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5838|回复: 1
收起左侧

阳新方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0 15: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阳新方言属现代汉语区分的赣方言大(冶)通(山)片。由于地缘关系,这一带曾是隋唐以后赣地多次向外移民的近邻地区之一,而且较长时期隶治于江南西道。移民带入的赣语、各个时期的官话与本地土语的融合,逐渐形成阳新方言。
阳新方言本征复杂,昔有一州之内“九板十三腔”之说,似赣语的“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这首先是由于赣语的成因本身复杂。历史上,赣语因流行的江右属古楚而被称作“楚音”,春秋时处“吴头楚尾”已兼些吴语特点;秦以后,江右成为历次大规模北民南迁的中心地带,移民带入的中原语言与当地语言的融合,最终形成赣语。赣语依周边方言(话、吴语、语、语、语)影响又区分为11个方言片。赣方言区有长江屏障,又多山地丘陵,交通较闭塞,语言变化受北方影响历来较少。譬如,语音上基本保留着上古汉语的全部声母子音、韵母成分和中古声调;词汇方面保留不少古词素,至今与北方官话语系的词汇互通率不到47%;语序上,古汉语定语状语后置的语法现象依然存在。阳新中南部居民多于宋元时期自江西迁入,赣语使用范围历来较广;而北乡居民多于明清时代自江北迁入,语言属北方官话语系,故本地又是赣语与北方语最为典型的结合部,方言自然独特。一般情况下,阳新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口语对话显得难以沟通。
阳新方言语系与赣语代表方言南昌话(江右语、老表话)大体一致,受汉话影响较直接。按区域差异,大致分有县城(含浮屠街、三溪、排市、木港)、太子(含源口、大王、白沙)、陶港(含潘桥)、王英、龙港(含洋港)、富池(含枫林、新建及沿江地带)6个小片。城关话为代表方言。受地缘影响,源口至李家洲沿江原属蕲春县,讲蕲春话;枫林、大德、后山、洋港、龙港接壤江西,近似瑞昌、武宁话;王英、东源、富水近似通山话;国和西端近似咸宁话;显湾梁公铺和大王中庄铺等地接近大冶话。半壁山、综合、荆头山农场迁入移民以江苏、黄冈、英山话为主。
解放后推行普通话。改革开放后,普通话影响越来越普遍,阳新方言日渐边缘化。另方面,由于方言局限,阳新人少能学好纯正普通话,在需要与外交流的场合,通常是一口夹着浓重方言特点的“阳新普通话”。
(一)语  音
1、声母
阳新方言与南昌话一样,保留有上古汉语声母19个子音和零声母,读法变化大同小异。阳新方言声母与普通话辅音对照,同异互见:
普通话/阳新方言声母音标对照表
声母
国际音标
声母
国际音标
声母
国际音标
声母
国际音标
声母
国际音标
b
[p]/[p]
d
[t]/[t]
g
[k]/[k]
j
[t&#597;]/[t&#597;]
z
[ts]/[ts]
p
[p']/[p']
t
[t']/[t']
k
[k']/[k']
q
[t&#597;']/[t&#597;']
c
[ts']/[ts']
m
[m]/[m]
n
[n]/[&#565;]
h
[x]/[x]
x
[&#597;]/[&#597;]
s
/
f
[f]/[f]
l
[l]/[l]
r
[&#656;]/[z]
(ng)
/[&#331;]
(1)大量普通话不送气清塞音、塞擦音声母读为送气。
属古帮、滂、并、透、定、澄、从、邪、床、群、见、溪母的一些字,在全浊音声母变为清音后,凡塞音、塞擦音都变读送气,与普通话归类有明显区别。
双唇清塞音不送气b 发为送气p  例如,属古帮母的“蝙”,并母的“薄”,声母原不送气,方言变读送气,普通话仍归入不送气类;而滂母的“翩”,并母的“屏”、“旁”、“蓬勃”等声母,普通话又归入送气类,与方言同。
舌尖清塞中音不送气d 发为送气t  例如,“独特”、“荼毒”、“长大”同属定母,方言声母送气,普通话有送气、不送气。
舌根清塞音不送气g 发为送气k  例如,“肯棨”、“契阔”同属溪母,方言声母送气,普通话有送气、不送气。
舌面清塞擦音不送气j 发为送气q   例如,“穷极”同属群母,方言声母送气,普通话有送气、不送气。同属见母的“疆界”、“纲纪”、“恭敬”,方言和普通话声母都分送气、不送气。
舌尖清塞擦前音不送气z 发为送气c  例如,属从母“造”、定母“宅”的声母,普通话不送气,方言送气。“超卓”同属透母,普通话声母不送气,方言有送气、不送气。“存在”同属从母,方言声母送气,普通话有送气、不送气。
(2)没有普通话卷舌声母。
古照、穿(甲)、床、审、禅母的声母,方言读为z、c、s ,而普通话都卷舌。古精、穿(乙)、清、从、心、邪母一些字的声母,方言读为z、c、s ,普通话或归z、c、s ,或归j、q、x 。
清塞擦舌尖后音zh发为舌尖前音z   例如,古照母“斟酌”、“终止”、“指掌”、“祝咒”,方言声母都读z 。而精母“祖宗”、“祭酒”的声母,方言读z ,普通话分别归入z、j 。
