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2967|回复: 6

[关注阳新] “挖掘文化宝藏,拓宽旅游产业”系列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9 20:4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本帖最后由 lfei001 于 2011-11-20 09:14 编辑

                               千年古刹----石壁寺
       石壁寺古名石壁庵,俗名和尚塔,位于阳新县城区西北部龙虎山的关口,秀丽的十里湖畔。该寺建于晋代,距今1700余年,是黄石地区最古老的寺庙之一。
       公元291年,西晋永平年间,一位得道僧人路过此地,发现此地左侧是青龙岭,石岩层叠,云起卧龙饮湖之势;右面是白虎垴,气势凶猛,似有扑面虎啸之风;正面临湖,犹如一道石壁一般拦住湖水,于是在此地建寺庙,弘扬佛法。
03.jpg
       明代初年,又有一位叫释清宁的和尚为弘扬佛法,在此行善事,为世人崇仰。释清宁和尚圆寂后竟肉身不腐,完好如生,时而发出香气,众人万分惊叹。于是,在此建塔作纪念,后人称石壁寺为和尚塔。
untitled.bmp
       1938年,日寇侵入阳新县城,对县城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洗劫,石壁寺毁于战火,化为一片瓦砾。1992年,石壁寺经修复和扩建后,占地面积12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三大主殿及居士林、客堂、斋堂、佛经流动处等,其中大雄宝殿的匾额镀金字为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所题。故此,石壁寺不仅是阳新县规模最大的佛教活动中心,也是黄石地区影响较大的古寺庙之一,成为黄石地区重点开放的宗教寺院和旅游景点之一。
       石壁寺正面有一个湖,名叫十里湖。由于古刹殿外三面环山,临湖而建,这里又是绿树掩映,土坟杂置,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古刹就会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之中,美丽的湖光山色,就会给古刹增添许多神秘的色彩。
02.bmp
       走出石壁寺南门,来到古刹前一座横跨300多米长的铁路桥上,抬头看天,一片湛蓝,低头看湖,云水苍茫。水天一色,鹅鸭野戏。回眸北望,远山叠翠,湖中倒影迷离,城郊的高楼瓦屋欲隐还现,仿佛一幅丹青水墨画,美不胜收。夕阳西下,登上古刹后面的山坡,向远方眺望,古刹和十里湖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下,一列火车在夕阳下驶向远方……
04.jpg
       在石壁寺观音阁左侧的斋堂后面,有一泓泉水,当地人称之为灵水。该泉水冬暖夏凉,相传千年不涸,四季长流。传说四方百姓倘有病痛,捧一滴饮用,可消百病。此外,此泉水说也神奇,不多也不少,只能供寺庙内100人饮用。后来,寺庙请黄石市地质勘探部门实地勘探取样,发现这灵水原来是地下一个矿泉水眼,水中含有人体必需的十几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饮用后可滋养身心,祛病强身。
       多少年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在石壁寺竞相留下墨宝,古寺将这些诗文装订成册,专门出了一本富川诗词专辑《石壁寺诗词选》,供游人品味这座古寺厚重的文化底蕴。
                                                  壁立双峰一线天,中藏古刹不知年。
                                                  殿前秋水明如镜,岭上闲云淡若烟。
                                                  林鸟住鸣惊落叶,山僧入定静思禅。
                                                  登临顿觉红尘外,俗虑俱消返自然。
       又有:
                                                  雨过石壁寺,野花满地芳。
                                                  村舍邻兰若,烟霭笼禅房。
                                                  远含群峰绿,近闻车铃铛。
                                                  湖水鹅鸭戏,山溪鸟石唱。
                                                  殿宇接墓岭,土坟爬山冈。
                                                  浮生如枉累,沉伤皆空亡。
                                                  恩怨托化去,独见案祭香。
                                                  天地为逆旅,春开替谁忙?
       石壁寺现任掌门人为释证道法师,他14岁就剃度出家,后在九华山佛学院研读,1996年担任石壁寺住持,并且是黄石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阳新佛教协会会长,黄石政协委员,阳新县6届政协常委。他广结善缘,白手起家,先后投入巨资不仅修复了石壁寺,为了回报社会,还做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慈善事业,是阳新县家喻户晓的慈善人物。
       从1998年开始,释证道法师就将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牵线到阳新这个贫困大县,从此,几乎每年该慈善基金会都对阳新县一些贫困的乡村和受灾的村民进行捐助救助,帮助贫困和受灾的村民渡过了一次次的难关。仅2006年,他就先后将武汉区域的格力空调、江西的东林寺等慈善企业家和法师多次介绍到阳新,为阳新县贫困的村民和受灾村民进行了帮扶。同时,他每年还拿出一笔资金,对阳新的贫困生进行资助,使许多贫困生喜圆大学梦。
       释证道法师筹资10多万元,修建林峰公路,解决了当地老百姓行路难的问题。十几年来,他先后挤出60多万善款,用于捐资助学、修桥补路、安老施诊、防汛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的老百姓达上千人,成为阳新县妇孺皆知的慈善之星。
发表于 2011-11-19 21: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好地方!有空再去造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08: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这么好吗,没亲身经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1: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lfei001 于 2011-11-20 03:26 编辑

