《富池昭勇庙记》,其中几次提到“下雉李氏”,即与苏轼交往密切的李翔,又记载说:“今下雉去富池二十餘里,或者富池即故下雉未可知也。”这说明“下雉”一名直到宋代还在使用,而且就在枫林与富池接壤处。那么这个旧城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现在还存不存在?前些时清明节期间,我回家乡祭祖完毕后,由县档案局曹局长、文物局柯局长陪同,专程去枫林镇作了一番考察,很有收获。枫林镇南城村(原来叫南塍村)现在仍然有个下羊组(即原来的自然村),下羊组有一块地方叫下池,他们说过去就叫下雉,改称下池,是为了便于书写的缘故,就像南塍改称南城一样。下雉这个地方现在是下羊组的一个养猪场,过去好象叫下羊农场,在富河南边,是一座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山丘,四面环水,北面是网湖,东南面是舒婆湖,西南面是下羊湖,故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一座岛,下羊组自然村通过一条湖堤才能到达这个地方。特别是它的北面临富河的地方有一道斜伸入富河十来米、海拔九米、宽约二三米的红砂石梁,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码头。听当地人说,这道石梁旁边还有一口古井,潮水时看不到,枯水季节可以看到,这与史书上记载的下雉潭正好吻合,可以相互印证;而且,有井就说明过去这里曾经有长住居民。由这个地方乘船顺富河东去约二十里即到富池镇,一路都是汪洋水域。从汉代的生产与生活水平来看,这里应该是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和军事据点的理想场所。因此,我以为这里作为汉代下雉县的故城应该是可信的。另外要说明一下,如今当地仍然读zhi,甚至现在已经把地名改成了“下池”,所以,我主张还是尊重当地习惯。
       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大将甘宁作战英勇有功,公元221年,孙权专为他设了一个西陵太守的职位,将原下雉县分为下雉、阳新两县归他管辖,直属当时吴国首都武昌郡(相当现在的鄂州),这是“阳新”这一名称的开始。阳新县的故城即今天的富水镇,明代分为上阳辛里、下阳辛里,清代改叫上阳新里、下阳新里。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说到富水水库时就叫它阳新镇水库。我推测,当时的下雉县与阳新县可能以现在的富水为界,东南部即现在的富池、枫林、木港、排市、洋港、龙港等归下雉县管,西北部即现在的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黄颡口、韦源口、三溪、王英等归阳新县管。到了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将下雉县并入阳新县,“下雉”一名从此便废止了。如果从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算起,下雉县名使用了600百多年时间。
       隋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改阳新为富川县,县政府逐渐东移到富池,后来又移到现在的兴国镇附近;“阳新”县名的使用到此告一段落,前后共368年,直到民国初年才恢复。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年,又改名永兴县,仍属江夏郡,这个县名一直使用到明代。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带我到县城时说过,老县城靠近富河的地方叫富川门,这大概是富川县名唯一的痕迹了。
       之二:“兴国州”释名
      上一次我们讲到阳新县到了隋朝开皇九年改名为永兴县,“阳新”一名从此暂时废止。唐代先分全国为十道、后改为十五道,每道管若干个郡、每郡管若干个县,实行道-郡-县三级行政体制。我们永兴县属江夏郡管,江夏郡先归江南道管,后来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永兴县归江南西道,江南西道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湖北的江南部分、湖南、江西、贵州等省。江南东道的管辖范围则相当于今天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五代十国时期,永兴县先后为吴王杨行密、南唐李氏王朝辖地,南唐时永兴县开始设通羊镇(今通山县治)、青山场(今大冶县治),开炉冶炼。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我们永兴县升为永兴军,第二年改称兴国军,管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归属于江南西道(后改称江西路),这是“兴国”一名的起始。元代实行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区划,其中府与州属同一级行政单位,路是直属中央政府的最高地方政府;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兴国军升为兴国路总管府,下辖录事司一、县三,仍为永兴、大冶、通山三县,隶江西行省;这里的录事司是路政府所在城市的管理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兴国镇政府。元代的路很多都是下辖府、州、县的,阳新由县升为路,而且只有三县隶属,足见阳新县地理位置在国家政区中的重要。至元三十年(1293年)兴国州割归湖广行省管辖,下面仍辖永兴、大冶、通山三县。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改称兴国州,废永兴县为州治,辖大冶、通山二县,归武昌府管辖。也就是说永兴县为兴国州直辖地,另辖大冶、通山二县,就像现在的黄石市既有自己的直辖各区,又下辖大冶、阳新二县一样。这样算来,永兴县名从公元598年开始使用,到1376年废止,使用了700多年。
       清代沿用明格局不变,兴国州仍然下辖大冶、通山二县。民国初改称阳新县,与大冶、通山两县分治,相沿至今。算起来,“兴国州”这一名称使用了500多年。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宋代太平兴国年间,还将江西赣县七乡分出设为兴国县,历元、明、清、民国不变,所以大家要将湖广兴国州与江西兴国县区分开来,不要混而不辨。
       总之,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历史上,阳新这块地方建县很早,在国家行政区划中始终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行政区。历史上不管是称下雉县、阳新县、永兴县,还是兴国州,其辖地始终是包括大冶、黄石、通山县的,要比现在大好几倍。因此,如今的县政府所在地兴国镇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个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州政府所在地,位置要害,发达兴旺。兴国州这个名称,历史上既是指黄石、阳新、大冶、通山等市县范围,又是指如今的阳新县境。这样看来,我们阳新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管辖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格局的。
发表于 2012-8-3 18: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广东深圳
表示 忍着 耐性 看完了`~
发表于 2012-8-3 19:2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江苏苏州
看的有点晕乎乎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0: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2-8-3 20:47 编辑