清塞擦舌尖后音ch发为舌尖前音c   例如,古穿母“充斥”、“初创”,方言声母读c 。穿母“参差”、“册策”,清母“仓猝”、“催促”,方言和普通话声母都不卷舌,仅“青”、“凄”
等归入普通话q 声母。从母中的声母,方言多读c ,普通话多归z、j ,如“造就”。
清擦舌尖后音sh发为舌尖前音s   例如,古牀母“蚀食”、“士仕”,审母“赏识”、“身手”、“舍室”、“师史”、“疏数”、“所杀”,禅母“匙杓”,方言声母都读s 。心母、邪母声母不卷舌,如“思想”、“消息”、“迅速”、“习俗”,方言读s ,普通话分别归类s、x 。
(3)舌音声母异读。
主要是方言声母j、q、x 与普通话声母g、k、h,z、c、s,zh、ch、sh的混读,情形较为复杂。舌面音声母j、q、x ,原本由连接i、ü 韵母的舌根音声母腭化而来,且易与上齿、上腭类舌尖声母相混。舌音类声母异读,与古读的保留和普通话的归类有关。
zh发为j   例如“朱”。端母“辗转”声母今归普通话zh ,而“转”在方言读j 。
zh、ch、sh发为q   例如“住”、“穿”、“殊”。“出处”同属穿母,方言声母都读q ;“唇舌”同属牀母,方言声母又分读q、s ;在普通话都为卷舌音。
ch、sh发为x   例如“纯”、“水”。牀母“神术”,审母“舒适”,禅母“谁孰”,其中“术”、“舒”、“谁”声母在方言中读x ,在普通话都为卷舌音。
j 发为x   例如“及”、“泣”、“酵”。“溪”存在 j、q、x混读。
j 发为g   例如“家”(人家)、“教”(教书)、“解”(解放)、“间”(间开)、“贾”(姓)。“疆界”、“纲纪”、“恭敬”同属见母,方言声母有j、g之别。
q 发为k   例如“卡”、“掐”、“确”、“嵌”。
x 发为h   例如“下”、“狭”、“鞋”、“咸”。
j、q发为z   例如“酒”、“清”。精母“踪迹”声母,方言读z ,普通话归z、j 。
ch、sh发为z   例如“翅”、“蜀”。“昌炽”同属穿母,方言声母分读c、z 。
j、q、x发为c   例如“就”、“亲”、“袖”。从母“寂静”声母,普通话都读j ,方言都读c 。
zh、sh发为c   例如“赵”、“售”。“重量”、“重复”中“重”声母,方言都读c 。“乘法”、“一乘车”中“乘”声母,方言分别读s、c ,而普通话分别读ch、sh 。
q、x发为s   例如“戚”、“些”。心、邪母中不少声母,方言读s ,普通话归类x 。
(4)声母n(&#565;-)、l(l-)混读。
方言基本保留古泥母中舌面浊鼻音声母 &#565;- ,古来母中舌尖浊边音声母l- 。与普通话对照,边音声母l- 与l 差别不大,而鼻音声母则明显读有 &#565;-、n 两种。在相同韵母对照系中辨别n / l ,方言凡读 &#565;-/ l(l-)的,如“女/吕”、“捏/列”、“虐/掠”、“泥/里”、“鸟/了”、“牛/刘”、“年/连”,易于区分;读n / l 的,如“那/拉”、“懦/落”、“奴/卢”、“乃/来”、“南/兰”,也有些许鼻音区别;像“内/泪”、“脑/老”、“暖/卵”、“囊/郎”、“宁/零”、“农/龙”,就很难区分。
读鼻音声母 &#565;- 的,最明显特点是古泥(娘)母“粘”、“腻”、“虐”、“女”、“牛”、“鸟”等,发声都带微弱的方言“泥”音。除外,尚有古疑母的“疑”、“义”、“言”、“语”,古日母的“软”、“弱”、“若”、“然”等。
读浊边音声母l- 的,只有“旅”、“吕”类字,发声似yu ,普通话归l 声母。
(5)零声母保留有古声母ng-。
方言零声母中舌根浊鼻音ng- ,普通话已不作声母。例如,古疑母“我”、“牙”、“咬”,影母“鸭”、“欧”、“安”等,普通话已分别归入零声母wo、yi、ou、an 类;日母“绒”、“容”、“融”、“茸”等,则归类浊擦舌尖后音声母r 。
方言零声母多来自古日、影、喻母。对照普通话,方言发声存在差异的还有:“跃”、“乐”(音乐,姓)、“浴”、“育”,发i,不发ü ;“役”、“永”、“尹”,发ü ,不发i ;“如”、“润”、“蕊”、“荣”,发ü ,不发r 。
方言零声母中的音节读音,由于韵母的差异,与普通话明显不同。
异读声母举例
普通话
方言
例          字
b
p
白薄别哺卜步部鼻鄙彼币避庇弊毙痹篦稗败被倍备抱鲍暴伴瓣遍便辩笨病
d
t
度惰舵叠蝶读独毒杜堤敌笛弟递地代待逮导道稻豆但蛋淡垫断荡邓定动洞
j
g
贾家嫁稼驾夹角介阶界街届戒疥皆解教窖间拣柬
g
k
共柜跪箍概
x
h
下瞎狭鞋咸衔馅巷项
zh
j
朱猪煮主铸抓拙追坠缀赘锥专准赚
j
q
旧舅杰捷竭技忌嫉具巨艰俭健件仅近
zh ch
q
住驻柱赚撰篆传  吃穿川船串出处传除厨橱储杵吹炊垂春唇
sh
x
谁水睡税书树鼠薯墅舒输竖恕戍术述说甩摔顺瞬
zh
z
之支止只旨至知乍眨闸桌捉浊酌啄镯竹烛嘱祝筑斋摘宅窄翟寨债招找爪照 罩周州舟粥昼咒占展斩盏绽斟针枕真贞震章长掌仗庄壮正争蒸中终众
j
z
即稷积绩迹脊济际祭挤节接姐借焦椒剿揪酒精晶井尖剪荐溅津浸进晋俊将
z zh
c
字族在坐造贼  丈赵召兆侄直治滞稚秩助逐轴宙骤阵郑撞状仲
ch
c
尺齿池迟持赤插茶查察岔车彻撤扯初楚础触柴超钞吵巢潮抽愁仇绸筹丑臭 馋产忏陈尘衬趁昌厂场窗床闯创称成程承充冲虫
