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楼主: 天老
收起左侧

阳新古祠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5: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7 17:05 编辑

萧氏宗祠(龙港街彭杨学校)
    据当地老人介绍,过去龙港街有句调侃性的顺口溜:“萧姓不商量,上下两祠堂”。这里的上祠即龙港街萧氏宗祠,下祠即河东萧家祠湾萧氏宗祠。两宗祠所供奉的祖先相同,修建时间也相同,即都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上祠曾分别于嘉庆十二年(1807)重建,道光十六年(1836)大修。1930年,设在龙港的中共鄂东南特委在此开办军事学校。学校名称是从海陆丰起义领导人彭拜、杨殷两位烈士的姓名中各取一字,名为“彭杨学校”。学校设政治、机炮、步兵、青年等4个大队,学期6个月,课程设政治、军事、文化三科。期间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对宗祠内部布局进行了改造。1932年10月,红军撤离龙港,彭杨学校改为随营学校。1947年,族人集资再次修缮。
    1952年上祠改作阳新县第十七完全小学校舍。国家拨款2亿元(折合今值约2万元),按新的教学要求改造此宗祠。1970年,此学校更名为“彭杨学校”。1979年,学校易址新建。2001年6月25日,此宗祠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拨款,要求按1930年彭杨学校原状修复。经过历次修缮后,今上祠现状为:
    东北向,单檐砖木瓦房,硬山式顶,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原为滚龙墙,1950年代初改为人字坡墙;其余各厅仍为滚龙墙,装斗墙砌体,清水墙面。正立面仍为四柱三门牌坊式门楼,但也是在1952年改为现在式样。大门在门楼的主间,青石大门框。石门楣顶上的托盘框内黄底黑字“彭杨学校”四字,是1960年阳新县代县长邵自修所题。宗祠一进四重三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后厅——天井——享厅。
    前厅的戏楼在1952年的改造时撤除,现厅内有两排木立柱,横排,每排四根。前厅的月台面宽19米,进深10米,面积约190平方米,青石板地面。正厅与后厅皆有两排木立柱,每排4根,雕花石柱础。立柱上部为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两个大厅皆不见屏风,故可从前到后一望无余。享厅神龛在1950年的修缮中撤出,改为礼堂,今享厅前屏风恢复。进入享堂需经屏风两侧边门。享厅靠山墙一侧各有一间厢房。祠内已无走马楼、鼓乐楼等设施。

    学校迁出后,萧氏宗祠基本闲置,族中也基本没有在此举行什么活动。现在完全成为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6: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7 17:06 编辑

龙港街萧氏宗祠(彭杨学校)正面图
96dda144ad34598286d3eab10cf431adcbef84b3.jpg P1140116.JPG P1140117.JPG IMG_7502.JPG

室内图


IMG_7578.JPG IMG_7579.JPG IMG_7580.JPG IMG_7581.JPG IMG_7582.JPG IMG_758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6: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IMG_7584.JPG IMG_7585.JPG IMG_7587.JPG IMG_7593.JPG IMG_7594.JPG IMG_7598.JPG IMG_7602.JPG IMG_759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6: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原国民党副主席萧万长题的萧氏宗祠门匾
4104_a1c600fb4c65a00_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6: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7 16:27 编辑

萧氏宗祠对联
四言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建立汉朝,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
    相传八叶,文著六朝。——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家中八代任宰相。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30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38类、700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三瑞御史,八叶相公。——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萧定基为御史,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下联典指唐代萧瑀之后,凡八世宰相。
    凤萧引侣,虎穴卫亲。——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下联典指清代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
    兰陵世泽,文选家声。——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撰《文选》三十卷。
    选文心瘁,制律功高。——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

五言
    聚书三万卷,为政十二州。——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萧思话,官拜郢州刺史,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
    朝贵八千岁,以占第一名。——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萧朝贵,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下联典指明代修撰萧良有,万历中会试第一,有《玉堂遗稿》。
    指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萧楚材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高宗时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诗句联。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萧颖士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联。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年十九举开元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时有佣人事颖士十年,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去,爱其才耳!”
    汉代宗臣裔,梁朝帝子家。——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

六言
    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建立者萧道成(427-482),以清俭自奉,卒谥高帝。下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晚年不置坦屋,尝曰:“后世贤师,师吾俭。”

七言
    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
    三代以还谁翰墨;六经而后此传书。——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事典。