       3.《话说兴国州》之滨江扼山的形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阳新县、兴国州等名称的来历,说明历史上的阳新县地位十分重要。但如今的阳新县显然没法与历史上的阳新县相比,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阳新在历史上之所以地位这么重要,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我们中国整个的地理位置是西北高、东南低,全中国除了四川盆地、关中平原、江汉平原、汉中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平原与湖区外,全是山区。湖北的地理形状是以江汉平原为主体,东、北、西都是山,南边以洞庭湖为界。东北部有大别山,东南部有幕阜山和九岭山,西北部有大巴山、巫山、神农架、武当山,南边则有洞庭湖。东北部的大别山东南山麓衔接长江的地带即是蕲州(今蕲春、黄梅两县),东南部幕阜山东北麓衔接长江的地带即是我们兴国州。也就是说我们兴国州处于湖北最东部大别山与幕阜山之间、长江从两山之间通过的南部地区,与北部的蕲州夹峙长江南北两岸。而长江从武汉阳罗折向东南,到我们阳新富池口转了一个大弯,折向东流,富池口的半壁山好像耸立在江当中的一道大门,上游和下游的来船到了这里都暴露无遗,无法避绕。所以,从长江水域来讲,在古代以水运交通为主的情况下,我们阳新的富池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蜀、魏、吴争霸,历代十几次农民起义,如唐末的黄巢、元末的朱元璋、明末的李自成、清代的太平军等,都曾在阳新摆战场展开恶斗,至今富池口还可以找到许多古战场遗迹。其次,从陆路来看,湖北与湖南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以洞庭湖和江汉平原为中心的大盆地,长江则从江汉平原将这个大盆地一分为二,阳新就处在这个盆地东部的出口,是四川、湖南、湖北、贵州乃至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从江南到达江淮平原、安徽、江西、苏浙的重要陆路通道。如今,由于江北的蕲春、黄梅地区地势相对平缓开阔,以及科学技术所导致的便捷架桥,故由湖北到江西、安徽、苏浙的高速路都从蕲春、黄梅走,从而使我们阳新的陆上交通优势大为减弱。
       嘉靖《兴国州志》卷二《沿革》有一段形容兴国州地理位置的话,说兴国州“地滨大江,有西塞韦源之口,黄岭、新田、太平、九宫、东方诸山嶂峙南北。由吴以来亦用武地也。近瑞昌、武宁寇警岁发,守双河、石壁及长河津隘,则勍寇不敢北。”这就是说,阳新地处大江边,西边有韦源口、大冶湖的阻隔,南北两边有黄岭山、新田山、太平山、九宫山,以及东方诸山作为天然屏嶂,从三国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嘉靖年间,瑞昌、武宁等县经常发生动乱,兴国州守信两河、洋港石壁、富水渡口等关隘,瑞昌、武宁寇匪就很难越境到兴国州来。老实说,这里的两河是不是指富河、三溪河,新田山在哪里,我还没弄清楚。
      雍正《兴国州志》卷二《形势》:“龙山西峙,雉水环流,凤栖洞窈窕而中空,蟠龙山蜿蜒而东行。东连江池,西控荆楚,山水居十之九(古云:三山六水一分田)。……宋为下流要害,屯兵固守。”龙山西峙,指阳新镇(今富水镇)的龙山雄峙于阳新西边,雉水环绕则指富水从南到东环绕阳新县城;凤棲洞在今天的富水镇北四角山(又名石角山)南,蟠龙山则指今日从白杨垴蜿蜒向东到县城西面的山脉。这几句话是用阳新西部的龙山、凤栖洞和东部的富水、蟠龙山形容整个阳新县的基本山川形势。
       光绪版《兴国州志》有一段话说:
     “兴国为楚省下游门户,北滨大江。……东南地连江西,防堵要路有五:东则瑞昌接壤之界首铺,南则瑞昌接壤之羊肠山,武宁接壤之沙子背、牛市岭、石艮山。而五路之中,羊肠山、沙子背、牛市岭三路最为吃紧,界首铺、石艮山二路次之。盖瑞昌属于九江,时有大兵驻扎,故瑞昌无虞则界首之防堵可缓;石艮山系武宁边界,过武宁边界十余里即属义宁州,义宁山峻路仄,守御较易,故义宁无虞则石艮山之防堵亦可缓;若羊肠山、沙子背、牛市岭,乃江西入境必由之路,为兴国防堵最要之区,且三路相距六七十里,不难互相应援,舍此则境内山多杂而无险,路多歧而无要,顾此失彼,防不胜防,故论扼守之地,以此三路为重。至兴国西境,与通山、咸宁、武昌、大冶接壤,兴国能守则通山、咸宁、武昌、大冶均免动摇,而省城亦无窜扰之虞。”这一段说明阳新与江西之间的通道只有五条,其中,羊肠山、沙子背、牛市岭三处是江西进入阳新的必经之路,扼守住这三处险要,就可保证阳新不受中国东南部动乱的骚扰,从而避免省城受惊扰。不过,这三个地方我都没有去过,无法和大家详细描述。(董恩林)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0:5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2-8-3 20:59 编辑