j x
c
就集籍缉疾寂绝截歼践渐尽净静匠  祥翔寻
q
c
七妻取趣聚趋蛆齐沏切窃且锹悄瞧泉全钱千签潜浅雀亲侵秦寝青情请墙枪
sh
s
十士是世时事史诗石食杀沙舌蛇社设射涉蔬熟叔属数束晒帅衰烧稍少收手 首守受寿兽山衫闪扇善擅身深申慎沈肾伤商上尚双霜爽生升声省绳圣  
ch
s
刹蝉阐辰晨常尝乘
x
s
些雪薛邪西细绪婿絮序叙徐膝息悉昔夕析袭习席洗徙续小削肖箫枭笑修羞
先鲜仙涎线宣旋选心辛新信旬循巡荀殉汛相想镶象星醒姓性
r
i ü x
荣容融茸冗  如孺乳润蕊锐  瑞
n
i ü r
n-
泥尼倪霓拟疑  捏腻匿逆孽聂  虐疟  鸟牛妞扭拗  年粘拈鲶碾蔫念廿撵敛  女娘酿  义仪蚁艺毅宜  言严阎研验砚谚  银吟  业  仰  语  软阮
u e o
i a
ng-
我鹅娥饿恶遏鄂  厄扼额  恩  欧沤呕藕偶  鸭押压哑牙  咬袄熬傲奥 硬  岩  眼岸安庵暗  矮挨埃癌蔼隘艾爱  
2、韵母
阳新方言韵母47个,比南昌话韵母少16个,跟普通话39个韵母更接近。
阳新方言韵母有主要元音音位12个:&#594; 、o 、&#596;&#603;&#601; 、&aelig; 、&#339; 、&#592; 、i 、&#639; 、u 、ü ;介音3个:-i-、-u-、-y- ;鼻音韵尾2个:-n 、-&#331;
普通话/阳新方言韵母音标对照表
开  口
齐  齿
合  口
撮  口
韵母
国际音标
韵母
国际音标
韵母
国际音标
韵母
国际音标
i
[&#639;][&#645;]/[&#639;]
u
/
ü
[y]/[y]
ɑ
[A]/[&#594;]
[ia]/[i&#594;]
[ua]/[u&#594;]
üɑ
/[y&#594;]   
o
[o]/[o]
io
/[io]   
uo
[uo]/[uo]
e
[&#611;][&#603;]/[&#603;]
ie
[i&#603;]/[i&#603;]
ue
/[u&#603;]
üe
[y&#603;]/[y&#603;]
ɑi
[ai]/[&aelig;]
uɑi
[uai]/[u&aelig;]
üɑi
/[y&aelig;]
ei
[ei]/[&#601;i]
uei
[uei]/[u&#601;i]
üei
/[y&#601;i]
ɑo
[au]/[&#596;]
iɑo
[iau]/[i&#596;]
ou
[ou]/[&#601;u]
iu
[iou]/[i&#601;u][iu]
ɑn
[an]/[&aelig;]
iɑn
[ian]/[i&aelig;]
uɑn
[uan]/[u&aelig;]
/[&#339;]
/[i&#603;][iī]
/[u&#339;]
üɑn
[yan]/[y&#603;]
en
[&#601;n]/[&#592;n]
in
[in]/[i&#592;n][in]
uen
[u&#601;n]/[u&#592;n]
ün
[y&#601;n]/[y&#592;n]
ɑng
[a&#331;]/[&#596;&#331;]
iɑng
[ia&#331;]/[i&#596;&#331;]
uɑng
[ua&#331;]/[u&#596;&#331;]
ong
[u&#331;]/[&#592;&#331;]
iong
[y&#331;]/[i&#592;&#331;]
ueng
[u&#601;&#331;]/[u&#592;&#331;]
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元音舌位多偏后偏低,&#594;&#596; 、o 唇形失圆;韵母发音偏紧,一般介音、韵尾或轻或少;普通话韵母中复元音在方言中往往像变读的单元音,显得短促,少有例外。韵母差异,多与方言保留的古读零声母、入声字和普通话卷舌声母有关。
    (1)单元音韵母i、u、ü的异同。
韵母-i 发为 &#639;、 i、 &#601;i  韵母–i ,方言在声母z、c、s后发为舌尖齿音 &#639; ,如“资”、“雌”、“思”,在j、q、x和n 后发为高舌面前音 i ,如“基”、“欺”、“希”、“尼”,都与普通话差别不大;在b、p、m和d、t、l 后则读为舌央复元音 &#601;i ,如“笔”、“批”、“米”、“低”、“题”、“里”,音节比普通话松展。有的普通话韵母方言也读为 i ,如iao中“表”、“票”、“小”,ie 中入声字“灭”、“切”,üe 中入声字“雪”、“薛”。音节er在南昌话中读 θ ,阳新话近不卷舌r&#639; ,如“耳”、“儿”、“二”。
韵母-u 发为u、ü  方言韵母-u读音与普通话很近。其中与声母j、q、x拼音似 ü ,如“著”、“出”、“书”,普通话分别归类卷舌音zhu、chu、shu。
韵母-ü 发为 ü、i&#601;u  方言韵母-ü 的音值与普通话同。但普通话的“育”,及与l 和j、q、x拼音的“绿”、“菊”、“曲”、“旭”等入声字,方言韵母读为i&#601;u 。
(2)单元音韵母 ɑ、o、e 的异同。
