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楼主: 天老
收起左侧

阳新古祠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14: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30 14:35 编辑

曾氏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
    南丰撰史;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世称南丰先生。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著有《元丰类稿》。
    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曾公亮,天圣年间进士,历官会稽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仁宗时任宰相。晚年被儿子曾孝宽(官端明殿学士)接到西府孝养,世人都以为荣耀。
    酒肉养志;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武城世德;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省身世泽;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南丰世泽;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南丰撰史;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三班判押;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

    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大和保合;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酒肉养志;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武城世第;鲁国家声。
——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三省门第;一贯家声。
——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五言
    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鲁国家声远;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大学家声旧;万民气象新。
——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六言
    才遇天麟地凤;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七言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12]
    南北真传唯一贯;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一部孝经贻世业;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气象更新绵世泽;现归依旧焕人文。
——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八言以及上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新民,治人当先治己;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明堂呈贺表,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基开宁化,念石壁生支,嘉应衍族,邑迁台疆,浓山沂水顾蒸尝。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新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08: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3 08:49 编辑

余氏宗祠

图片1.png
    余氏宗祠位于洋港镇潮坑村,南向,背山临畈,面宽15米,进深 24.7米,面积534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马头墙,装斗墙砌体。宗祠两侧原有附属建筑,其右侧建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改建成学校,今仅存左侧建筑。宗祠正立面为牌坊式门楼。门楼上部为砖砌三叠式,小屋脊人字披,红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起翘;正脊中间镶嵌万寿花图案,两侧各置一条红色瓷游龙。门楼为三开间,主间居中,左右各一次间。大门在主间,青石大门框;门顶墙面有砖砌垂花门罩。门罩主间二楼是一组工农兵塑像,据族人介绍是1930年代初红军所作。门罩垂花柱之间的托盘框白底金字“余氏宗祠”。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戏楼)——月台——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左右两侧靠墙角处各一口小天井(约1.5米×1.5米),前方即戏楼。戏楼与前厅共屋面,人字坡。后台与前厅等宽,约5.8米,进深约4米;前台向月台方向突出,宽5米,深3.7米,前后台的平面整体呈“凸”字形。月台东西宽7.4米,南北长17米,面积约126平方米,两侧敞楼与戏楼后台连为走马楼。正厅内两排石立柱,每排四根,其上部为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厅内木屏风不存。正厅与享厅之间的垫石式天井(即天井中间有一与天井等高但面积较小的方形石台,祭祀时,族人可经此沿中轴线进入享堂)。享堂神龛供奉余氏祖先神主(牌位)。此祠有大量的木石雕刻。戏楼的枋梁、屏风、隔扇等皆有精美的木雕刻;梁枋间的木雀替掌拱造型独特。木石雕有祥龙、凤凰、瑞兽、花鸟、人物等,采用镂雕浮雕手法,工艺精湛,人物惟妙惟肖,动物栩栩如生。而且整座建筑物都用榫卯结构,没有一根铁钉。进宗祠犹如进一座古意浓浓的民间艺术宫殿,实为阳新现存的祠堂中所不多见。
   《余氏宗谱》收录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潮坑源祠堂记》载:余氏宗祠“其地周围测量计八十余丈,上建享堂,左右厢楼各一,历东西阶而下则大厅也,厅长四丈有奇,广称之,饮福、受胙胥于是乎?在厅之前,有回廊,建戏台一座,每岁致祭演戏。两傍有小亭,左上有横屋,总计祠内门窗户棂服物器具之属密不毕具,高其门闾,厚其墙垣,灰之甃之垩之黝之,基取其宏敞,屋取其坚固,器取其质朴精洁”。与所记比较,可见今天的宗祠平面布局,整体结构基本上保持当年的原貌。
    潮坑湾在洋港镇政府驻地西12.5公里处,地处龙(港)洋(港)县道之侧。村东有溪水,名潮坑源,自南向北流向桂花河,村以溪水之名为名,是当地余姓聚居的村落。据《潮坑源祠堂记》所记:“考余之先,聿自秦相由余,魏晋以前书缺有间,其他国史所载虽贵不敢附于庙,惧蹈崇韬之失,乃以良公为始祖,侃公配之”。此记说明潮坑余姓奉春秋时期的由余为得姓始祖。由余(前687年~前623年),春秋时晋国人,后来到西戎做官。西戎王听说秦穆公贤能,便派由余到秦国考察。秦穆公爱慕由余的才能,封他为上卿。由余出谋划策,帮助秦国征服西戎,为秦国日后称霸出了大力。由余后代的支庶子孙以他的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潮坑源祠堂记》中所提到的良公,字宁仲,生于唐末敬宗朝(826年~827年),曾任分宁县宰,五代之乱时,携五子迁居今江西一带。他的孙子余侃,南唐时官至户部尚书。余氏宗祠内所供奉的塑像即余侃。北宋末靖康之变,余良的九世孙迁居今江西武宁。元代,其后裔一支迁入今洋港潮坑,并播迁各地,但皆以潮坑为大宗。
    又据《潮坑源祠堂记》所述,宗祠原在潮坑源之西,因年久失修而衰败。清道光年间纂修宗谱,只得寄居永兴寺。族人因此集资,将宗祠移址东岸重建。可知此宗祠应建于道光二十三年至三十年(1844~1850)。1904年大修。 1932年8月,中共鄂东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余氏宗祠召开。鄂赣皖边区的阳新、大冶、咸宁、武宁、瑞昌、麻城等十几个县300多名党员代表参加。会议历时半个月。选举产生了中共鄂东南道委,通过了关于发展党的组织、扩大红军、巩固苏区和粉碎第四次“围剿”等重要决议案。但此次会议贯彻了李立三“左”倾路线,给鄂东南苏区革命事业带来巨大损失。1950年后,该祠一直是当地小学校舍和生产队公共活动场所。1981年12月30日,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各单位撤出宗祠。近些年,祠内的木石雕刻件屡屡被盗。其中,正厅和戏楼的16件雕花掌拱被盗12件。2016年,省政府拨款,县文物部门主持,聘请省内古建专家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设计,专业建筑商施工,10月告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08: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3 09:00 编辑