                                               阳新古八景之 沧浪烟雨

                                       天阔亭虚得趣幽,八闳景物望月收。
                                       鱼龙入夜御珠出,鸥鸟忘机狎浪浮。
                                       远近乡村连市井,空蒙烟雨几船舟。
                                       闲来此际堪凭眺,不必殊方览胜游。
02.jpg
    这是清代文人易应斗咏“沧浪之雨”之作,说明这八景之首的“沧浪烟雨”,在清代已经是大名远播了。
    城北莲花池面积近百亩,东连北门湖,西接乌龟山,北枕双狮垴(今葡萄糖厂所在地),南临古城墙(今招待所滨湖路)。池内水平如镜,微波荡漾,夏秋之间,半池莲花,香艳宜人。在这个面积广阔的池内,那时有几座古色古香的楼台建筑,颇具别致。
    沧浪亭,高三丈,建于池的中央,南有“政和堂”,北有“十咏堂”,西有“云水草堂”,各距“沧浪亭”数十步,并筑木桥数架,彼此互通,且各能沿桥从不同方向登岸。这一古代建筑群,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八年,为兴国知州周鹏倡议所建! 03.jpg !  
    每当冥雾晨夕,烟雨迷离,文人学士游览其中,如登蓬莱仙境,时人有“小西湖”之称,故名“沧浪烟雨”,列为八景之首。
    莲花池与北门湖之间,筑有一道长约250米长的小堤,当时叫做“恩波堤”。此堤南接县城北门街,北通双狮垴麓的余家村,西边是莲花池,东边是北门湖。沿堤两旁栽有绿柳,迎风摇曳,清气爽然。堤之中段,建有石拱桥,名为“恩波桥”。桥下通池、湖,两水汇流,浑然一体。桥上建有高达三层的古亭,名“恩波亭”,既供过路行人憩息,又供文人墨客览胜。据州记载:此亭原名“澄心”,又名“二柳”,以后又改名为“棠荫”、“饮绿”,最后宋知军张釜重建其亭,遂名“恩波”。 01.bmp
    登临此亭,向西望去则“沧浪烟雨”近在咫尺,且有小木桥与堤相通;向东望去,则见北门湖水平辽阔,鱼跃浪涌,与彭山恼遥遥相对。湖中有一小岛,野鸟栖息,遣蛋甚多,俯拾皆是。每当皓月当空,俯瞰桥下水面,月影荡漾,墨客骚人,于此吟诗作赋,其乐也融融。因名“恩波夜月:前代文人陶去泰有诗赞 曰:

