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阳新论坛 返回首页

天意的个人空间 https://bbs.435200.com/?2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梵高与他的自画像

热度 1已有 13291 次阅读2011-3-26 15:06

    1830年,法国作家司汤达出版了他的著作《红与黑》。小说在巴黎问世时,初版只印了750册。小说的冷遇使司汤达伤心,但并没有让他失望。司汤达宣称:要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到1935年才会被人理解。若干年后,《红与黑》被世界公认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出作品。作者也因此被誉为法国以至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司汤达在世时,尤其是1832年到他去世的1842年,是他最困难的时期,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环境恶劣。但他不曾对自己失去信心。1835年他写信给友人巴尔扎克说:我要“做一个在1935年还为人阅读的作家”。他的希望并没有落空。直到今天,《红与黑》仍然被无数的人们阅读着,他是带着自信去世的。1842年4月24日,他被葬在蒙马特墓地。墓碑上写着:米兰人阿里戈·贝尔长眠于此,他活过,写过,爱过。

    而在他去世后11年出生的荷兰画家,同样在巴黎遭受冷遇的梵高就没有这么坚强,他如一颗孤独的恒星,落寞而脆弱。

                                                                                                二

    梵高是我读初中就接触并喜爱的一个外国画家。我并不懂欣赏美术,虽然在小学四年级时迷恋过一段时间的画画。但总的来说,我对美术一窍不通。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喜欢梵高,不妨碍我欣赏不太懂的印象派画作,不妨碍我追逐梵高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或许是他的经历打动了我,或者是其他。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早年做过店员、牧师,27岁才开始学习绘画。1986年2月赴巴黎,结识了贝尔纳、塞尚、高更等画家。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是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如《向日葵》、《加歇医生肖像》、《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夜》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只是他却看不到了,因为在他有生之年,仅仅售出了一副名叫《红色葡萄园》的油画。

 


    1998年11月19日,凡高的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以7150万美元拍出。   

    在梵高短暂的10年绘画生涯中,他绘制了大量的自画像。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透过这些作品,我们深深地了解到梵高的痛苦、怀疑、折磨、同情、快乐以及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在梵高的自画像中,有一些衣装革履,咬着烟斗,带着绅士帽,像文人和绅士的样子。但大多数梵高的形象是比较落魄的,穿着随意,带着毡帽或者草帽,甚至还有耳朵绑上绷带的自画像。前者表现出梵高初到巴黎时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追求和渴望,他是希望得到人们的承认,希望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这和梵高的家族有关。虽然梵高的父亲只是一位牧师,但梵高家族在当时是很有社会地位的,他的一位伯伯甚至担任过海军司令。后者则是梵高经历过大量的挫折后,渐渐接受了自己身为社会底层的身份。同时也和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有关。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矿坑爆炸时,他还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因此,自画像中的梵高多数是装扮成工匠、工人或者农民。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梵高洒脱和随意的性格。

    梵高一生为人敏感而易怒,聪敏过人,但生前他在许多事情上鲜有成功。他的个人生活不幸而且艰辛,可他却随时都有献身给别人的爱、友谊和对艺术的热情。他的一幅幅的自画像,记录的是他对自身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对穷人的同情。就像罗素说的: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对艺术的追求成就了梵高,但同时也击倒了梵高。在梵高的自画像中,他是孤独和落寞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梵高自画像是他割耳之后所画的一幅,这是梵高最后一张自画像。他在1889年与好友高更大吵了一架,之后便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后来他画了这张画,想让关心他的弟弟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

    这是一副比较简单的自画像。背景是橙红两种颜色,没有其他装饰。梵高戴着灰蓝色的毛绒帽子,穿着一件仅扣一个扣子的大衣。他的脸消瘦憔悴,右耳用一团绷带包扎着。他的眼角耷拉着,眼神有些锐利但更多的是茫然。他故作绅士地叼着冒烟的烟斗,却掩盖不了他的痛楚和落魄。梵高想通过暖色调的背景和叼烟斗的神情来隐藏自己被伤害的痛苦,但微驼的背、受伤的耳朵以及茫然的眼神出卖了他。他用善良、热情对待别人,别人却用冷漠、自私对待他。他被深深的伤害了。但即使他很痛苦,那暖色调的背景还是展示着他的不肯放弃,他对人的爱以及对弟弟的安慰。

 


    梵高的信仰是绘画,但是绘画不能拯救他一世。叔本华说人生的本质是痛苦的。对梵高来说就是这样的吧。他活着时孤苦余生,死后才被后人仰视。但这有什么意义呢?梵高已经无法享受人们对他的认可与膜拜了。他只能在他的自画像里寻找慰藉。

    梵高的悲剧既是他本人的悲剧,亦是社会、时代的悲剧。梵高其实是一个善于创造和打破的人。在艺术上他着意的是真实情感的再现,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所以他的《向日葵》才那么恣意张扬,他的《盛开的桃花》才那样的阳光明朗。梵高也是一个天真热情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朋友,他都充满了深沉的爱。但这种爱却深深的伤害了他。他无法打破社会的冷漠与荒诞,打破人们的虚伪与无情。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存在”的人,面对的是“虚无”,孤独无依,永远陷于烦恼痛苦之中。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梵高一直在抗争,他用他的向日葵、他的自画像在呐喊。梵高对艺术有执着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这样总结:“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但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他无能为力。这种天真、热情的性格使梵高真的崩溃了。

    1890年7月29日,梵高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用那只拿惯了画笔的手,对自己扣动了扳机,是年他才37岁。梵高告别了这个他曾经深爱的世界,告别了他深爱的弟弟提奥。若干年后梵高的画成了昂贵艺术品的代名词,他获得了无数人的膜拜。在另一个世界的他是不知道的。但在另外一个世界的他是否是快乐的、自信的?他是否找到了他需要的认可,他是否还是那么的天真而热情?


鸡蛋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3-29 03:15 , Processed in 0.1151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