韵母 ɑ 发为 &#594;   舌面韵母 ɑ ,普通话发为央元音A ,方言发为后元音 &#594; ,虽同为低舌位,但字音差异明显。包括加前介音的i&#594;、u&#594; ,汉字归类多同,如“巴”、“加”、“瓦”。也有属普通话ie 读为 i&#594; 的,如“借”、“夜”。有的u&#594;、üe 读为y&#594; ,如“抓”、“耍”、“靴”,而普通话无ya 母。
韵母o 发 o   舌面韵母o ,方言与普通话都发为半高后元音。其中,同属韵母uo的字读音相同。也有普通话中的属韵母uo的,方言简为 o ,如“过”;属iao或 üe 的读为io ,如入声字“药”、“虐”,普通话无io 母。
韵母e发为 e&#61541; 方言无普通话e 韵母中半高后元音 &#611; ,只有作韵腹的半低前元音 e 。属e 韵母的,方言一部分读为o ,如“饿”;一部分读为 e  ,如“厄”。读 e  的还有普通话韵母ei、ai、ao、ou、o、üe中的“黑”、“白”、“少”、“豆”、“墨”、“血”,其中不少入声字。ie 类字,多属普通话韵母iao ,如“要”、“了”;个别属韵母i的入声字,如“逆”、“腻”。ue  只有“喂”、“国”、“或”等,ye 只有“说”、“茁”等,也是普通话韵母ei、uo 中的入声字。
(3)复元音韵母 ɑi、ɑo、ou、ei的异同。
韵母 ɑi发为 &aelig;   复元音韵母 ɑi ,普通话发为ai ,方言发为单元音 &aelig; 。同属低央元音,方言比普通话舌位略高,开口度要大,无尾音变化。字的归类大同小异。不同的如方言“鞋”、“街”,属普通话韵母ie ;又如“甩”、“摔”、“踹”、“喘”等方言读为y&aelig; ,普通话无此类,分别归在卷舌声母的uai 、uan两韵中。
韵母 ɑo 发为 &#596;e   复元音韵母 ɑo ,普通话发为au ,方言除发 e  的,多发为半低后元音 &#596; ,音长缩短。复元音只有i&#596; ,都在声母j、q、x后。汉字归类与普通话同,如“好”、“早”,“较”、“巧”。
韵母ou 发为 &#601;u   普通话韵母ou ,方言发为 &#601;u ,不同的是o 为半高后元音,&#601; 为偏低央元音。方言中读为iu 的一组,韵腹&#601; 已不明显,如“秋”、“秀”;其余则韵尾u 不明显,如“粗”、“牛”;个别字介音不明显,如“六”。其中不少字本属普通话u 母,如“土”、“祖”;包括一些ü 母的入声字,如“浴”、“菊”。
韵母ei 发为 &#601;i   普通话韵母ei ,方言发为&#601;i ,韵腹&#601; 比半高前元音e 偏央,舌位略低,开口稍大,音要松展些。不少普通话韵母i ,方言读为&#601;i ,如“比”、“西”;有些音节无普通话介音u ,如“堆”、“罪”。有的ui 读为 y&#601;i ,如“谁”、“追”,普通话无此类。
(4)鼻音韵尾 -n、-&#331;的异同。
韵母 ɑn 发为 &aelig;&#339; 、ī  复元音韵母 ɑn ,普通话发为 an ,方言多发为 &aelig;&#339; 两组单元音。&aelig; 偏低偏央,发音近an ,如“班”、“参”;&#339; 略高略前,发音似on ,如“搬”、“干”。与普通话比,舌尖鼻音尾–n都明显轻、短。普通话ian类,方言有i&aelig;、ie、iī 三种韵母,分别与不同组声母配合,如“雁”、“减”,“现”、“年”,“先”、“前”;uan类分u&aelig; 、u&#339; ,如“万”、“关”,“完”、“碗”;üan类只有ye ,如“软”、“转”。
韵母 en 发为 &#592;n   复元音韵母en ,普通话发为 &#601;n ,方言发为 &#592;n 。韵腹&#601; &#592;同属央元音,分别在半低舌位之上、之下,–n 尾鼻音重、轻也明显。方言 &#592;n 类多来自普通话韵母en、un、eng ,如“恩”、“敦”、“能”,及ing中入声字“硬”; in 类有i&#592;n、in 两种韵母,分别来自普通话韵母in、ing、uan ,如“因”、“应”,“民”、“明”、“旋”。普通话un类,方言只在零声母和g、k、h声母中读u&#592;n ,如“温”、“棍”、“困”、“昏”;其余多无介音u ,读为 &#592;n ,如“顿”、“吞”、“村”、“森”;与zh、ch、sh、r声母拼音的又读似yn ,如“准”、“纯”、“顺”、“润”。
韵母 ɑng 发为 &#1499;&#331;   普通话韵母ang、iang、uang ,方言发为 &#1499;&#331;、i&#1499;&#331;、u&#1499;&#331; 。区别
在于韵腹 &#1499; a 偏高偏后,舌根鼻音尾 -&#331; 比-ng 要弱要促,如“昂”、“阳”、“光”。
韵母ong 、eng发为 &#592;&#331;   普通话韵母eng、ing 的鼻韵尾 –ng,方言大都读为 -n ,两类字分别归在 &#592;n 、in ,如“横”、“行”。普通话韵母ong 以及与b、p、m、f 配合的eng类字,方言大都读为 &#592;&#331; ,如“东”、“雄”、“蓬”、“风”,属韵尾较长较响的一组。
另外,阳新方言有两个自成音节的韵母:m ,“母”;n ,“你”、“嗯”。
异读韵母举例
普通话
方言
例  字
普通话
方言
例  字
i