                       高阁嵯峨压古堤,平湖烟景占东西。
                       洗空尘累登临爽,晖映天光上下迷。
                       树影摇波山吐月,花香落座雨收霓。
                       使君为惠真无己,拉我闲来依杖藜。

1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9: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银山东坡“铁壁”

本帖最后由 lfei001 于 2011-11-20 11:48 编辑

       银山位于阳新县城北5公里处,那里山脉连绵数十公里,银山村就隐藏在这山青水秀的群山之中。相传,银山村在宋代就开始在此兴办银矿,冶炼银铁,留有银矿采冶遗址,故称银山,有“江南第一炉”之说。
       走进银山村,这里仍保留许多古朴的民居群,如董姓湾古村落、清代文人卢高故居和他的白臼山庄。古村四周,青山环抱,苍翠欲滴。特别是银山海拔319米,似浪涛在群峰中突起,山中怪石嶙峋,色彩纷呈,有黑色铁石,有褐色锰石,有绛色铜石,有红色汞石,十分奇特。
       登山径盘旋而上,山中有石洞深而邃远,春夏有山花烂漫,山鸟和鸣,松林郁郁,泉水潺潺,极尽林壑幽胜之美。秋冬时节,满山红叶红似火,或冰封一片恰似一派北国风光。山上还有乳公泉、龙玉泉、珠砂崖、云谷、风穴、雪坡、银艇、铁壁、仙人洞、和尚洞、武源径、放生塘、晒经石、飞仙台、普陀崖等十多个景观。山南腰有一座银山寺,始建于宋代嘉佑年间,寺庙飞檐画栋,造型古朴,寺旁泉水蜿蜒流淌,清香可口。
       历代游人多为之题诗作赋。宋代著名文人王质游览银山寺后,题诗:
                                                         但听清圆不觉喧,松床纱帐腹便便。
                                                         草深稚子争烘日,树暖蜂雏懒趁烟。
                                                         无事石床频打睡,有时村店暂逃禅。
                                                         寻花问柳山前后,隐隐钟声暮已传。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御史官员从苏东坡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以轻松的口吻自我嘲解。
       元丰七年,苏东坡顺江而下访友,那时江堤未筑,江和湖连在一起。苏东坡途经富池口,一下子被富河两岸的景色所吸引,遂入富池口逆河而上来到当时的兴国州。当地文人雅士听说苏东坡来此,纷纷相聚,对苏东坡进行了热情款待。次日,苏东坡在兴国州文人的陪同下,来到银山游玩,他见山崖壁立如斧削,巍峨壮观,便让游船靠在山边,他立在舱顶,欣然书写“铁壁”二字,后人就将二字镌刻在峭壁的巨石上。“铁壁”二字为楷书,每字半米见方,银钩铁竖,遒劲有力。
       苏东坡写完字,收拾好笔砚,日头已经偏西,肚子有点饿了,就到一家农人屋里去讨要东西充饥。当时农人家里正在吃红薯丝煮绿豆,苏东坡当即吃了一碗,兴致勃勃地说:“农民尝百味,皇室岂能比!”
       为纪念苏东坡此次兴国一游,人们在“铁壁”摩崖石刻旁修了一座“铁壁庙”,并将当地文人雅士送别苏东坡的地方改名为“怀坡桥”。千百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这些故事。到清代年间,清经略使吴甫生以此题诗为纪:
                                                         精华不与众山同,宝气常浮映碧空。
                                                         一跃洪炉流液白,九还仙灶化丹红。
                                                         月移清影孤松下,云渡奇峰半岭中。
                                                         望去莫教贪者识,东坡题后几人雄!
       苏东坡玩银山游兴末尽,来到与银山相对的吴家山,该山流传“白云山下凤凰飞,仙牛脚踏凤凰背”之说。此山中有一座建于唐代的古寺而得名凤凰寺,苏东坡见古寺清雅不凡,便与好友宿住寺内,与文人雅士在此填词赋诗,留下古词一首:
                                                         林断山阴竹影墙,乱蝉蓑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藻细细看。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写完诗词后,苏东坡便去寺后凤池洗笔,说来也怪,在洗笔时,苏东坡随手一甩,墨点洒落在山间竹叶上,从此,竹叶上便出现了墨色斑点,水也变为墨色,并留下苏东坡一双脚印,吴家山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将凤凰寺更名为墨池寺,将凤池也更名为墨池。如今,古寺历经战乱毁之又建,千百年来,惟有那一汪墨池依然如故。据当地人讲,墨池从未干涸,将水舀上来是清的,放入池内就立即变成墨色了,十分神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1: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lfei001 于 2011-11-21 03:54 编辑

