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3636|回复: 0
收起左侧

哭嫁歌,鄂东南古老婚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15: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001.jpg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轿”,是指新娘出嫁时以歌哭方式告别父母亲人,表达离情别意的一种礼俗。“哭嫁”是旧时农村婚礼中必不可少的礼仪与程序,哭嫁过程中演唱的“哭嫁歌”体现着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的感恩文化。

  哭嫁风俗流传久远。《战国策·赵策四》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赵太后)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说的是赵国公主嫁到燕国做皇后时,她的母亲赵太后舍不得女儿远嫁他乡,抱着女儿的脚哀哀哭送的情形。这恐怕是有关“嫁之必哭”最早的文字记载了。

  清乾隆时期有记述哭嫁歌的《竹枝词》:“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诗人还注解说:“恋亲恩,伤别离,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是‘竹枝’遗意也。其词有曰:‘长大成人要别离,别娘一去几时归;别娘纵有归来日,能得归来住几时?妹妹去,哥也伤心嫂伤心。门前一道清江水,妹来看娘莫怕深……”现在,在我们鄂东南山区农村仍然存在着哭嫁习俗,唱哭嫁歌也仍然是山寨村落引人注目的场面。

  关于哭嫁风俗和哭嫁歌的起源,有很多民间传说。例如,很久以前,有个后娘嫌弃前房留下的女儿,便给她找了个穷婆家。出嫁那天,按风俗当娘的只能对女儿说吉利话。可后娘偏偏哭道:“女儿啊,你红鞋去,白鞋来,出去莫到我家来。”女儿知道后娘起歹心咒骂自己,于是也拉着后娘的手哭道:“娘啊,我小轿去大轿回,麒麟送子抱儿来。”后来她在婆家吃苦耐劳,夫妻和睦,一年后生了个大胖儿子,日子越过越好。不久,后娘给自己的亲生女儿找了个富贵人家,临上轿前,母女俩笑逐颜开,说了一大堆吉利话。谁知女儿在家娇生惯养,出嫁后故态不改,婆媳吵嘴,夫妻打架,闹得鸡犬不宁,不到一年,家也败落下来。有如此对比,人们认为女儿出嫁时,还是哭比笑好。于是,哭嫁的习俗就这样形成了。

  作为一种古老婚俗,哭嫁在鄂东南的山区农村比较盛行。姑娘要出嫁的前两天,就有同族的姊妹、朋友到出嫁姑娘家作伴,陪出嫁姑娘过夜、聊天、梳妆打扮、整理嫁妆、剪贴“喜”字花纸等等。迎亲的当天,迎亲队伍锣鼓、唢呐、鞭炮齐鸣,一进家,男女老少心情激动,哭嫁声也临情而至,哭声泪水拧成一团。

  出嫁姑娘首先哭道:“我的娘唉,我的娘,今朝是您断肝肠。爹娘养我多受苦,本想服侍我爹娘。娘的心头一块肉,眼泪汪汪落他乡。不割也难割也难,孝敬父母成空谈。盘古开天女为嫁,只怨是女不是男。是男伴娘随到老,是女道是娘枉肠。为娘生我是‘白养’,还有哥嫂幸在堂。爹娘体质多保重,千斤重担哥嫂尝。女儿生来是命‘苦’,牵挂之心恋不忘。”

  继而娘哭道:“我的女唉,我的女,今朝送你出闺房。冇得什么打发你,惟愿你去步步强。在家你是出气管,挨打受骂是家常。在家拌嘴是常事,如今一去多思量。世间只算黄连苦,更是女人苦三分。想不开来也要想,葱蒜长大也离娘。皇帝女儿也要嫁,百姓的女是为常。劝女出嫁守本份,勤劳致富度时光。只要哥嫂孝顺我,女儿切莫挂肚肠。”

  随后嫂嫂哭道:“好妹唉,好妹唉,今日良辰喜事临。当初嫂妹常拌嘴,如今想拌也无人。为嫂好人不会做,得罪几多妹的情。没有什么回报你,孝敬公婆请放心。鸳鸯鸾凤也相配,无娶无嫁世间贫。劝妹有情安心去,常来常往自家人。只要妹去为人好,千斤重担嫂担承。”

  接着,婶婶哭道:“好乖女唉,好乖女,唢呐鞭炮催得紧。没有好言相劝你,一去就要为好人。侍人待客人莫懒,里里外外都要勤。尊老爱幼是根本,流言蜚语可莫生。左邻右舍关系好,当家理财要算精。外面世界千般好,勤劳一生育子孙。乖女一去常来往,嫁了还是自家人。”

  妹妹又接着哭道:“我的好姐唉,好姐唉,好车花轿进咱门,烟雾缭绕乐纷纷。今日良辰日子好,今朝姐姐出家门。我年纪小小不懂事,一对‘冤家’今朝分。当初姊妹共床被,如今姐去我一人。姐去婆家莫牵挂,想妹就得回家门!”

  随着又是出嫁姑娘的伙伴们哭:“好伙伴唉,好伙伴唉,眼泪汪汪伴你行,心情憔悴在当今。你是长翅凤凰鸣,我是一只笨鹌鹑。鲤鱼在堂要分散,大雁高空也离群。你是貌好配才子,我是相丑配残童。当初日夜是相好,如今孤雁难为人。劝你人生登高步,也要惦记伙伴们。今朝是个喜日子,赶紧梳妆起红尘。”

  这样反复多次的哭,边擦眼泪边劝说,既辛酸又激情欢快,待到花轿摆在门口处,嫁家理事发话,哥兄老弟背至上轿,看到自己亲人缓缓而去,送亲人站在村头,目送,哭声也就方止。

  “哭嫁歌”是典型的民间小调,信手拈来、随口而唱。曲调简单,唱词丰富,内容涉及了历史、民俗、生产等方面的大量知识,包含着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丰富信息,还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等文学、修辞手法,感情细腻真挚,语言浅显而朴实,极富地方特色。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人类亲情的真切流露。

  “哭嫁”的“哭”是不同一般哭诉的“歌哭”,它只有在世代传承、庄严神圣的婚嫁礼俗中,在族友齐集、红烛高照的这一特殊氛围下,才可能产生。而现在,受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婚嫁地点、婚嫁仪式都更加多样,对婚姻的态度也有了较大改变。同时,因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功用实惠的追求等,亲情关系也失去了往日的厚重色彩,是否长于“哭嫁”,也不再被视为姑娘有无教养、有无才情的标准。因此,新的“哭嫁歌”已经失去了或缺少了新的滋生土壤。

  (黄石日报 卢正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3-28 17:41 , Processed in 0.15175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