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126593|回复: 131
收起左侧

阳新古祠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7 15: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6:21 编辑

前言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宗祠祭典代表着汉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阳新境内保存着湖北省数量最多、类型最完整、建筑最精美的乡村宗族祠堂,它们是阳新民居的主要和突出的类型,也是湖北乡土建筑的杰出代表。《礼运》云:“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祭统》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在中国历史文化所强调的诸礼之中,庙祭先祖是最为重要的,《王制》说:“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祭义》又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如果宗庙祭祀有所缺失,如昭穆不辨、祭不以时等等,则为不孝。以上明确地反映了祖先祭祀的重要性,是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是中国民间、乡土社会宗族、家庭伦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一、祠堂建筑的基本特征
  过去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祀祖宗,平民只能在家中祭祖。据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礼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这些等级森严的“庙”是王公贵族们祭祀自己祖先的场所。但平民不得建庙,只能“祭于寝”,即在自己的家里祭祀。南宋理学大师朱熹(1130~1200)在他的《家礼&#8226;祠堂》中提到,“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牌位)”。意思是平民在营造住房时,要设置专门祭祀祖先的位置。明嘉靖十五年(1536),世宗朱厚骢批准礼部尚书夏言的建议,昭“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至此,平民终于可以公开建造祭祀自己祖先的独立建筑了。但朝廷同时规定,民间祭祀祖先的建筑分为品官家庙和庶民祠堂。其形制分别为:品官家庙为三进,第一进三间,第二进五间,第三进三间,外加大门一座。至于庶民祠堂就简陋得多了:“祠堂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阶下随地广狭,以屋覆之,令可容家众叙立。又为遗书、衣物、祭器库及神厨于其东,缭以周垣,别为外门,常加扃闭”。还规定,家族中有三品以上官员的祠堂,可以为三间九架,三品以下官员只能建三间五架。清人入主中原后,对民间建祠堂的限制有所放松,建祠堂之风遂起,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这就是为什么阳新现存的祠堂都是建于清代及民国时期。这就不难理解,在陈光亨主编的《兴国州志》中,收录了全县一百多处礼仪建筑物,却独独没有祠堂的一席之地,以至于今天我们无法弄清当时的阳新究竟有多少栋祠堂。
  祠堂建筑布局,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按朱熹《家礼》为蓝本的祠堂,基本上按唐宋时期三品官家庙形制,即在正寝之东设置神龛以奉先祖。宋、元、明初的大部分祠堂均属此类,但规模不大。二是由先祖故居演变而来,平面布局与当地民居模式相同。三是独立于居室之外的大型祠堂,按中轴线布置大门、享堂、寝堂,名宦世家或富商巨贾还往往在祠堂前增建照壁、牌坊、钟鼓楼,精美壮观。
  汉族世家重宗族,往往一村一姓,且均出自一脉血亲,聚族而居。外姓人一般难以在村中立足。在阳新,各村各姓或在本地有属于本姓的宗祠,或与外地、外县共有宗祠,各支系或房头一般均建有支祠或家祠。祭祀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均在祠堂中进行。
  阳新县家族祠堂的组织系统,一般由三类祠堂组成:宗祠、支祠、家祠。三者构成一个较完整的系统。(本系列重点叙述宗祠)
  宗祠,是一个姓族落业开宗之地,是合族为祭祀始祖而立的总祠。它既是宗族祭祀祖先的中心,又是宗族议事、执法,实行宗族统治的中心。宗祠的规模与等级最高,代表整个家族的兴旺与荣誉,是全体族人的象征。要建设一座宗祠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家族要有较充足的财富和在整个宗族中极高威望的族人主持。支祠的主要功能是供家庭祭祀祖先、合族议事、婚丧喜庆之用。只有宗祠才建有戏台,这是合族村民逢年过节娱乐的场所。