十言及以上
    昴宿腾辉,应延赞侯祥瑞;忠心报赤,特呼宗老芳名。——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梁代江夏太守萧琛,字彦瑜,少明悟,有才辨。频莅大郡,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钓游怀旧迹,将老屋托为支祠,堂堂皇皇,历卅八年始臻美备,恰好魂招南岳、神寝西安,灵爽共归来,故土莫辞千里路;
    品学得优名,与仲氏香分贡柱,绳绳继继,至十七世愈觉繁昌,总因风不常凋、霜难殒叶,本根最深厚,浓荫永庇六房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7 17: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8 09:32 编辑

关于萧姓——一些多余的话

         阳新的萧姓不少,现在有些人为了图简便,往往把萧写成肖,其实这是不可以的。


    汉字经历了由简入繁、又由繁入简的循环发展过程。


    1956年推行的简化字不是凭空简化,而是在总结历史上汉字发展使用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比如,草书里早已有的一些字的约定简化,比如,此前几百年民间约定俗成的简化。《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就已经出现大量简化字,“鳯姐”被简化为“凤姐”等等。到了民国,推行简化字一再被提出来,最后都没有做成。但民间还是简化字在流行。“愛”字被简化为“爱”,今台湾有人诟病其“爱无心”,实际上蒋介石就已经这么“爱无心”了。蒋介石题写过多次“亲爱精诚”,每次都将“愛”写作“爱”。


    1956年推行的简化字适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历史潮流,不仅再次提高了汉字的书写速度、降低了汉字识别的难度,而且为当时迫切的扫盲、普及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即便在人们大量使用电脑输字的情况下,简化字仍然具有容易辨认、传播的优势,繁体字在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电视屏幕上由于笔划太多而降低了清晰度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简化字有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是在合并字中产生的。


    许多合并字还算合理,只要用习惯了辨识起来没问题。比如,将“麵條”的“麵”与“面子”的“面”合并成“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广使用,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把“吃面”理解成“吃脸”了。


    但是,有一种文字是不该合并的,这就是姓氏。


    姓氏是人类社会用来辨识血缘和族群(宗族)的符号和标志,大体上可以说,同一个姓氏的人们,拥有同一个祖先。把不同的姓氏合并成一个,就等于拉郎配,把不同的宗族硬给搅到一起了。


    萧姓属于人口较多的一个宗族。而肖姓十分罕见,读音是去声:Xiào。1950年代文字改革的草案曾提出把“萧”用俗写的“肖”代替,尽管后来正式施行的《汉字简化方案》没有采用,但民间还是乱用一气。当时上海《文艺报》副总编辑萧乾,就曾针对报纸将他名字印作“肖干”,表示非常不满。有传言说,1957年的反右运动把他打成右派,反对简化字也是他的罪状之一。


    其实《简化字总表》中并未将萧姓简化作肖,而是规定“蕭”简化作“萧”,但1977年曾短暂推行但于1986年废止的第二次简化字方案又规定“蕭”简化作“肖”,很多萧姓族人的姓氏被写作“肖”。虽然这个方案仅仅存活了9年,但民间仍然沿用这个错误的合并至今。就算是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早已将肖姓与萧姓各自分列,两姓混淆的错误至今没有彻底纠正。对此,海外特别是台湾萧氏宗亲很是焦虑。怕一不小心自己就被改了姓。


    阳新的萧姓基本都是这个“萧”,萧姓人应该自己保卫自己的姓,除了自己带头不乱写外,还应该及时纠正别人的乱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09: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20 09:53 编辑

