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阳新论坛 返回首页

天老的个人空间 https://bbs.435200.com/?2045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我记忆中的票证时代

已有 701 次阅读2017-12-3 09:45 |个人分类:杂谈

       建国初期,因为前期的战乱破坏,物质贫乏,老百姓的生活相当困难。国家为了社会的稳定,1953年末国家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领导相信困难是暂时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后,这一切就会好起来。没有想到,这个政策一实行就是三十多年,不光粮食统购统销,连带其他物质也要凭票供应。

    “统购统销”、带来的票、证、劵及领导批条,这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几件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事关千万人的悲欢离合。

     现在的年轻朋友们都不知道,我们曾经生活在一个凭票购物、凭票证生活的时代。那时的购货票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食品类除了米面要粮票外,还有肉票、油票、蛋票、糖票、酒票、豆腐票及蔬菜票等。  

    服装和日用品类的购物票更为繁多:布票、棉花票、洗衣粉票、烟票、肥皂票、火柴票、煤油票、电池票、灯泡票等等,应有尽有。

    为了分配有限的商品,听说有的地方政府还发放过:铁锅票、铝壶票、铁钉票、闹钟票、煤炭票、汽油票等等。

    贵重商品有缝纫机票、自行车票、收音机票、手表票等,这些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规定的数量购买。据不完全统计,我们这里在那个年代凭票供应物品多达40余种,还不包括凭证、凭券或领导批条购买的东西。

    据有关资料显示,那时布票的最小面额是1寸。开始人们把“1寸布票”作为“找零”使用,后来人们将它派上特殊用途——给小女孩扯一根扎头发的红头绳。一个人一年的布票是一丈五,那个年代是没有成衣购买的,几乎所有衣服只能扯布找裁缝做。也许是衣服不足、也许是废物利用、还有可能是审美的需要,余下的布料有的婆婆媳妇还做成布贴,作为孩子的装饰品用。

    由于副食票太多,什么票买什么,很难完全记住,老百姓要花很多精力打听并牢记。

    那时,我家的户主是我母亲,父亲在外工作,有的票是按人头发放的,领回来后母亲总是小心翼翼地放在抽屉里锁上,怕我们乱动。在家里,还有一个专门的铁夹子,用来夹政府发放的各种购货票。购货票一大张一大张,花花绿绿的。就属这些票值钱了,那可是一家人的命根子。

    购货票的纸张极差、大小不一、印刷粗糙、极易仿造。可在那个年代是没人敢仿造的,因为那可是要命的事情。每次该用什么票时,就用剪刀从一张大的票证纸上细心地剪下来。这些票平时都是算计着用的,有些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使用,逾期就会作废。家里的购货票似乎每年都有作废的,但吃的票是绝不能让它作废的。

    由于当时物资短缺,有了票也不一定保证能买到东西。为了避免作废,常常会出现排长队、走后门的现象,孩子多的家庭就显出这方面的优势。一到星期天,排队的人群里很多都是拿小凳、穿补丁裤,手里攥着钱票的小孩子的身影。有时人多,即便排队也买不上。虽然天不亮就来了,苦苦等到开门,大人们一拥而上。孩子们被挤散,只有坐在地上嚎哭。

    那时,农民进城只能准备充足的干粮。因为没粮票,他们除了喝凉水,其他的只能看。亲人病重时农民最需要粮票,因为大中城市医院,没有粮票的患者根本住不进去,陪护者也无法在城里生活。

    1960年,父亲有天出差到河南,他用二两粮票要了碗素面,谁知煮好的面条刚端上桌,一个中年人故意伸手一覆,把这碗面倾到了地下,随后竟然像狗一样扑在地下吃了起来。父亲看他面黄肌瘦的,心想如果他不是饿得太狠,他也不会这样,于是默默起身走了。

    1973年春,姥姥60多岁,想喝点白糖水,因为她家在农村,没有票买不到糖,我父亲在外工作,他想来我家喝点糖水。结果走十几里地就是为了满足这点小小的需求。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仍隐隐作痛。