  支祠,由宗族的分支——“房”建立的、奉祀该房直系祖先的祠堂,支祠堂便是这一房区域(往往就是一个自然村)内最重要、最高大的建筑物,是一个村庄的祖宗堂。在鄂东南阳新地区,支祠被称为作大堂前、公屋或者宗屋,是最广泛存在的祠堂雏型,几乎每个血缘村落都有。
  家祠,是一户一人发达之后,家庭独建,以纪念一人之祠,长久发展后又成为子支祠。宗族的基本单位“家庭”都建祠堂,一般人家只是象征性地在自家堂屋设牌位。一个家庭要建立祠堂,除了要具备相当的物质基础即财力之外,还应符合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就是人丁兴旺儿孙较多。
  二、阳新祠堂的现状
  阳新境内居民多数移民来自江西等地,在地缘上属于湘鄂赣边区,偏赣东北。在建筑上主要受徽派建筑的风格影响:黑瓦、白檐、青砖、马头墙等。我们称之为“非典型徽派建筑”,同时,其祠堂建筑呈现的牌坊门楼、滚龙屋脊、翼角戏楼、藻井连连等特征也别具一格。
  阳新祠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作为村落的家族学校,历史上在此开办宗族义学、私塾。解放后这种功能还在延续,一般是乡村小学的所在。尽管客观上,祠堂建筑的封闭格局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意义的学校要求,但在特定的经济落后的历史时期,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族中,教育内容虽然随时代发生了重大的更新,可是传统的建筑空间却沿用了下来。这与阳新祠堂本身就具有的教化功能是相吻合的,也是阳新祠堂能够保存下来的内在因素之一。因此阳新祠堂的存在与延续,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及宗族文化状况密不可分。
  三、选址和整体布局(背靠青山、门前开阔、左右怀抱)
  祠堂选址主要是受祠堂所在村落的朝向、布局、地势、环境和在村落中所处的位置所制约。祠堂是各村落的最重要的空间节点,往往处在村落的风水宝地。阳新祠堂建筑布局也极讲求“风水”原则,大多依其自然条件尽量争取背山而面水,地形连接所谓地脉来龙,前面开阔,疏无遮挡,周边民居多沿祠堂两侧依次展开。
    一是尊重自然山水合理布局。体现择高而居,依山傍水而居,坐北朝南而居,临交通顺畅而居,融建筑于山水之间。 二是讲究色彩自然和整体性的外观美。黛砖灰瓦(亦常见白色或灰白色墙体),质朴中透着深沉与清秀。四墙森严、群房一体,马头(墙)翘角,显凌空欲奔之势。三是精工细做的细部装饰。“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独领风骚。四是讲究风水玄学及占卜理念,选址,开工,大门的偏正,乔迁,都要讲究金木水火土五行和数、形、拟理念,同时,受楚建筑文化影响,追求高大之森严,讲究屏风之辟邪术(风水巫术中的防止鬼直行)和红色色调。
  祠堂选址的这些要求充分说明宗族社会中祠堂的重要地位。
  四、内部空间布局(翼角戏楼、牌匾题字、三进天井、层层抬高)
  纵观阳新各村祠堂,其平面布局大致相仿。规制比较严谨,采取疏密有致的布局、规整对称的结构,空间层次层层深入、步步升高。多设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由大厅和过厅组成,紧贴门墙一侧一般立有戏楼,飞檐翘角;穿过门厅为天井,石板铺设过道,两厢设走马楼或古乐楼。第二进为享堂,为祠堂主体,高大雄伟,为祭祀祖先,处理本族事物场所。第三进为寝殿(后座),庄严肃穆。
  因当地祭祖仪式隆重,故祠堂多以规整严谨手法,取中轴线对称布局,各进建筑由前向后逐渐增高,主体建筑置于后位,有主有从,颇具变化。祠堂面阔三间,室内采用南方祠堂惯用的彻上露明造方式,以增加内部空间的高度。
  牌匾题字是阳新各村祠堂的文化精髓部分。往往“郡望、祖训、家风、名人功德、爵位以及贞洁、寿龄……”,内容涉及传统礼教人伦诸多方面。这些内容深入人心,在阳新各乡各地,祠堂上即使不直书“某氏宗祠”,也可以使人通过牌匾题字的内容推知该村是何姓氏聚居。
  五、外部空间造型(牌坊门楼、八字门墙、滚龙屋脊、半月水塘)
  阳新祠堂大门或为牌坊门楼,或为八字门墙,门檐均悬题字牌匾。祠堂屋顶重檐叠脊、翼角飞举。山墙或滚龙屋脊,或马头山墙,皆为黑瓦白檐,木石雕饰。
  这些带有徽派祠堂风格的建筑造型是移民文化长久留存的标志,给人雄浑厚重的印象。
  阳新许多祠堂的门前都模式化地设有一处半月形状的水塘,象征村落“关、界”,因“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塘在精神的意义上象征在守着村落的气血和生气。
  六、装饰特征(抱厦拜堂、瓶形柱础、木石雕刻、藻井连连)