&#639;
子知 此尺 四十 日
ou u iu
&#601;u
都周受柔丑 吐路数 六
i iao
ie ü üe
i
机器 苗条 别 去 雪
iu ü
i&#601;u
有六九求休 育绿鞠蓄
u
y
如孺 主朱 橱处 薯树   
iu u
iu
丢刘就囚修袖 粟
a ia e
&#594;
八大闸 鸭嫁掐下 斜赊
ei ui i u
&#601;i
杯妹飞 位归 米里 律
ia ie
i&#594;
牙加恰霞 也野
ui
y&#601;i
锥吹水锐瑞
ua
u&#594;
袜瓜夸
an ian
&aelig;
板盼反旦兰站产三 眼
ua üe
y&#594;
抓耍靴
ian
i&aelig;
颜碱艰嵌限闲
uo e
o
多和桌坐 恶哥科河
uan
u&aelig;
万弯晚惯环幻
iao üe
io
觉雀削 钥脚 学
an uan
&#339;
盘坎南蚕 端团暖算
e ei ai
ao ou o
e
得特这热 北勒刻 百塞
照赵烧 斗头后走 伯迫
ian
边片面电田连尖千仙
ian
ie
烟念见欠县
iao i
ie
摇鸟尿叫桥晓 逆腻
üan uan
ye
缘捐劝玄 转传船阮
uo ei
ue
国或 喂
en un ing
eng
&#592;n
本分人 轮尊村孙 硬
彭灯冷更坑正成生仍曾
uo
ye
说茁
ao iao
&#1499;
袄饱逃闹劳高考灶 咬
in ing
i&#592;n
因锦近欣 英京庆幸
iao
i&#1499;
交敲校
ün un iong
y&#592;n
云均群训 春唇醇闰 永
ai ie
&aelig;
拜卖带开在 介蟹
in ing uan
in
民林津心 明令晶星 旋
uai
u&aelig;
外乖快坏
ang
&#1499;&#331;
帮方上 羊良江 王黄双
uai uan
y&aelig;
甩摔踹 喘
eng ong
&#592;&#331;
蹦朋梦丰 冬龙空中
3、声调
今汉语声调均由中古平、上、去、入“四声”演变而来。南昌话有7个声调。阳新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5个声调,城关区无去声,各小区调类、调值也不尽相同。
阴平、阳平、上声与普通话调型相似,依次为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只是上声收尾上扬显得轻微。
普通话去声字在城关话中都读阴平,因而区分字的阴平、去声较难。
阳新方言基本保留着入声促调。今读入声字不分阴阳,无塞尾,收音急促上挑,音窄而尖,易辨。但在普通话四声中区分入声字的归类不易,如下表:
方言入声字今读举例
阴  平
阳  平
上声
去  声
八剥逼憋鳖钵拨擦插拆吃出戳撮搭答滴跌督咄发夹鸽搁割胳疙刮聒郭喝黑忽惚击激迹绩积缉揭接疖鞠掬瞌磕哭窟邋勒捋摸捏拍劈霹撇瞥泼朴扑仆七戚漆掐切曲蛐屈缺阙杀刹失湿虱叔淑说缩塌踢剔帖贴突秃凸托脱挖屋夕汐吸昔惜析淅晰蜥息熄悉蟋锡膝瞎削歇蝎楔压押鸭噎壹一揖约曰匝咂摘汗织粥拙卓桌捉
拔跋白薄鼻别蹩勃渤博搏膊驳帛伯泊舶察达得德荻迪涤嫡敌笛迭叠蝶谍碟读渎犊黩毒独夺铎额乏伐筏阀罚弗佛拂福幅辐蝠伏茯骨国帼掴阖合盒颌貉核斛滑猾活及极级汲吉急亟棘即瘠集疾嫉籍藉颊截节杰捷睫竭洁结诘劫孑孓局菊觉爵嚼绝决诀抉倔掘崛厥獗蹶攫咳壳勺芍杓舌石什实识食拾蚀孰熟塾赎俗习席媳檄袭挟侠狭峡硖匣辖协胁穴学杂砸则责泽择贼扎轧铡闸翟宅着辄辙折哲蜇蛰执职直值植殖侄妯轴逐竹竺烛镯酌灼琢茁卒足族昨
百柏北笔卜尺笃法砝葛谷鹄脊给戟甲钾角脚渴匹癖蹼乞辱属蜀索塔獭血雪乙眨窄褶只嘱
必毕碧壁璧不策册侧测恻厕彻撤澈叱斥赤绌触趋趋矗畜绰龊促猝簇蹙蹴的厄扼遏恶愕鄂腭鳄锷萼噩珐复覆腹馥各梏吓赫褐壑鹤豁霍获或惑寂稷鲫剧克刻客嗑酷廓扩阔括腊蜡辣烙酪乐勒肋力历沥雳立粒笠砾栗列烈裂劣猎六陆录禄碌鹿漉麓戮律率绿氯掠略落洛络骆麦脉觅密蜜宓灭蔑篾末茉秣沫抹没殁陌莫漠寞墨默木沐目睦牧穆呐纳衲捺逆匿聂蹑孽镍虐疟溺诺辟僻迫珀粕魄瀑泣讫迄恰洽窃怯妾惬却雀鹊确热日肉褥入弱若卅萨飒色涩瑟啬穑塞煞霎设涉摄慑室适释术述束刷蟀烁铄朔硕夙宿速肃粟沓踏蹋榻挞特忒忑惕拓袜沃握龌勿物隙泄屑亵燮旭蓄续恤药钥业页叶液腋掖靥谒变亦弈译驿绎抑役疫易益溢逸屹育郁毓浴欲狱域钺越粤玉月悦阅跃岳仄这浙帜质炙秩窒掷祝筑作凿
4、音节
阳新方言音节的声韵配合与南昌话、普通话大同小异。
阳新方言声母韵母配合表
声  母
韵          母
开 口
齐 齿
合 口
撮 口
p  p' m
+
+
+
f
+
+
t  t' l
+
+
k  k' x
+
+
t&#597; t&#597;'&#597;  &#565;
+
+
ts ts' s  z
+
+
&#331;
+
零声母
(阿、哎)
+
+
+
上表“+”号表示声母与韵母可以配合。方言中:
开口呼韵母(无i、u、ü韵头)除j、q、x和 &#565; 外,与其余声母都可拼为音节;
齐齿呼韵母(i韵头)除g、k、h和 f 外,其余声母也可拼;
合口呼韵母(u韵头)只与b、p、m、f 和g、k、h 相拼;
撮口呼韵母(ü韵头)只与j、q、x 和 &#565;(个别字)相拼;
零声母都以i、u、ü为韵头,而 &#331; 声母都是无i、u、ü韵头的音节。