洪氏宗祠
    洪氏宗祠位于龙港镇梧塘村洪家祠湾,地处富水南岸河边的栗林嘴,距河边码头十米左右。北向;面宽17.5米,进深50.7米,面积约888平方米。此宗祠虽然也是一进三重,即前厅、正厅和享厅,但不同的是,前厅与正厅之间既不是天井,也不是月台,而是一处长宽分别为16米×17米,面积,约270平方米的庭院.。故其平面布局依次为:前厅——庭院——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的原状不详。现状为人字坡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架构,两侧山墙搁檩,灌斗墙砌体。前厅正立面即宗祠的门楼为一字墙,三开间。主间无门,顶上一托盘框,白底黑字“洪氏宗祠”,其上是残存的砖砌垂花门罩。左右次间各一道青石拱顶边门,今进出前厅皆经边门。门楼距河沿约10余米。门楼前东侧,一条青石台阶直通河面。前厅无厢房,戏楼今不存,残留戏台的额枋,故整个前厅显得空敞、破败。2001年的“移民建镇”时,为便于村民搬家时行车,将庭院的两侧边墙撤除。今院内荒草萋萋,莫知地面结构。
    过庭院即正厅。正厅与享厅为一独立建筑,单檐硬山顶式,滚龙墙,糯米粥三合土地面。正厅的正立面为三开间,两柱廊式门厅。大门在主间,木门框,两侧是雕花木隔扇。左右次间坎墙上是雕花木窗棂。厅内有两排木立柱,横向排列,每排四根。正厅与享厅之间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小天井;中间为神道。神道上面是带藻井的天花板。沿神道拾级而上即享厅。正厅的“一门四相”“忠贯日月”等匾额和享厅的神龛、塑像、神主等皆近年复制。宗祠两侧原来都有附属建筑,今仅存东侧建筑。
    洪家祠湾以洪家祠堂得名,西距富水水库大坝约8公里,是洪姓聚居村落。据《元和姓纂》载,洪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是共工的后裔。共工担任过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颛顼帝时,他起兵争天下失败。其后人为避仇,在“共”旁加三点水,是为洪姓。另一支出自豫章弘氏,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之后。唐初,为避唐高宗太子李宏之讳,昭令天下凡弘姓皆改为洪姓。还有一支据《通志·氏族略》载,出自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进入宗祠大厅,正厅大梁悬挂匾文“一门四相”。典出南宋洪
。据《宋史》载,洪皓,字光弼,今江西省鄱阳人,官至礼部尚书。宋高宗时出使金国,为金国扣留15年而不屈,被后人誉为宋代的苏武。他有八个儿子。其中洪适、洪遵和洪迈皆官至宰相级。据《洪氏宗谱》载,明末清初,洪浩后裔的一支从江西老家迁至今梧塘栗林嘴落户,繁衍成洪家祠湾。
    此宗祠始建年代,因一场大火将存放在宗祠中的家谱焚毁,已不可考。今宗祠南墙上有一排石碑。立碑日期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一日。可知宗祠建造年代当不晚于此时。据老人回忆,1947年祠堂大修时,洪姓800男丁,每丁捐5块银元,公会拿出1千,共5千块银元。洪家祠湾人历来“靠水吃水”,捕鱼、水运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渔船、货船泊岸,上坡即是宗祠,这可能是将宗祠建在水边的主要原因,意在希望祖先保佑他们水上平安。1956年,洪家祠船民参加民船运输合作社。此后,宗祠一直是公社生产队和民船运输社的公共活动场所,至今还是修理船舶的作坊。文革期间,一些木石构件被作为“四旧”毁坏。同时,为扩大作业空间,对前厅进行了改造,戏台被拆除。改革开放后,各单位撤出,宗祠管理出现空挡,破损严重。1987年,由洪登鹏首倡,族人集资3万余元修缮宗祠。洪家祠湾地势低洼,十年倒有九年淹。2001年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中,洪家祠湾异地建新村,原址全部整改为耕地,仅保留洪氏宗祠。因新村距宗祠较远,管理困难,祠内一些木石雕刻件被盗。为防止一尊两人合抱的香炉被偷,族人将它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点存放。2008年3月27日,此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宗祠由宗族派人管理,保存情况较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0: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院内荒草中的省级保护碑 IMG_7627.JPG

洪氏宗祠的大门
IMG_7630.JPG IMG_7629.JPG IMG_762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洪氏宗祠侧面及室内 IMG_7631.JPG IMG_7637.JPG IMG_7638.JPG IMG_7639.JPG IMG_7640.JPG IMG_7641.JPG IMG_7642.JPG IMG_7644.JPG IMG_7645.JPG IMG_764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0: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洪氏宗祠的雕塑 IMG_7647.JPG IMG_7648.JPG IMG_7649.JPG IMG_7650.JPG IMG_765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0 10: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洪氏宗祠的天井及左侧面 IMG_7653.JPG IMG_7654.JPG