  阳新祠堂中的木石雕刻和彩画等工艺均颇具特色。一般木柱所有柱础均以石雕而成,雕饰内容为忠孝节义、神仙人物和瑞兽、花鸟鱼虫。梁枋交接处处理不尽相同,分别饰以瑞云、狮头、金鞍等纹饰。门楼、墀头、戏台、大梁、随梁坊、戏楼栏杆、窗棂等是装饰的重点部位,敷以木雕石刻、垂花彩画等,此外,顶棚装饰主要是木雕藻井,也比较繁缛奢华。
  七、祠堂的文化现象
  阳新还有很多古祠堂保存完好,用以祭拜祖宗,并将此作为家族活动的重要仪式和制度。
  1.牌匾楹联
  数量众多的楹联、壁画和各式牌匾等,丰富了祠堂独特的文化内涵。
    匾额楹联壁画是祠堂的点睛之作,语言精练,寓意幽深;特别是名家之作,尤为珍贵。然现存的祠堂中,古匾额保存完好的只有王英大田的伍氏宗祠、三溪立中的邹氏宗祠等极少数祠堂幸存几块,至于楹联更是凤毛麟角。因这些祠堂是大队或公社的公有财产,内面设有各种公共机构,所以有人管理维修,这是全县有众多祠堂得以保存下来的最基本原因。改革开放后,各单位先后撤出,祠堂一时出现管理空档,文物贩子便内外勾结,以低价甚至盗取祠堂的精美木石雕刻。进入1990年代,各村落的族人先后成立宗亲会等机构,接手管理并集资修缮祠堂,恢复祭祀活动。但在维修过程中,因对古建筑维修的“修旧如旧”原则认识不足,少数祠堂的原貌被改变。2000年后,人们对祠堂文物属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开始积极探索保护和利用的方法,有的祠堂开发成了传统文化和乡村旅游景点。2010年开始,农村开展以祠堂为平台的文化礼堂建设活动。此举赋予了祠堂新的时代功能,由此也加大了祠堂的保护力度。今祠堂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办理族中大事的地方,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2.宗族社会祭祖敬宗思想特征(春秋两祭、宗支家祠)
  在明清时期,宗族是乡村聚落的基本单元,故宗祠是这种制度的象征。《左传》(成公十三年)中有:“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不独国家,在传统乡土社会中,祭祀是人们生命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大事,“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效法儿孙”。古代人多继承儒家礼教道脉,崇尚“忠孝节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因而对自己的祖宗多有崇拜,以广续族谱的方式,让子孙永远记住自己祖宗的功德。因此立祠堂以祭拜祖宗,成为家族活动的重要仪式和制度。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加强和完善,祠堂不仅是祭祖的圣坛,还是族人集会场所与执行族规的平台。故祠堂又被视为关乎宗族血脉之所在,具有不可侵犯的地位,祠堂建筑也就逐渐变得威严厚重,其建筑选址、规模和技艺等均为村中建筑之首。乡土社会经过世代繁衍相传,形成了宗族社会具有特色鲜明的宗族文化。“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是宗族理论的基础。而宗法制度约束着人们的行为,敬祖宗者莫过于祭祀。阳新各村不仅有宗祠,还有支祠、家祠,定期(主要是春秋两祭)祭祀,显现了其浓厚的宗族文化习俗。
  3.移民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阳新是移民西迁的通道,也是移民的目的地之一。不少来自江西方向的移民,落户在当时还是人烟稀少的阳新。他们聚族而居,逐渐繁衍成遍布全县各地的姓氏村落。随着宗族人丁繁衍,当地始迁祖派下,有了多个“支脉”。阳新人将这些“支脉”称之为“庄门”。庄门又繁衍出多个“房头”。于是祠堂作为一个大的慨念,又衍生出层次分明的小慨念:凡供奉共同始祖的祠堂称为“宗祠”,这是阳新各地的统一叫法;凡供奉“庄门”始祖的,称为“
祖堂”或“正堗”。这种祖堂或三开间、五开间不等,堂屋就处在正中的开间。但它与普通民居中的“堂前”不同。“堂前”的功能类似于今天的客厅,而“祖堂”则是供奉“房头”祖人和举办“房头”大事的地方。
     本文将把阳新目前保存较好的近30个古祠堂慢慢道来,如果大家有兴趣,后面还可以把阳新的古祖堂(支祠)50余个一并写完。
     本文所写并非全部原创,有的是网络博客中摘录,有的是在阳新政协委员会编的《阳新古建》中摘录,还有的是本人近年收集的资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叙述中难免错误,敬请知情者或这方面爱好者提出批评指正,互相探讨!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豆 +2 收起 理由
书蠹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08: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6:24 编辑