5、音变
    (1)小称音变。
阳新方言普遍而特别的音变现象,是将非入声字读为入声,表示小称。
本地一首小称民谣传有:“太个(大的)叫盆,细个(小的)叫盆[P&#592;n45];太个叫桶,细个叫桶[t'&#592;n45];太个叫鸡,细个叫鸡[t&#597;in45];太个叫鱼,细个叫鱼[y&#592;n45]……”所列小称,方方面面,例不胜举,皆变读入声而致。
不少入声小称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例如,模仿儿语的“奶”、“尿”[&#565;iu45]、“睏”、“哄”、“铃”、“轿”(幼儿枷椅),表示亲昵的“阿公”、“家公”等。
入声小称多口语化。例如,凡上身单衣叫“褂”[ku&aelig;45],各种豆子叫“豆”[t'iī45])。表示量小、量少的“一丁[tin45]”、“一捏”[&#565;in45]。表示时间、次数少的“一下[x&#594;45]”、“一回[xu&#592;n45]”,更是日常用语。
一些字已随着入声变读发生音变。例如,“橱”[t&#597;'u&#592;n45]、“盅”[ts&#592;n5]、跳[t'iu45],“舌头”[s&#594;t'iī45]、“泥巴”[&#565;i P&aelig;45]。
一些字则随着音变发生义变。例如,在读入声时,“棚”[p'&#592;n45]指小独屋。“媳妇”读本调指儿媳,读入声就指妻子。“伴”读入声也指妻子。所以,“哥”、“弟”、“姐”[tsi&#594;45]、“妹”在单称时读入声,在“哥嫂”、“弟媳”、“姐夫”、“妹夫”中读原调。“掐”在掐肉、掐指时读入声,掐颈时读平声。
有的字还会随着音变发生词性变化。例如,在读入声时,“钉”[t&#1499;&#331;45]、“弯”[u&aelig; 45]已分别由名词、形容词变作动词。
    (2)连读音变。
连读音变多为口语使用频率高的多音节词语。由于语速快,导致音素失落,似拼读。这些拼读往往难以书面表达,难找近音近义字。例如,“先生”拼读为“相”[s&#1499;&#331;],“第一”拼读为“铁”[t'i45],“去回”拼读为“垂”[t&#597;'u&#601;i],“囫囵”拼读为“昆”[k'un]。
连读音变往往使原词面目全非。如人称代词“和嗯(你)”拼读为“亨”[x&aelig;n],原意“我和你”,似“我俩”。疑问代词“么人”拼为“们”[m&#592;n],“么事”[mo s&#601;i]拼为“咪”[m&#601;i],“哪里”拼为“哩”[l&#601;i],“何样”拼为“吭”[x&#1499;&#331;],一般都不清楚这些口语的来历。更有“么旻昝”[mo miī ts&aelig;]拼为“曼”[m&aelig;],原问“么早晚”,又衍生出“好旻昝”(好晚了)和“得曼”(这时)、“堪曼”(刚才)等。
有的快语干脆省去音节。如“黑早”省去中间的“清”,“绵涎”[mi xi](唠叨)后省去“嘴”。
    (3)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一直存在于阳新方言音变过程。方言音变,也直接受到书面语言影响。
像方言“弱”、“若”、“然”、“瓤”,今读普通话r 声母,连归入n 声母的“诺”也读如此。这些字在“不弱是别人”、“倘若”、“不然”、“瓜瓤”中的 &#565;- 正在口语中逐渐消失,而“软”、“阮”明显保留着读文白 r、&#565;- 两种声母的读法。
这种白读和文读并用的字词仍然不少。例如,“家婆”[k&#594;p'o]和“家眷”[t&#597;i&#594;t&#597;ue],“吃饭”[t&#597;'i&#594;f&aelig;]和“吃惊”[ts'i t&#597;i&#592;n],“衔泥”[x&aelig;  &#565;i]和“头衔”[t'e  &#597;i&aelig;],“野鸭”[i&#594;&#331;&#594;]和“朝野”[ts'e  ie]。
有的文读仅用于书面语言,如“也(yě)是”、“问题(tí)”、“写(xiě)作”、“射(shè)击”、“宿舍(shè)”。读古诗为押韵,也读回原音,如“回”[xu&aelig;]、“斜”[si&#59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6: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语  汇

1、词构词义
阳新方言基本词汇虽同于现代汉语,也存在不少词义词构差异。单音词同形同义多,复合词则同异互见。
(1)同词异义
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同构不同义的,表现为词义的扩大或缩小,转移或变异。例如, “脚”,包括大腿、小腿。“清”,常指稀,有成语“清汤寡水”。“龌龊”,不仅指脏,多指垃圾。“人客”,主要用于指称别人。
(2)异词同义