远看正立面
IMG_76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23 10:18 编辑

张氏宗祠

图片1.png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43D5.tmp.png
    张氏宗祠位于龙港镇茶寮村,西南向25度,平面呈长方形,面宽17米,进深60米 ,面积约1020平方米;单檐砖木瓦房,硬山式顶,抬梁穿斗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小青瓦屋面,马头墙,装斗墙砌体。正立面为牌坊式门楼。门楼顶部为砖砌四叠式,小屋脊人字坡形,红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起翘;正脊中间镶嵌万寿花图案,两侧各置一瓷游龙;正脊两端安装鸱吻。三开间,大门在主间,青石大门框。石门楣黑字“茶寮学校”。门楣顶上有砖砌垂花门罩。垂花柱之间的托盘框黑底金字“张氏宗祠”。门楼左右次间各有一道门,门顶墙面也有砖砌垂花门罩,但有形无门。
    宗祠一进四重三天井(月台),依次是天井——前厅(戏楼)——月台——正厅——天井——后厅——天井——享厅。
    前厅檐墙内靠山墙处,各有一口长宽约1.2×1.2的小天井。戏楼与前厅共一体,人字坡屋面。戏台的平面呈“凸”字形,后台与前厅等宽;前台向月台方向突出。戏楼前方的月台长宽约为14.8米×6米,面积约89平方米,青石板地面;两侧的敞楼与戏楼的后台连成走马楼。正厅与戏楼隔月台相对,布局仿周代的“堂”:正面无墙、檐口左右各一楹柱。正厅与后厅之间的天井长3米,宽7.5米。前后厅各有两排石立柱,每排4根。石立柱上部为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搁檁。两厅靠月台(天井)的檐口皆卷棚顶;厅内无屏风,故宗祠内从前到后可一望无余。后厅与享厅之间又一3米×7.5米的天井。天井两侧有耳房,其上是鼓乐楼。沿此天井两侧拾阶而上便是享厅,正面也无墙。神龛在享厅的正中,两侧各一厢房。宗祠的梁枋、石柱础等构件皆有精美的雕刻。
    张氏宗祠在龙港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位于龙港河支流桂花河畔。周围都是张姓聚居村落。清乾隆甲寅重修的《裕裔堂·张氏家谱·受姓渊源考》谓,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轩辕生少昊。少昊第五子挥发明了弓箭,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其子孙世代掌此职务,遂以为氏,是为张姓。又据《通志·氏族略》所记,春秋时,晋国人名解张,字张侯,为晋国卿士。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90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张侯的后人以其字为姓,是为张姓的又一起源。据《张氏宗谱》载,阳新张氏与中唐时期的张宁有关。玄宗天宝十年(751),张宁登进士科,后历任相王府司马、御史大夫等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宰相杨炎被赐死。张宁震惊之余辞职归隐。在去长沙看望兄长的途中,见武宁山水秀丽便定居于此。张宁的第六个儿子张瓘的后人张接枢又从武宁迁到今天的龙港桂花河畔。
    据厅内墙面一石碑所记,此宗祠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1928年4月,共产党员张召红领导茶寮农民武装暴动,指挥机关设在张氏宗祠。1929年,宗祠为龙燕区第十三乡苏维埃机关所在地。1930年3月,宗祠为红军后方医院的分院,可一次接收伤病员七八十人。次年春,分院迁至岩泉。 1950年后,宗祠一直是中心小学校舍和村落及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场所。文革期间,匾额、楹联和部分木构件的雕花被作为“四旧”而损坏。今宗祠内的匾额楹联皆为近年修缮时复制。1981年12月30日,此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单位迁出。1984年,族人集资8000余元小修。1990年代末,小学迁入新校舍,但宗祠仍是学生们的公共活动场所。1997年,族人再次集资修缮。今此宗祠由小学、村和族人共同管理,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场所,也是村级小学学生和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张氏宗祠正面图 IMG_7324.JPG
侧面图
IMG_7363.JPG IMG_73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室内图 IMG_7325.JPG IMG_7326.JPG IMG_7329.JPG IMG_7330.JPG IMG_7331.JPG IMG_7335.JPG IMG_7336.JPG IMG_7338.JPG IMG_7356.JPG IMG_734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3 1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室内木雕刻
IMG_7327.JPG IMG_7328.JPG IMG_7342.JPG

室内石雕

IMG_7344.JPG IMG_7345.JPG IMG_7357.JPG IMG_7346.JPG

室内木轿

IMG_7350.JPG IMG_7351.JPG IMG_735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3-29 14:44 , Processed in 0.26429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