维修后的余氏宗祠 IMG_7973.JPG IMG_7978.JPG IMG_7976.JPG

余氏宗祠侧面图

IMG_7974.JPG IMG_7995.JPG IMG_799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09: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正在维修的宗祠室内图
IMG_7979.JPG IMG_7980.JPG IMG_7981.JPG IMG_7982.JPG IMG_7983.JPG IMG_7985.JPG IMG_7988.JPG IMG_799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3 09: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3 09:58 编辑

余氏宗祠通用对联
余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名高四谏;
    道就单车。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韶州曲江人余靖,字安道,天圣初年进士,仁宗景祐年间,范仲淹被贬,谏官御史都不敢说话,他上书反对,也被贬逐,从此知名,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庆历年间官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格赏罚,节省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曾三次出使辽国,通契丹语,因作“蕃语诗”被贬官。后官桂州知州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尚书左丞。
    下联典指南宋安溪人余克济,字叔济,庆元年间进士,由侯官尉升任梅州知州。当时境内有盗,有人劝他慢行缓去,他说:“乘他们还没有集而优势,正可以及时灭掉。”于是单车上路,盗也退去。
    灵鼍负阁;
    钓鱼列屯。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大臣余端礼,字处恭,衢州人,相传幼年时曾遇大水,与乡邻同处一阁,阁将沉时,有物如鼍来负此阁,众人得救。中进士后,历任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刑部尚书等,官至宰相,曾辅佐光宗、宁宗理政,后受韩侂胄排挤。
    下联典指南宋大臣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寒士出身,曾参加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抗击蒙古军,继而升副使。淳祐初年被理宗召见,建议不可轻视武将,愿以收复全蜀为己任,被授予四川安抚处置使,立足重庆,整顿吏治,招纳贤士,筑合州、钓鱼等城,增强防备,曾击退蒙古军。
    器徵台辅;
    胆落豪踪。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余姓名人余尧弼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进士余端礼事典。端礼,字处恭,龙洲队。孝宗时累官吏部侍郎,光宗召拜吏部尚书,擢同知枢密院事。宁宗立,进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卒谥忠肃。
    学尊孟子;
    清并林逋。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余允文,字隐之,建安人。读书精研正学,尝作《尊孟辨》三十余条。
    下联典指宋代工部尚书余靖的事典。余靖,字安道,曲江人。天圣初登第。曾三使契丹,习外国语。为帅十年,不载海南一物。广州有八贤堂,靖居其一。有《武溪集》。林逋为宋代诗人。
    系承由余;
    望出新安。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晋人由余,秦奉为上卿。子孙分别以“由”、“余”为姓。
    学尊孟子;
    清并林逋。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余允文,
    下联典指北宋·余靖。