一、伍氏宗祠       
图片1.jpg

    位于王英镇大田村伍家祠湾,东北向,面积2832平方米。它将阳新宗祠的一进三重两天井(前厅——天井——正厅——天井——享厅)中的前厅与正厅分开,前厅是一栋完全独立的建筑,而正厅仍与享厅连在一起而构成宗祠的主体建筑。前厅与主体建筑之间的天井则变成一处宽大的广场。宗祠正立面并列三座牌坊式门楼,门楼顶部皆小屋脊人字坡,红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起翘,每座门楼都有一道门,青石门框。位居中间的门楼规模最大,四柱三门式,其上部为砖砌三叠式,正脊中间镶嵌瓷宝瓶。大门在此门楼的主间,石门楣浮雕“渔、樵、耕、读”图案。石门楣顶上托盘框内白底黑字“伍氏宗祠”。石门夹下各有一尊抱鼓石。左右两座门楼上部为两叠式,规模较小。其主间的门构成宗祠的边门,石门楣顶上为砖砌垂花门罩。边门的外侧又有宗祠附属建筑的外墙,与三座门楼相连,一字而排,更彰显伍氏宗祠的恢弘气势。宗祠大门前面原来有一口池塘,上世纪60年代末修建省道沿(镇)横(沟桥)公路时被填埋成路基。与省道并排的是发源于蔡贤水库的国和港。  
  跨宗祠大门而进,依次是前厅——戏台——广场——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高两层,进深约4米;平面结构呈 “凹”字形。“凹”字左右两侧向院内突出。
    戏楼在“凹”字形的缺口中间。“凹”字的两侧突出部分是走马楼。进入前厅后,必须从戏台后墙的左右两侧绕过,方可进入院内。戏楼为歇山式顶,小青瓦屋面;  正脊中间镶嵌一万寿花图案,两端安装鸱吻,翼角翘起。戏台平面略呈方型,三面透空,隔院与宗祠主建筑相对。戏台的檐枋和看梁上刻有二龙戏珠、人物故事(舌战群儒、辕门射戟、三英战吕布)浮雕;正面的看梁上镶嵌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双全、松鹤延年等四块石雕花板。戏楼近年大修,但基本保持原貌。  
    戏楼与宗祠主体建筑之间是面积千余平方米的广场。2000年代初,伍氏族人在广场上竖起一尊伍子胥的铜像和一尊铁香炉。
    正厅与享厅构成的主建筑,单檐砖木瓦房,抬梁穿斗构架,硬山墙搁檩,小
青瓦屋面;滚龙墙,灌斗墙砌体;墀头有雕刻精美的彩绘和砖雕。门厅为两柱廊式,进深约3米。廊柱为整木斫成。近年,族人在廊柱外侧用木栅栏将门厅围了起来,并称木栅栏与正厅外墙之间的空间为“跨门厅”。跨门厅外侧的屋檐顶上,矗起一座三间四柱五楼的木制垂花门罩,宽度等于两根廊柱之间。这也是此宗祠与众不同之处。
    主建筑一进三重一天井,依次是正厅——过厅——天井——享厅。正厅高大宽敞,是族人集会之处。十根粗大的木立柱直矗屋顶,天花板和藻井均有彩绘。梁、枋上高悬“公忠式毂”、“世德发祥”、“文魁”、“学士”,“功著千秋”、“军威振远”等匾额,皆是原物。
    正厅后面是过厅。过厅与正厅之间是一道雕花隔扇,透雕工艺精巧。过厅上方有楼,状似戏台。再前行即是天井。天井两侧上方的敞楼与过厅上的戏台相连,构成平面呈“凹”字形的鼓乐楼,是祭祀祖先时奏乐之处。这一布局在阳新也是独具一格。鼓乐楼围以罗汉柱栏杆,三方看梁浮雕人物和双羊嬉戏、双鹿相思、鸳鸯戏水、双鹊噪梅、玉梅报春、渔樵唱晚等。  
    过天井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享厅。神龛上有“树德堂”三个镏金大字,上方和左右雕刻有各种姿态龙凤的板9块。正中供奉的是被尊为太公伍子胥塑像,神像两边按左昭右穆的礼制放置伍氏祖先牌位。神龛前有石案3张、香炉3尊。 拜台前方中间一尊石香炉,由炉基、炉身、炉斗三部分组成。炉基八方形,又分两层,上刻有福、禄、寿、禧、松、竹、梅、兰。炉身分上下两截,圆柱形。炉斗为六方形、内空,六方分别雕刻有人物、珍禽、异兽。一香炉壁上刻有“乾隆十九年重修”。