    4.《话说兴国州》之 两山一水的地.
               兴国州的地理位置,我们在上一次已经大略讲清楚。今天我们讲一讲兴国州内部的地貌与政区。
      就面积而言,兴国州所辖阳新、大冶、通山三县,阳新地盘最大。即使到了今天,原来阳新的一些地方划给了通山、大冶,但其面积仍然有2780平方公里,仍然是最大的。现在包括阳新、大冶在内的黄石市总面积为4583平方公里,这就意味着阳新县面积比大冶与黄石市区的总和还要大。
       就地貌而言,从通山到阳新,以富水(过去叫长河)为主线,以现在的富水镇或富水发电厂为界,以上属通山县,以下属阳新县。阳新县境内,富水之外,最大的河是三溪河,其上游就是王英水库,好象现在叫仙岛湖。
      在阳新县境内,富水基本上是从西部的富水镇向东北方向流动,到富池口进入长江。大体上可以富水为界将阳新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的羊港、龙港、排市、木港、枫林等,是幕阜山北麓,多山少湖;北部由南向北依次是从湖区到丘陵到高山,从西向东依次有王英、三溪地区的系列山脉、七峰山脉、父子山、百福山、筠山等。宏观地讲,阳新县境基本地貌可以说是由南北两大山系自西而东环抱富水(包括三溪河等)流域,向东与长江交流。
       兴国州从宋代以来,行政区划基本以乡、里为单位。
       明清两代544年都是分为38里2坊。州城即现在的兴国镇老城区,座西朝东,东西南北四个正门,叫大东门、大西门、大南门、北门,东西南还有三个小门,叫小东门、小西门、小南门。大东门外靠右边有城隍庙、文昌阁、四官殿等,大东门至富水河边之间还有一门叫富川门;大西门外有文庙(孔庙)、东岳庙、保康庙、社稷坛等。
               州城内以座北朝南的州政府衙门为中线,设左右二坊:左边(东部)为宣化坊,右边(西部)为尊贤坊。宣化坊在州城大东门内,现在五马坊这个位置则是尊贤坊的中心。
      兴国州38里的分布大致如下:以富水为轴线,分为南乡、北乡。
       南乡从东到西依次是兴教里,大部在今天的富池镇;
       东乡里,东边属今天的枫林镇,西边属今天的木港镇;
      兴瑞里,东边属今天的木港镇,西南部属今天的洋港镇;