                                                           七峰巍巍气势雄 明月悠悠照禅宗
01.jpg
       七峰禅寺位于七峰山原始生态保护区北麓,七峰山第一峰就在寺院后背部。这里山脉雄伟,山川起伏,风景秀丽,不仅在鄂东南地区丛寺院中知名度很高,也是黄石地区最有影响的丛林寺院之一,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1200多年来,古寺历尽岁月沧桑,依然香火缭绕,是黄石地区较有影响的佛教旅游圣地之一。
04.jpg
  
       阳新县志记载,公元780年(唐德宗元年),百衲祖师到七峰山创建禅林,距今1227年,成为鄂东南地区最古老的丛林寺院之一,为阳新丛林寺院之首。
       唐德宗元年,一位叫百衲的高僧由青海靖州龙尾山一行4人来到湖北阳新境内,见七峰山山峰峻秀,山脉雄伟,气势磅礴,前雅后巍,叹曰:“卓哉、美哉,不愧为优胜之地也!”故此立足七峰山北麓,准备创建寺院。  
原来这里山下已居住了欧阳姓氏,百衲向其化得一袈裟之地,一人在此结茅为屋,编竹为篱,搭起一座茅寺,敬供一尊观世音菩萨,每日坚持静坐,合掌念佛。说也奇怪,百衲祖师不吃米粮,全凭自种芋头为生,身着一件衣衫补上加补,确有百衲有余,从而奠定禅林之基。
  02.bmp  
       公元813年,第二代和尚云海禅法师善讲经释义,弘扬佛法,并主持修建了大殿、禅房一斋堂。到公元895年,七峰禅寺又出了一位高僧,他就是该寺的了空法师。据说,了空法师不仅精佛学,还擅长书画,亲笔书写了“七峰禅林”,寺院进入鼎盛时期,之后,又扩建大殿、藏经阁、讲经堂等,僧从过40余人,土地50余亩。明末清初,寺院遭到兵燹,后重建。1946年,传昌法师主持该寺院,到1985年,寺院面积耕地9亩,山场60多亩。 有游人写诗赞曰: 
                                                         林海扬波漾日新,七峰古寺浥清尘。
                                                         青松古柏环山翠,异草奇花满院春。
                                                         偈语梵音堪悦耳,晨钟暮鼓可怡神。
                                                         多年古刹灵光灿,善旨淳风化万民。
       七峰禅寺培养了许多佛教弟子,其中阳新、大冶寺庙中的住持有70%以上是当年传昌法师座下弟子,还有许多在座弟子在全国各地寺庙中也担任住持等执事。
03.jpg   
       1947年,七峰禅寺在当时举办了为期38天的传戒大法会,来自鄂城、大冶、阳新、通山等全国各地的求戒弟子达300多人,传昌法师主持讲经传戒。此次法会盛况空前,对鄂东南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昌法师因此获得鄂东南佛教史上重要开创人的美誉,被当时鄂城、大冶和阳新信众们称为“三县和尚官”,成为鄂城、大冶和阳新寺庙佛教弟子的摇篮。  
        这里环境幽静,青山、翠竹、古柏相映成趣,丛林中还掩埋了从唐代到现代的许多僧人古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22 17: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
真的值得一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42022202000111 )

GMT+8, 2024-6-17 17:02 , Processed in 0.3673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