    今伍氏宗祠主建筑的主体结构保存比较完整,平面布局基本保持原状。有的木构件在近年维修中使用了现代建筑材料,戏台的立柱、台面等均被置换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伍家祠湾
在原国和乡政府驻地东约4公里处,是当地伍姓的聚居村落。伍姓出自芈(mǐ)姓。阳新伍氏宗祠的族人尊伍子胥为始祖。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名员,本楚国椒邑(今湖北省监利县黄歇口镇 ,一说今安徽省全椒县)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的太傅。因楚王听信侫臣费无极的谗言,伍奢与其长子伍尚被杀害。伍子胥则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并受命领兵与楚国相持。公元前506年,吴军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大破越军。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杀掉已成俘虏的越王勾践。但吴王不听。三年后,勾践被放归。前484年,吴王北攻齐国,伍子胥劝阻。但吴王轻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杀。果然,正当吴王北伐之时,已经恢复元气的越王勾践趁吴国国内空虚之机举兵灭吴。吴王夫差被迫自杀。据《伍氏宗谱》所记,伍氏宗祠的前身是伍子胥祠,始建于北宋初年。查晋人史签撰《武昌记》中有 “吴王阖闾与楚相持,伍子胥屯兵于此,后人建祠,名将军林(今伍氏宗祠东1公里处有一名叫将军林的地名)”。如此则早在晋代此地即有伍子胥祠。又据《伍氏宗谱》记载,今王英镇大田村的伍姓是南宋淳熙年间(1175~1190)由伍进仪从今天的湖南省石门县迁来。此后,因伍子胥祠数次毁于兵火,族人遂于清顺治十年(1653),迁至大岐山下今址重建,经历代扩建,遂成今日之伍氏宗祠。上世纪50年代,宗祠改作仓库。文革期间,祠堂的部分木石雕刻构件被作为“四旧”毁坏,一些建筑件被拆作他用;祠堂两侧的附属建筑,一侧垮塌,一侧改建为学校。改革开放后,各单位先后迁出。2001年,族中十二户耆老倡议缮修宗祠。一呼百应,雷厉风行;各庄各户,解囊捐款,追寻遗物,人人参与。于是鸠工匕料,修整戏台,调梁换柱,雕塑神像,重悬匾额,耗资30余万元,于当年农历八月初四告竣。2003年,此宗祠为仙岛湖风景区一处独具特色的景点。2008年3月27日,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单位。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0: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0:25 编辑

伍家祠社戏文化探访录     洪登亮
一、我与伍家祠的情缘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据说原坐落在三溪镇军林村境内,至清康熙年间,迁至现址。就现址而言,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前些年,被县文物部门申报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仅此,可见伍家祠在阳新古民居中已有了自己足够的文化地位了。
  
  我对于伍家祠的了解有着三十多年的渐进过程。第一次见到伍家祠是我去温泉上学读书,路过伍家祠时,她在窗外给我一个掠影。那时,我对于她的认识,就是很好看。黑瓦灰墙,屋檐高翘,屋顶的滚龙墙生动活泼,屋顶檐下一尺左右的白石灰墙面饰以卷草纹,颜料画,古色古香,极为动人。
  