            仁义里今属木港镇;
      归化里今属洋港镇;
      乐平里、修善里、长乐里今属排市镇;
      崇庆里、朝阳里、辛兴里、修净里在今天的龙港镇;

              上阳新里、下阳新里即现在的富水镇;
     上迁里、下迁里、宣教里、慈口里、吉口里现在都划归通山了,应该是在通山县的慈口镇、燕厦镇。
      北乡从东到西依次是丰义里,东边属半壁山农场,西边属陶港镇;
     下丰乐里、宣化里的一部分今属陶港镇,宣化里的另一部分白杨、银山等今属兴国镇;
     辛亭里今属黄颡口镇;
     上丰乐里、中丰乐里、怀仁里、和辛安里的一部分今属白沙镇;
      丰叶里、长庆里的一小部分和辛安里的一部分今属浮屠镇;
   善福里今属韦源口镇;
   永章里今属金海开发区;
   宝政里今属太子镇;
   永城里、乐岁里今属大冶的大箕铺镇;
   崇仁里和长庆里的大部分今属三溪镇;
   安乐里、永福里、福庆里的一部分今属王英镇。
   以上是兴国州38里相对今天的大致位置。
                                   (董恩林)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21: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2-8-3 21:03 编辑

    5.《话说兴国州》之古迹与美景
      我们兴国州是一个古老县域,处在三省交界的长江咽喉之地,而不是经济或文化中心,所以古迹不多。但由于山多水富,山清水秀,所以山水之间奇绝景色每每而有,令人流连忘返。下面根据明代以来几部《兴国州志》的记载,谈谈我们兴国州的古迹与山水美景
       一、我们首先看看兴国州的古迹:
       1、伍子胥营,《嘉靖志》说在州南九十里阖闾山,《雍正志》说在安乐里阖闾山,而安乐里今属阳新最西边的王英镇,似乎不太可能。伍子胥城在今天的富池镇,相传为春秋时代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筑城于此,与楚交战。伍子胥是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原是楚国人,在春秋楚平王时,其父伍奢、其兄伍尚受奸臣费无忌谗害被杀,子胥逃亡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后来率兵攻入楚国,挖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仇。由于他的军事才能,使吴国迅速成为一方霸主。吴王阖闾死后,其太子夫差继位为吴王。夫差重用伯嚭为太宰,而伯嚭非常嫉妒伍子胥的才能,不断加以谗害,伍子胥很快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史记》记载他自杀前对门客说,请把我的眼睛挂在吴国城门上,我会看到吴国很快灭亡。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2、三绝碑。《雍正兴国州志》记载:宋代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苏东坡被贬官黄州团练,到我们兴国州拜访当地名绅李仲览(李翔),为李仲览书写了范仲淹所撰写的狄仁杰墓碑文,刻于当时的学宫,当时人以为此碑有狄公之忠、范公之文、苏公之字,称之为“三绝”碑。大家知道,苏东坡在宋代不仅是大文豪,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政治家,北宋神宗时代,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屡有争斗。他的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其中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至今烩炙人口。范仲淹则是北宋仁宗时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死后谥号文正。他的《岳阳楼记》千古传诵,其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政治家们的座右铭。唐代狄仁杰则是武则天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死后追封梁国公。可惜,三绝碑在光绪志中就没有记载了,表明那时已湮灭。如果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3、沧浪亭。宋元丰年间,即公元1078-1085年,兴国军知军唐砥始建,屡废屡建。明嘉靖二十八年,即公元1549年,知州周鹏改建于州城莲花池内,筑桥与云水草堂相通而成一景。历代诗人到此多有诗作,《兴国州志》中保留了不少这类诗词。可惜现在的莲花池已是一片住宅区,沧浪美景不复存在。