六言通用联
    兄弟睦,家之肥;
    子孙贤,族乃大。
——余小霞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三防主簿余小霞自题联。

七言通用联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梁章钜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嘉庆进士、清代两江总督梁章钜(1775-1849)赠余姓名人余小霞联。
    尧臣荣列十才子;
    开龙合称三名家。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新郑丞余尧臣,字唐卿,永嘉人。元末寓居吴中,与高启、王竹等称十才子。
    下联典指清代京剧名演员余三胜,名开龙,字起云,罗田人。道光时到北京演唱、隶春台班,对老生唱腔颇多创造。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
    蓉裳图文号双绝;
    武良进士居第一。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是孙,典指清代著名诗画家余集,字秋室,号蓉裳,钱塘人。乾隆进士。与邵晋涵等荐修《四库全书》,授翰林院编修。工诗书画,画《杨妃出浴图》,上有翁方纲题字,时称双绝。下联典指明代兵部尚书余煌,字武贞,会稽人。天启中为进士第一。

七言以上通用联
    谏草流香,当记曲江遗泽;
    长茅发迹,敢忘宋代传声。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武宁石渡乡余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曲江人余靖,以直谏著名。
    下联“长茅”为地名,处于修水、武宁两县间。
    琴操七弦,流水高山,自有知音良友;
    疏宗十渐,忠言谠论,克倾纳谏明君。
——佚名撰余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余伯牙的事典。伯牙善鼓琴,与钟子期善。子期死,伯牙步复鼓琴,痛世无知音也。下联典指明代御史余珊的事典。余珊,字备辉,桐城人。居官有威惠,士民德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5 10: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5 11:04 编辑

陈氏宗祠

图片1.png
    陈氏宗祠位于阳新县洋港镇桂源村桂盛潭湾,南向,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滚龙墙,装斗墙砌体。正立面为牌坊式门楼。门楼顶部是砖砌五叠式,小屋脊人字披,红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起翘;正脊中间镶嵌“義”字图案,两侧各置一条红色瓷游龙。正立面为门楼式。门楼为三开间,主间居中,左右各一次间。每间皆有门,门顶墙面皆有砖砌垂花门罩。主间门罩的二楼是一组工农兵塑像,据族人介绍是1930年代红军所作;门罩垂柱之间的托盘框白底黑字“陈氏宗祠”;青石大门框,雕花石门楣。左右次间各有一边门,皆有形无门。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戏楼)——月台——正厅——天井——享厅。此宗祠近年重修,室内梁柱枋等构件因虫蛀或腐朽而改为钢筋混泥土结构,门楼和垂花门罩顶部的琉璃瓦、瓷游龙等皆是重修时安装。
    桂盛潭湾在洋港镇政府驻地东7公里处,在桂花河与龙(港)洋(港)县道之侧,是当地陈姓的聚居村落。据《通志·氏族略》记载,陈姓源于伪姓,是虞舜的后裔。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追封先贤遗民,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于陈地,建立陈国,以奉舜祀。胡公满的支庶子孙便以国为氏,是为陈姓。公元前478年,陈国被秦国灭亡,陈国的嫡系子孙公子究逃到齐国,他的子孙也以国为氏。
    据《陈氏宗谱》记载,阳新陈姓源于江州德安。南北朝时,梁宣帝第六子陈叔明迁居江州德化(今江西省九江县)。唐代宗年间,陈叔明的后裔陈旺任职江州,晚年移居今江西省德安市,是为江州义门的开山祖。江州义门陈氏集族而居,他们“不置仆,不纳妾,不赌博、不斗殴、不淫酒色”,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各取所需,同食一锅饭。族中多人在朝中位居要职。唐僖宗赐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子香”。南唐君主为之立双石柱,上刻“义门”二字,江州义门的称谓因此而来。宋仁宗、宋真宗曾先后赐匾额和对联。宋仁宗七年(1029),陈氏义门已历15代330余年,共3900余人,遂两次昭令陈氏义门分家。义门因此分为300多个庄门,迁居各地。其中陈思洪、陈思澄兄弟分得永兴县果石庄(今阳新县洋港镇洋港村上保)。自此,陈姓在阳新繁衍,并先后散居各地。此宗祠门楼顶上的“義”字,表示他们这一族出自江州义门。
    此宗祠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鄂东南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阳新、大冶、通山、咸宁、鄂城、蒲圻、崇阳、嘉鱼和江西九江、瑞昌、德安、武宁、星子等14个县和红十六军、红三师代表,共200百余人,会期7天。道委书记方步舟作《政治工作报告》。会议讨论了“全苏大会”制定的宪法大纲和各项政策法令,制定了土地、经济等政策,通过了《鄂东南苏维埃工作决议》,选举产生了鄂东南苏维埃机构。1950年代初,此祠改作当地小学校舍,后来一直是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场所。改革开放后各单位先后撤去。