    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饿得眼珠发绿、浑身浮肿,为了几斤粮票打死人的案子,时有耳闻;我还听说过因为饥饿画粮票而获罪的事情。

    1979年适逢改革开放,我也参加了工作,虽然借改革的东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票证依然还在流行。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普遍贫瘠,那时化肥十分匮乏,人粪尿是最好的肥料,不要钱的大粪当然是要抢了。为了便于管控,于是粪票、尿票在有的地方应运而生。此刻,我突然想起两句名言:“不要管我,抢救公社的大粪要紧!”“队长,有人偷粪!”后来大面积使用化肥,于是又有了化肥票。八十年代初,我国还不能独立生产尿素,用的尿素都是从日本进口,日本生产的尿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尿素袋子特别牢固。因为我国那个年代普遍缺衣,不知谁想起来把日本产的尿素袋,用黑色或蓝色染色,然后用于制作男女穿的长裤。一时,公社干部每人分配一条,穿着下乡,羡慕死很多少衣的农民。后来我国有生产尿素的能力了,尿素袋虽然没有人用了,但尿素票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在乡镇流行。

    那时,吸烟的还要烟票,不光要票,还是分等级的。当时最好的烟是永光烟,那是县级以上领导吸的。公社干部一般吸的是游泳、大重九、星火烟就是比较好的了。干部吸烟都是按月发票,每月2——3条,有的烟瘾大几天就抽完了,有的烟瘾小,还有结余,这个时候烟瘾大的就会求烟瘾小的支援一点。当然不是所有的烟民都有烟票,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这个待遇的。老百姓吸的是水烟,俗称“大烟袋”。就是自己种烟晾干,然后用一个木砸子的东西把烟叶一层层的铺平,辅一点点食用油将它砸紧,再用锋利的刀慢慢削,削完用一个小铁合子装上,配一支竹根作的烟袋,用的时候拿出了,将小盒子的烟一撮撮的装在烟碗上,随吸随装,这样的烟丝金黄金黄的,吸起来很有劲,就是焦油含量高。

    公社干部逢年过节还有花生票、黄豆票、酒票。八十年代初,老百姓过春节还是没有多少物质的,公社干部也只有这个时候,才能运用特权到当地粮管所买10斤花生,15斤黄豆,5斤纯谷酒。

    至于墨鱼、香菇、最好的永光烟等过年特别物质就只有公社党委的人才能享受了,一般干部也是没有资格的。

    那个年代不光有票,还有券。在人民生活水平极度困乏的时代,由于一切都是计划经济。在那时的中国,即便你有钱,也未必买得着需要的东西。因为凡是票证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作为一般人你到哪去搞这种票呢?我记得当时阳新商场就有茅台酒,标价每瓶8元,但要用侨惠劵才能购买。

    这意味着:这票、这物质也只有华侨及华侨的亲属,当官的人,或者当官的男人的女人才可能享受。

    票证的后年代,还发生了有票买不到东西的现象。1985年粮食在快放开和未放开阶段,出现了粮票买不到米的事情。我记得我家当时有全国粮票和湖北省粮票几百斤,但到粮管所买米,他们竟然不卖,说是只能凭粮食部门发的商品粮户口粮食供应证才能按月购买,到如今我们家还存有全国粮票一百多斤。

    也许你见过饭票、菜票、冰棒票,甚至还有什么千奇百怪的票,但你绝对没有见过河南省林县发行的觉悟票。

    据报道,觉悟票是一种带有奖惩性质的粮票。这个觉悟票不是虚幻的,而是具有实质意义——相信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票证!它发明于饿死人的大饥荒岁月。所谓觉悟就是听从大队支书的统一指挥,服从小队长的农活分配。饿了不喊饿,累了不喊累。如是,收工考评后可领到这么一张票,年底据此便可多分一点儿粮食。

    我相信,只要饿的眼睛发绿,人人都会争当革命先锋,思想觉悟就会空前地提高。不是天才,谁能想的出来?

    在那个年代里,要说不用凭票购买的东西,恐怕只有报纸语录了。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票证才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票证在那种物质极度贫乏年代,对社会的稳定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无所不在的票证时代,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4 20:34 , Processed in 0.49082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