  对于她有着稍进一步的认识,则是一次我与县林业局的同事一道到国和公社南北二山,进行飞机播种山地资源调查的一次机缘。当我们路过伍家祠门前时,我被伍家祠别致的建筑美和书法美所吸引,便驻足端详着“伍氏宗祠”几个苍劲有力的楷书字匾。那一笔一画中所透射出来的文化力量,似乎穿透了我的心房,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不知所已——古人写的字太好看了。笔画之间如此精妙的配合,横竖撇捺充分体现着力与美的彰显。当时,恨不得自己“钻”到那笔画中间,永远享受那里面的书香与才气。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关注伍家祠,那是本世纪初的又一次机缘。我陪同湖北日报集团的领导及其机关工会的同志一起,送温暖到伍家祠所在的大田小学,湖北日报社装了一大汽车的桌椅板凳给学校学生作课桌。当时,受到了镇、村领导的热情欢迎。其间,我陪同日报社社长助理陈新同志一同参观了学校旁边的伍家祠。记得那也是一个秋日,秋阳高照,旷野清新,远山如画,近树参差。伍家祠大门两旁贴着通红的对联,石雕的门楣上渔樵耕读等人物花草栩栩如生,大门两旁一对鼓形的石雕,上圆下方,听人介绍这叫“门当”,也就是俗称的门当户对那个来由之“门当”。虽当时是大门紧闭,但左右二门洞开着。我们循着左门进入祠内,只见所有门柱,都贴满了对联。询问本地人才知道,这是伍家祠的习俗,每年逢秋社(农历每年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之期,伍姓合族,在此祠内祭祀祖先,演唱社戏三日三夜。这一习俗,古已有之,“文革”期间中断,但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以来,至今年年如此,从不间断。我一数那琳琅满目的对联,足有三十多副,让我好一阵感叹——这里文化氛围太浓了。待我咨询这一风俗在本地有多少姓氏传承时,答曰:独此一家。又问伍氏是什么情由如此传承?又答:纪念先祖子胥公贾、彭二太夫人及三位恩人。闻此,我甚感惊讶:社戏,我仅在书本上读过鲁迅先生关于社戏的文章,知道社戏这个名称。至于为什么唱社戏,社戏有什么讲究,则全然不知。而且在鄂东南之今日,仍有一姓一族为着纪念一个人而年年唱社戏,那该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力量作支撑啊!望着这贴满对联红彤彤的祠堂,心中更是生出了难以形容的激动与喜悦。
  
  今年,我早早地关注着伍家祠的社戏。自打立秋之后,我就与在王英的朋友联系,伍家祠什么时候唱社戏?尽管让朋友弄清楚“社戏”这两个字,要多费许多些口舌,但自己仍是不厌其烦。不巧的是,黄石今年世界女子乒乓球邀请赛半决赛、决赛也在同一天的档期。在黄石这个家门口看世界级乒乓球大赛机会是难得的,且与我自己从事的工作有着紧密的关系,理应就此机会,设法一睹世界各地巾帼英豪的赛场英姿。然而,我自己也解不开这个心魔——伍家祠社戏太有诱惑力了,我不能不看。通过多次权衡,看社戏的想法占了上风。九月二十二日晚,与王英伍家祠村彭支书取得联系,得知社戏是二十三日晚上演出,但祭祀祖宗在二十三日上午八点钟就进行。闻讯,我当即改变行程的时间,二十三日早上六点半钟出发到伍家祠,观看伍家祠社戏的核心文化部分——祭祖先。
  
二、伍氏宗祠的秋祭
  
  据伍氏宗祠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伍修利老人介绍,伍家祠的秋祭是分户安排的,即伍氏家族十二个房头,以六个大户(人丁多者)为单位,轮值。另外六个小户(人丁较少者)每三个小房头合成一个单位轮值,计分八个单位,每个单位轮值一年。当值房头要负责当年祭贡及社戏演出的全部费用和,其它七个户头,则免费参与其中。如此依次安排,秩序井然。
  