方言词汇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地方化、口语化常用词的存在,不少用词与现代汉语异构同义。例如,“旧年”(去年),“地下”(地上),“屋下”(村子),“堂屋”(正厅),“堂前”(大厅),“灶下”(厨房),“背脊[tsi&#594;45]”(背上),“脚跎”(膝盖)。
(3)词素倒置   
方言复音词存在一些词素位置互换现象。有的词构倒置后,词义或词性会发生变化。例如,“蔬菜”和“菜蔬”,“胃口”和“口胃”,“力气”和“气力”,“背后”和“后背”,“回去”和“去回”,“热闹”和“闹热”。
2、古词今义
阳新口语一些固有词仍保留着古音、古义。像“颈”、“谷”、“斫柴”、“睏醒”等词汇依然没有为现代语“脖子”、“水稻”、“砍柴”、“睡觉”所取代。
一些字音、字义较早的词,由于义项的变化或口语的变音,变得难以辨读,难以理解。有的字源自文言词。如“鼎罐”(铁罐)的“鼎”,出现于上古。“茅厕”的“厕”,本音si 。“来晏了”的“晏”,本义晚,引申为迟,只是方言同音字多读成[&#331;&aelig;]。乡间做屋兴“偷”梁,应是对古“剫”字的误解。“罽[t&#597;i]鱼”(鳜鱼)应是最早的音义。“脯[fu45](宰)猪”、“迟(杀)鱼”、“鏾[&#597;i&#61541;](阉)鸡”中的动词,都是古词素。“旻昝”[miī ts&aelig;]由“天”和“早晚”两个字义合成。“一刬[ts&aelig;]平”的“刬”,“一窖雨”的“窖”,在用作隐喻后,字义虚化,只秉剩下词组意义。“马眼”本是绫锦名,唐人有诗句“马眼冰凌影”,本地借作“虹”称,已经诗化。这类方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更难找到。
    3、存异例词   
阳新口语用词丰富而特别,类词大都成套。与现代汉语存异的,举例如下。
(1)称谓类
爷、爹(爸爸),母、姨(妈妈),公、爹爹(爷爷),婆、嬷(奶奶),太公(曾祖父),太、老太(曾祖母),家公(外公),家婆(外婆)。
男人、老板(丈夫),堂客、屋里(妻子);男客(男人),女客(女人)。
崽(儿子),囡[&#565;&#592;n](女儿),囝[&#331;&aelig;]、囝崽(小孩)。
嗯老[l&#1499;&#331;](您老),老伯(大伯),伯娘(大娘)。
(2)动物类
鸡公,鸡婆,郎猪,猪婆,黄牯,水牯,草狗(母狗);
老鸹[u&#594;](乌鸦),檐老鼠(蝙蝠),翅蜽(蜻蜓),麻蝇[in45]、绿蝇(苍蝇);
癞蚵蚾[k&#61541; Pu](蛤蟆),蛤蟆[k'&#1499; m&#594;](青蛙),蟥蚓[&#597;i&#592;n](蚯蚓)。
(3)食物、物品类
蕃[f&#592;&#331;]瓜、金瓜(南瓜),玉芦(玉米),厄[&#331;o45]米(老米),灰面(面粉)。
家[k&#594;]业(家具、工具),铰剪(剪刀),眠床(床),“榻门[m&#592;n45]”(窗户)、门歀[k'u&aelig;](门环),褡禈[xu&#592;n45](背心),梗子(手镯),扳指(戒指),狗颈匝(项圈)。
(4)物象、时间、方位类
日头(太阳),豁闪(闪电),马眼(虹),起凌[lin](结冰)。
日分(白天),夜[i&#594;]分(夜晚),上昼(上午),中时(中午),下昼(下午)。
高头(上面),底下(下面),顺手边(右),反手边(左)。
(5)动作、行为类
给说“把”[P&#594; 45],挑说“臗”[k'u&aelig;],拿说“拕”[t'u&#61541;]、“擔”[t&aelig;],端说“掇”[to45],掰说“擟”[mi45],摁说“捺”,抱腰颈说“顾”,打头说“扪”,抢拿说“搲”[u&#594;]、“戽”[xu],看守说“眏”[i&#1499;&#331;],掩盖说“埯”[&#331;&#592;&#331;]。还有
抰[i&#1499;&#331;]牛(放牛),滃肥(沤肥),饎[&#597;i45]薯(煮薯),渥汤(淘汤);
搭跤(跌跤),搭碗(摔碗),打伙(合伙),搁伙(相处),折[ts'o45]白(骗);
打白(说谎),假码(装样),径为、特为(故意),聒[ku&#594;45]耳朵(吵人);
打蛮劲(较劲),占相应(占便宜),贴[t'&#594;45]墙走、贴肉褂[ku&aelig;45](内衣);
侃[ku&aelig;]嘴(夸嘴)、夸[ku&#594;45]天(谈天),打牙夸(瞎扯),谈经[t&#597;in45](讲故事);
羕人(旺人丁),越养越揫[t&#597;iu45](养缩[suo45]了),作世界(作沤,变天)。
(6)形容类
伶醒(聪明,干净),即[ts&#601;i45]亮(聪明,圆滑),腐、囟[&#597;in](愚、傻),呆[&#331;&aelig;](笨);
爽利(干净),癞怠〔邋遢〕,好看(漂亮),搭肉(贴心),肉头货(厚脸皮)。
通[t&#592;&#331;45]红,雪白,漆黑,冰冷,呼暖,絜[t&#597;i45]湿(透湿),衣糺[t&#597;iu45](皱);
轱[t&#597;iu45]辘圆,镚(铁)硬,浓[l&#592;&#331;45]软,井[tsin45](顶)酸,唧死;
圆滚滚,胖筒筒,瘦筋筋,薄皮皮,脆糕糕[k&#1499;45k&#1499;45],汤汤水水,棍棍棒棒。
