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阳新论坛 返回首页

天老的个人空间 https://bbs.435200.com/?20450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忆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场考试

已有 973 次阅读2017-12-1 14:36 |个人分类:随笔

       1977年,发生的重要事情很多。其中一件,就是恢复高考。现在人们都把恢复高考作为一件大事来纪念。作为曾经参加高考的我,更是记忆犹新。

  但换个角度,我觉得更应反省为什么会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没有高考。因为有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才是不正常的。这样的断层造成的结果是触目惊心的。

  1977年,有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世界领域的竞争中,比历史上的许多时刻大大退步了。

  在1977年之前,大学的录取原则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个字里面,重点就四个字,“领导批准”。换个说法,叫做“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推荐制。于是产生了在哪个年代独有的新名词:“工农兵大学生。”初中学历,小学文化,去把大学给上了。许多大学为此不得不“大学变小学”。

  19777月,邓小平复出。主动要求抓科学与教育。197784,那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殷鉴未远,与会者开始都讲得比较谨慎。开了两天之后,知识分子的风骨开始起作用了,谈话尺度越来越大。矛头一致指向推荐制。197786日下午,邓小平参加了会议。时为武汉大学副教授的查全性举手发言,提出在当年就恢复高考,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与会科学家的一致赞同。

  1977813,教育部召开了第二次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会议开了44天,就如何招生展开讨论。焦急不已的邓小平在9月初提出了他的招生标准:“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一锤定音!

  1977127,恢复了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荒废多年的天下英才,今得而聚之用矣!

      这一年的高考,有了太多“破例”:第一次破例在冬天高考。

      迄今为止,那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一次高考,570万名年龄介于13岁到37岁的考生报考,录取人数27万。

      这一年我在东源公社的王文大队小学教民办,75年高中毕业的我已经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两年了。虽然是民办教师,每年农忙假和寒暑假除教育部门开会外,是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的。本来在高中时期因为受“开门办学”的影响,上课学习就不多,加之在农村滚爬两年,所学的知识基本就荒废了。好在我在教书,比纯粹务农的同学接近书本的时间要多,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捡起来。我记得东源公社的教育组,中学对第一次恢复高考蛮重视,组织了愿意报名参加考试的人一起集中复习补课。

      那一年的高考分大学和中专,考试时间一样,考点一起只是考场和试卷不同。我们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库区公社,到阳新的公路刚修通,每天只有一趟班车,读高中都是步行到三溪区高中或通山县黄沙区高中。因路途遥远,读书人不多,报考的人自然很少。因为见的世面少,底气不足,固我们公社没有一个报考大学,都是报考中专。由于人数较少,东源没有设立考场,我们只能到富水的星谭考试。

     东源参加考试的二十多人,从东源翻山越岭感到星谭,大都是投亲靠友寻找吃饭和住宿。我记得当时中考的试卷是三门,语文、数学、政治,两天考完。

     这年的高考录取人数较少,分预录和正取两步走。东源此次考试只预录5人,通过政审后录取3人,全部为地区中专。

     恢复高考在当时的社会、心理冲击,如今人们已很难想象与理解。从事件本身看,考试古已有之,而且行之有效,虽然有其无情的一面、不完美的一面,却一直是相对最不坏的取士之道。恢复高考,其实只是回到常识与传统,但在当时却是从疯狂走向正常、从禁锢走向开放、从停滞走向流动的关键一步。高考不仅给青年一代带来了希望与实际意义上的未来,而且改变或者说恢复了固有的社会价值观,终结了一个公然反智的时期。

      对个体而言,高考是至为关键的人生节点,翻过这一页,人生便进入了另外一个通道;于社会而言,高考则提供了一条阶层上升通道,具有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流动能力的意义。但无论如何,高考,都是一代代中国人所共有的集体记忆。

  十年浮沉,发轫于此。

  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3-28 20:23 , Processed in 0.1143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