    1981年12月30日,此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代,族人集资重修。今此宗祠由族人和村委会管理,此祠作为革命遗址,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场所,也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6 16: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6 16:17 编辑

陈氏宗祠对联
四字联
颍水流芳
敦睦家声
义门传家
文范遗风
名高七彦
才擅六奇
元龙豪气
华岳希夷
太丘德望
颍水渊源
昌期五世
望重三君
济时伟略
经国文章
颍川世泽
太丘家声


五字联
宗祖规模远
儿孙绍述长
礼乐家声远
诗书世泽长
德星光耀远
颍水派流长
福田宗祖种
心地子孙收
祖功垂福泽
宗德布春光
典祀千年重
绵延百世昌


六字联
名垂天地不朽
神与日月同明
春秋享祀来格
祖宗明命如闻
茶敬樽节退让
康乐和系平安
本支百世不易
燕尝万古如斯


七字联
笔新墨奇避乱草
光远正大辅中山
千百年祖宗如在
亿万世子孙同荐
禁锢卅年名益著
推敲七字户常扃
注述六家胸有甲
立功万里胆包身
水源木本承先泽
春露秋霜展孝思
先代贻谋由德泽
后人继述在书香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祖泽百年惟礼乐
家风十世有箕裘


八字联
陈氏望族国之柱石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九字联
发宛丘巍巍圣绩垂千古
立陈姓绵绵子孙遍五洲


十字以上联
开国立姓丰功盛德垂千古
荫子佑孙名门望族遍五洲
乔木千枝原一本 长江万脉归同源
至孝敦宗天下泰 笃亲睦族万世昌
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
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
尧咨母训子以仁,声随杖下
安节妻分财不吝,时号堂前
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
祠堂临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
上下三千年名门皇皇同族同宗同光古
纵横五大洲旺族泱泱共源共根共晖今


下面是全国各地一些陈氏祠堂楹联的集锦:
张楚开纪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
文佳第一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同安出英豪(清末抗英将领陈化成,福建省同安人)
集美献爱心(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苏城世泽
四勿家声    陈氏宗祠“四勿堂”堂联
绳其祖式
贻厥孙谋    台湾省金门县陈氏家庙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
三阮扶唐驾竹林    陈姓宗祠颍川堂联
派衍侯卿似续远
祖安磐石燕诒长    福建省平和县磐石乡陈氏宗祠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江苏江州义门陈氏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
源远流长,四勿家声    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
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
福建省福安县甘棠堡陈氏宗祠联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
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台湾台北市全台陈氏宗祠联
耕读传家世亨名姓千载人民荣誉
忠义之门礼受唐宋两朝皇帝御封    陈排湾宗祠联
坐丹山或松或柏,万叶千枝不外本根所出
观剑水是泾是渭,上流下递总由原绪而分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樟湖坂(原名漳湖坂)陈氏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
分蒲叶茂,孙支耀振万千秋    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陈姓宗祠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0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9 09:57 编辑