(7)谢语、敬语类
多谢,耽搁嗯,难为[l&#1499; u&#601;i](劳驾,麻烦)嗯,搅慢(打搅,怠慢),心健(问候老人用语),后生家(年轻人),等等。
迸香,迸臭,迸脆,
奓(shē)、奓牙、牙侈奓(作邪,言行放肆),奢牙咧齿(嘻皮笑脸),
好好生生(安分),正正经经(规矩),正一作二(装正经),
囝(jiǎn,方言,儿子,nān,同囡。)
牙齿,咬枉(冤枉)人,
抱蒙伢,拗腕(倔人),
(三)语  法

阳新方言词类、词组、语序、句式与现代汉语基本一致,一些方面也有特别之处。
1、词组个例
词组的语法关系无特别,主要存在词素的异同。分析词组成分,有如下特点。
(1)常用名词词缀。
阳新话没有北方话的儿化现象,但名词后辍多用“子”和“头”、“首”。
像现代汉语,在表示事物的单词后附加“子”尾,构成双音节名词,如“日子”、“票子”;也有例外,如“毛兔”、“麻虾”,在词首加修饰成分。
在表示性状的词根后加“子”,构成名词,如“矮子”、“胖子”。
在表示动作、行为的词根后加“子”,构成名词,如“玩子”(玩耍)、“折白子”(骗子)。但这类词缀多用“头”或“首”,如“望头”、“赚头”,“说首”、“搞首”,作“有”或“冇得”的宾语,构成动宾词组。
名词后加“头”,多带强调语气。如“上昼头”、“下街头”、“裤子头”、“十元头”。
常在词头加修饰成分强调语气,如“小把戏”、“老对头”。
像“打商量”之类,将及物动词用成宾语。
至于“真心子”、“假码子”的“子”,则相当于结构助词“地”、“的”。
构成名词性词组的“的”都用“个”,如“我个”、“红个”、“飞个”。
(2)成套口语代词。
口语中保留着一套由拼读合成音组成的代词。
人称代词:我,嗯(你),喀[k'&#61541;](他,她)。
指别代词:得(这),嘞(那);得什[s&#639;45](这些),嘞什[s&#639;45](那些);得块[k'u&aelig;45](这里),嘞块[k'u&aelig;45](那里);得样、咯[ko45]样(这样),嘞样(那样)。“咯”近江西话,如“咯[ko21]个样子”(这个样子),“咯[ko21](喔)多”(这多、这么多)、“咯[ko21](一)丁[tin45]”(这点、这一点)。
人称、指别代词的一些词素合成泛指代词:亨嗯得、我得(我们),嗯嘞(你们),喀嘞(他们)。这里的“得”、“嘞”分别代表“这些人”、“那些人”,不说“们”。
疑问代词:们(么人、谁),咪[m&#601;i](么事、什么),是何(怎么),吭[x&#1499;&#331;](何样,怎样);乃[l&aelig; 45](哪),哩[l&#601;i]、乃底[l&aelig;45 t&aelig;]、乃块[l&aelig; 45 k'u&aelig;45](哪里),乃什[l&aelig; 45s&#639;45](哪些);为咪(为么事、为什么),做咪(做么事、做什么)。
(3)动性词组用词。
表示有无的动词,口语不说“没有”,说“冇”、“冇得”。
表示能愿动词“不要”、“别”,常说“莫”。
修饰动词的副词多用“果”(果然)、“真”(的确)。常用“堪”,如“堪堪(独独)碰到喀”,“堪眼(刚才)一走”。喜说“瞎”,如“瞎说”(乱说),“瞎忙”(空忙)。
动态助词用“着”,如“等做完着”。常用“得”。如“做是得”、“说是得”,在进行时中加强语气。有时直接用作动词,如“得(够)一走”。
述补词组常用“倒”表示“到”、“着”:如“找倒”、“跟倒”。
(4)形容词组用词。
不少形容词直接用事物特征表性状,或用重叠式附加成分强调性状。也有短语式的,如“险一险”、“一抱劲”、“劲一暴倒”、“快活流了”。
口语表示大、小多用“太”、“细”。
表示形容词程度的副词,多用“真”、“好”、“闷”表示“很”,用“第一”、“井”(顶)、“格外”表示“最”,用“忒”表示“太”。喜用词尾“煞”表示“不得了”、“不轻”,如“喜煞”、“害煞”。
(5)其他语法用词。
连词常用“跟”。
常用“几多”表示“多少”,用“回”表示“次”。表示雨雪的量词也用“窖”。
常用语气词有哎、哦、嗯、呀、呗、哇、啊、呢、嘛等。
2、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口语是方言的唯一载体,一般句式短,省略成分多。例如,“太喀三岁”、“带喀头三日”,都省去“比”,使得介宾后置,谓动前移,变成动宾补句式。如“赶天亮”,是“赶在天亮之前”的缩语,省去成分更多。有时一些主要成分也被省掉。例如“非要去”,在省去关联词“……不可”后,仍然表示肯定。
(2)“把”字句。
在表达处置的句式中不用“被”,用“把”或“将”、“让”。作为处置句介词,“把”读上声时表示“将”,读入声时表示“让”,分别构成主动句和被动句。例如,同一句话“我把喀说通了”的不同读法有两个意思,区别在于主语是施动者还是受动者,较为特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3 23:28 , Processed in 0.8867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