       4、捲雪楼。在富池黄龙洲上。《兴国州志》记载,宋时建大楼七间,极其伟壮,每潮涨时石柱半插入水,登临四望,江面万顷,群山环合,郡守周紫芝采东坡赤壁词“卷起千堆雪”之语,名之为拉雪楼。元代至正年间,一夕洲沉,而楼亦没。
      5、叠山书院。  在州城东面。宋代名臣谢枋得于景定甲子以忤贾似道,安置兴国军,因苏东坡《宿石田驿》诗有“溪上青山三百叠”句,遂号叠山,筑室于此,聚徒讲学,后人名其地为谢公墩,立叠山祠祀公。明万历中知州杨士元广其地建叠山书院,这是我们阳新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
       6、苏东坡铁壁墨迹。  在银山右峡口,“铁壁”二字镌悬崖间。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知州杨祜仿刻上去的,字较小。当时本地人明天维曾建亭覆盖其处。
       7、甘宁墓  在富池镇后二里许。明嘉靖元年,诏有司修理历代帝王陵寝及名臣贤士之墓,知州王稷考旧志得将军墓修理,州人郭浃为撰碑文。但据说,甘宁墓在富池不只一处, 有好几个地方,不知哪一个是真的。(董恩林)

发表于 2012-8-3 23:2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请问下天老先生,
这个节目每个星期是什么时候播放? 周末还是?
一共有多少期?
您能否把每期的文字公布于此,让我等共享之?
发表于 2012-8-4 08: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字体太大了   4号字正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8-4 10: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huxinxing 发表于 2012-8-3 23:26
请问下天老先生,
这个节目每个星期是什么时候播放? 周末还是?
一共有多少期?

这个我也不知道。
发表于 2012-8-4 1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求视频
发表于 2012-8-5 18: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广东惠州
茫茫大士 发表于 2012-8-4 12:47
求视频

视频地址——http://www.yxda.org/childNews.do ... Id=510&netId=61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19: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谢仙岛人支持!
发表于 2012-8-6 17:43:22 本帖来自手机发布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广东
天老 发表于 2012-8-5 19:46  谢仙岛人支持!

作为新阳网一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发表于 2012-8-6 19: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广东深圳
好文学习了。
叠山书院旧址不知在何处,叠山又称百叠山,我们村就在座山的山角下,百叠山上有一庵,旧时为庙,规模很大,毁于破四旧那会,现仍存一旧石碑,上记有苏东坡与百叠山之渊源云云(百叠山即为苏东坡所命名)。
发表于 2012-8-9 22: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Williamke 发表于 2012-8-6 19:30
好文学习了。
叠山书院旧址不知在何处,叠山又称百叠山,我们村就在座山的山角下,百叠山上有一庵,旧时为 ...

今春在大桥头往下不远处,看到一寺庙《叠山寺》不知是不是旧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3-29 18:24 , Processed in 0.20391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