柯氏宗祠

IMG_7934.JPG


    柯氏宗祠位于洋港镇黄坪村,南向;由主建筑与东西两侧的附属建筑组成。主建筑面宽17.2平米,进深41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猫弓式,正厅与享厅山墙是五花墙,皆装斗墙砌体。室内外墙面除正立面刷白外,其余皆清水墙面,正立面为牌坊式门楼。门楼顶部是砖砌四叠式,小屋脊人字坡,小青瓦覆盖,翼角起翘;正脊镶嵌一万寿花图案,两侧各镶嵌一条瓷游龙。门楼三开间,主间居中,左右各一次间。每个次间皆有门。门顶的墙面皆有砖砌垂花门罩。大门在主间,青石大门框,左右边门皆有形无门。大门门罩垂花柱之间的托盘框内,白底黑字“柯氏宗祠”。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左右两侧靠墙角处各一口小天井(约1.5米×1.5米),前方即戏楼。戏楼与前厅共屋面,人字坡,因垮塌严重,具体形状难辨。戏楼前方的月台东西宽约8.5米,南北长约18米,面积约145平方米,两侧敞楼毁坏严重。正厅内两排石立柱,每排四根,其上部为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厅内木屏风不存。正厅与享厅之间为垫石式天井(即天井中间有一与天井等高但面积较小的方形石台,祭祀时,族人可经此沿中轴线进入享堂)。享堂已经垮塌。东侧附属建筑外部比较完整,室内基本垮塌。西侧附属建筑内外皆大面积地垮塌。
    黄坪湾在洋港镇政府驻地西约13公里处,地处桂花河和龙洋公路之侧,是柯姓聚居村落。据《柯氏宗谱》载,柯姓出自姬姓。殷商末年,周族部落首领古公亶父膝下三子,长子泰伯(又称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个个贤能有才。按传统,应由长子泰伯继承王位,季历排行第三不可能有继承王位的机会。但古公亶父希望传位能传给季历。于是泰伯带着虞仲逃到吴越之地,断发纹身,与原居民住在一起。成全季历继承王位。泰伯建立吴国。泰伯去世后葬在梅里,虞仲继位。这是柯氏祠堂皆悬“梅里衍庆”或“梅里高风”牌匾的由来。西周初期,周武王封泰伯、虞仲后裔于吴。虞仲有一后裔名叫柯卢,其后裔遂以其名为姓,是为柯氏。后人遂尊柯卢为柯氏始姐。
    关于阳新柯姓的源头,《柯氏宗谱》谓,始祖是“柯成”。柯成世居江南宣州旌德县梅里村(今安徽境内),唐穆宗时任和番侍奉官。唐朝光启二年(886)柯成督粮有失,罢官归里,携次子柯子平、孙儿柯颖迁至今江西省瑞昌市大泥坑定居。成为江西长乐源一派。元代,他的后代中的一支又迁居今阳新县洋港一带。
    据族人介绍,此宗祠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1929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龙燕区十二乡苏维埃成立,主席成从海。苏维埃机关在此宗祠。1931年9月,龙燕区划分为龙港、燕厦、杨林(月涛)等3个区,龙燕区苏维埃随之撤销,龙燕区十二乡苏维埃政府易名为柯家祠乡苏维埃,隶属龙港区苏维埃。1933年3月,柯家祠乡苏维埃机构撤销。1950年初,宗祠改作当地小学校舍,后来同时也是大队和生产队公共活动场所。1990年代的“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学校迁入宗祠西侧的新校舍。1994年,族人集资修缮。2008年,柯氏族人集资在县城新建一座庑殿式“柯氏宗祠”。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宗祠从此无人管理维修,内部垮塌,构件被盗,一派狼藉,令人惋惜。

    一个宗祠的形成,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百年或几百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家族发展与兴衰的象征,古老的宗祠,在没有完全倒塌的情况下,能修还是应该修一下,历史的传承不能断代,一个老宗祠,一个新宗祠,遥相呼应,同生共长,相互应证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不是蛮好吗?
IMG_792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0: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
柯氏宗祠侧面图及室内图 IMG_7922.JPG IMG_7923.JPG IMG_7925.JPG IMG_7926.JPG IMG_7927.JPG IMG_7928.JPG IMG_7929.JPG IMG_7930.JPG IMG_7931.JPG IMG_79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0: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
IMG_7933.JPG IMG_7935.JPG IMG_7936.JPG IMG_7937.JPG IMG_7939.JPG IMG_794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
外表看上去高大,古朴的柯氏宗祠,有几百年的历史,目前仅存框架,如果再不维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这么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宗祠一旦没了,实在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0: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9 10:27 编辑

柯氏宗祠通用对联
四字对联:
    高僧指宝;贤母辞官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萼,遇一僧指示在古松下掘之,得石篆。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柯应烈,其母为之辞官。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上联“高僧”为“奇僧”。
  
    榜登五老;狱无一囚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人柯崇,光化年间与曹松等五人同榜中进士,年龄都在七十多岁,当时号称“五老榜”。

    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晋江人柯宋英,字子飞,绍兴年间进士,官梅州知州,为政清廉勤奋,监狱里没有一个囚犯。任职期满后返乡,闭门谢客,人们都称他“乡先生”。

    奎章精识;石篆雄文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仙居人柯九思,字敬仲,与虞集、赵孟颊为朋友,擅长作诗、绘画,官至奎章阁学士。

    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南安人柯萼,进士出降,官至员外郎。太平兴国年间,遇到一个僧人,同往万岁山,指一棵古松下,挖掘出一块石刻篆文,原来是宝公(南朝梁高僧宝志)记述帝王之位绵延的文章。

    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清朝时期的建宁知县柯抡,每出以两牌前导,上书“愿闻己过,求通民情”八字,被誉为第一清官。

    行治为首;清官第一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官吏柯昶,字季和,莆田人。万历进士,历官河间知府,治行称三辅第一。累官山西巡抚。

    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知县柯抡,字健庵,湖北人。同治间由进士知建宁县,尽心民事。尝捐廉创立四门义学,总督李鹤年以抡为“闽省第一清官”入奏。

    七字通用联:
    历代衣冠炫礼乐;经天日月永蒸尝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据《潮阳县志》记载,柯氏家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为宋朝建炎年间进士、国子监宣教大学士柯裔武所建。明朝时期由柯氏裔孙按旧制进行修葺,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贡生柯文锦主持全面修建,扩建三山门。由于历代修建,所以家庙保存良好,1928~1992年在家庙办峡山洋内小学。1986年,柯氏族人筹资十七多万元进行修缮。柯氏家庙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浑厚坚实,古朴大方。家庙大门为三山门,上面匾额书“柯氏家庙”四字。
  
    书画博士传名远;医药专家播惠长
    上联典指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人。善书画,博学能诗文,又善鉴识金石。文宗置奎章阁,特授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咸命鉴定。

    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有《伤寒论注》等著作,对注经分证有特殊见解。

    帘幕半开人未起;楼台风暖日犹低
    此联为元朝时期的书画家柯九思《题画》诗句联。

    龙图阁老先朝望;异鹊堂诗永世传
    “瑞鹊堂”柯氏家族,由于他们的入闽始祖柯延最初开基于南塘,所以,有时候也以“南塘”名派。他们大多奉所谓的塘边叟或东边叟为始祖,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的一代,大致是那两位“叟”的第二十五、六世裔孙。自此以后,柯氏族人都以“瑞鹊堂”为号。不仅福建全省如此,全国各地也无不例外。柯氏迁泉以来,至今已传三十多世,族裔遍布泉州和港澳台等地,并迁播于东南亚各国,菲律宾国父黎刹,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夫人柯玉珠等均系柯氏后裔。“柯蔡宗亲会”组织不下三十个,仅台湾就有十七个。这些地方的柯氏族人均以“瑞鹊传芳”引以为荣。

    春风娇软绿阴肥;上苑莺花紫翠微
    近代史学家柯劭忞(公元1850~1933年)撰联语。柯劭忞,字凤孙,号蓼园,山东胶州人。清光绪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京师大学堂监督等,有《天文志》、《春秋谷梁传注》等。

    瑞阳宏文有百卷;怀州异鹊筑二巢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学者柯芝,瑞阳人。早通五经,善词赋,著书百余卷。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字仲常,嘉佑进士,历知怀州,累官朝散大夫,赈饥有惠政,有异鹊二巢于栋,秩满,移居传舍,鹊亦随止。既归,飞翔数十里,喧噪彷徨不忍去。苏轼有诗记其事。

    七世联登九进士;八闽独占一状元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灵川镇柯朱村柯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明景泰二年(1451年)状元柯潜,字孟时,号竹岩,福建省莆田人二十二岁中举。

八字通用对联:
    乔木旧风声,前人深培根本;梓材新物色,后裔续点丹青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柯氏家庙追远堂是历史悠久的一座民间祠堂。全祠有石柱五十支,木柱二十支,抬梁与穿斗形成混合式梁架结构,木工或粗犷或精雕,图案线条流畅美感,具有明显的宋明建筑艺术风格。由于家庙建筑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保存较完好,对研究我省民间祠堂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身占春鳌,文邀天眷;庭栖异雀,诗赋名流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状元柯潜事典。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朝散大夫柯述事典。

    本出莆田,绿叶绵状元世德;源开洋水,香泉振学士家声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峡山镇洋内乡柯厝祠追远堂。三山门首有立体石雕人物四幅,两侧有浮雕花鸟各四幅,雕刻精湛,形象逼真。入门天井,存放石马槽一个,乃为宋代遗物。天井往前,是一大厅,在整座祠中是属于中厅。中厅往前又是一天井,再往后便是后厅了。主体建筑属三厅双天井加拜亭结构。后厅上面挂有一堂匾,上书“追远堂”。在后天井接连后厅处设有拜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1: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0 11:29 编辑

邹氏宗祠

图片1.png
    邹氏宗祠位于三溪镇立中村荆山庄,东南向,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马头墙,装斗墙砌体。室外正立面和室内墙面在近年维修中刷白,其余为清水墙面。宗祠正立面的牌坊式门楼为近年重建,使用的是现代建筑材料。门楼上部为砖砌三叠式,小屋脊人字披,红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起翘;正脊中间镶嵌瓷宝莲瓶,两侧各置一条红色瓷游龙。青石大门框,雕花石门楣顶托盘框内白底黑字“邹氏宗祠”。再往上便是砖砌垂花门罩,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戏楼)——月台——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与戏楼共一体,为近年重建,墙体、戏台屋面等皆为现代建筑材料。戏楼面对月台,过月台即正厅。正厅至享厅虽经修缮,但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正厅内有两排木立柱,纵向排列,每排四根,石柱础;木排架的上部是抬梁式架构,两侧山墙搁檁。据族人介绍,厅内最大的横梁,跨度12米,梁身周长2.8米,历经200余年,保存完好。厅内悬一匾额,为光绪六年(1880)的原物。上面黑底金字“聪听彝训”四字,出自《(尚)书·酒诰》:“聪听祖考之彝训。”是光绪六年(1880)所制。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注释:“言子孙皆聪听父祖之常教。”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注:“彝训,犹言常训。”正厅与享厅之间的两侧各有一口小天井。天井之间的神道上面是带藻井的天花板。鼓乐楼设在天井与享厅之间。享厅前的横枋有精美的木透雕。宗祠两侧的附属建筑,大部分保存下来。
    徐立中湾在三溪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是邹姓的聚集村落。邹姓起源有两支。其中一支《说文解字》谓是高阳氏之后。周武王灭商后封高阳氏的后裔,食邑之地是邾娄国(今山东省邹县一带),附属于鲁国。春秋末期,鲁国国君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战国时期,邹国被楚国所灭。邹国的公族及部分国人遂以国名为姓。也有以原来的国名“邾”去耳字旁,姓朱,故出自邹县的邹姓和朱姓是同宗。另一支据《史记·殷本纪》载,是商王朝的后代。周武王灭商后,封商朝王族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到春秋时宋缗王后裔考父食采于邹邑。传到他的五世孙叔纥梁时,其支庶子孙遂以食采地为氏,是为姓。因叔纥梁之子即大名鼎鼎的孔子,故起源于今河南商丘一带的邹姓与孔姓是同宗。
    据《东鲁堂·邹氏宗谱》记载,南宋年间,邹允卓从祖居地今江西省奉新县新驾山经瑞昌县到兴国军福庆里丫吉山下(今阳新县三溪镇丫吉村)定居,是为阳新邹姓的始迁祖。徐立中湾的邹姓是邹永卓的五世孙邹材智,于明永乐八年(1410)前后,从其祖居地丫吉迁来,子孙繁衍。到清朝初年,衍生出太屋、大屋、下屋等多个庄门。因徐立中湾坐落在紫荆山下,故统称为“荆山庄”。又据族人介绍,此前,这里原是徐姓居住。后人以其始迁祖徐立中之名为地名。邹姓迁来后,徐姓先后迁走,湾内尽为邹姓,但地名仍为徐立中。
    又据《东鲁堂·邹氏宗谱》载,此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历8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告竣。1950年代初,宗祠为当地小学校舍,后又是生产大队队屋,并一直是村和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场所。期间,学校和生产队按当时使用的需要对宗祠进行维修改建。文革破“四旧”时,宗祠的匾额、楹联和神龛被毁。1990年代初,族人成立宗祠理事会,集资修复神龛。1999年的“普九”中,学校迁出。此后因多年为无人修理,宗祠千孔百疮。2002年,族人再次集资大修。今此祖堂由村委会和族人共同管理,有专人照看,既是族人祭祀和议事的场所,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1: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
邹氏宗祠侧面图 图片2.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1: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
邹氏宗祠室内图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5 12:45 , Processed in 0.4084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