   今年是伍氏显泰户当值。听介绍显泰户是大户,平时居住也很分散,有国和当地的,也有阳新其他各乡镇的,还有县外与省外各地的。很巧的是,当我和同伴从伍氏宗祠正门进入祠堂内时,遇见了我的富池老乡伍正明老师。我与他简单寒暄几句后,得知今年伍氏祭祖典礼仪规,源于他八年前的整理与导演,心中甚是感佩。为了目睹典礼的盛况,便进入祠堂第五重——祭祀祖先的场所。
  
  祠堂第五重与第四重之间是用木板门墙分隔的,也分中门和左右二门。从中门入内,只见香柱所、酒樽所、浆盛所、牲栓所、陈设所、茶樽所、浣洗所七所分设,灯笼高挂,彩旗环绕,香炉焚香,几案燃蜡。发炮、启鼓、鸣金、奏大乐、奏小乐,仪式庄严肃穆,主祭执事、进馔者、读祝者、宣词者、歌诗者、通赞者,一律身着黑袍,头戴礼帽,毕恭毕敬,仪态端庄。尔后的酌水、净巾、授巾、浣洗、序立、整冠、撩衣、拂尘、鞠躬、排班、对揖;待到省香、省酒、省器、省馔、省牲、省茶程序,则是一呼一应,此呼彼答,繁而不乱。及至宣读请神文、戒词、禀神文、歌迎神之诗章;算是完成了第一章程。嗣后,迎神、降神、献樽、安箸,初献礼、读祭文、歌初献礼诗;亚献礼、歌亚献礼诗;三献礼、歌三献礼诗;则是完成了第二章程。随着行侑食礼之开始,歌诗生序立、朝揖、排班,开始诵诗,诗曰:
  
  三牲俱备兮,尔肴既将。
  
  礼仪奠愆兮,后辈惶惶。
  
  春秋二祭兮,以祀以享。
  
  以妥以宥兮,敬请酣尝。
  
  至此,祭祀仪程完成第三章程。这也是整个祭祀大典的上半部分结束。待到休息半刻,祖宗享用完毕,再启第四章程——也即下半部分。
  
  下半部分一开始,则由司馔者进献茗茶,歌诗生,歌茗茶之诗,第五章程是酌酒、献胙、宣读祝嘏词;第六章程宣读训词,第七章程宣读辞神文,歌诗生,歌送神诗章。全部祭祀活动便告结束。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祭祀大典,恍若千百年前的周礼沐浴着我的身心一般。我在现场中再三让我的同伴注意祭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资料的录像,也是基于对这一资料之获得的无比珍视。我想象不出在我身边,居然延续着传统文化的周礼仪规,且是这样年复一年。可以肯定,这将是阳新传统文化又一瑰宝,我感谢我的乡亲,是他们孜孜以求,为传统文化的保护默默地奔走着,奉献着;也是他们为着阳新传统文化的传承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传播着和执着的重复着。在此,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伍氏宗祠的社戏
  
  伍家祠的祭祖活动,每年分为两次,春社秋社各祭一次。而春社则改在立春第五个戊日之前一天,简单致祭,不唱社戏。至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也要作简单的致祭,那是完全为着纪念先祖伍子胥的诞辰。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应该说伍家祠的秋社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的。
  
  若问伍家祠为什么春社不及秋社,可以从伍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找到事情的原由。
  
  芦花渡,渔丈人,赠羹敬英雄,覆舟溺水,义胆侠肝藏姓氏;
  
  漂阳溪,浣纱女,馈食怜豪杰,抱石沉躯,淑贤贞烈隐芳名。
  
  伍氏族谱上记载伍子胥有贾、彭二位夫人。而在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杀掉伍员(伍子胥)的父兄后,伍子胥闻信逃难,昼伏夜行。就在伍子胥过韶关期间的逃匿过程中,既遇到过一名好心的渔丈人,为伍子胥摆渡;更有抱石沉躯的浣纱女,怜惜英雄馈食赠汤,以死赴义。尽管渔丈人和浣纱女与伍子胥只有一面之缘,然而两个大义人物却在伍子胥心头种下了恩仇必报的火种。故而,伍子胥在吴国获得荣华富贵,娶妻生子以后,嘱咐子孙后代,永远不忘渔丈人和浣纱女的恩德,每逢秋社之期,必要与祭祖一起祭祀恩人,演唱社戏,以表伍氏永世铭记恩人大德的忠义之心。
  
  伍子胥虽是春秋时期人物,其忠义肝胆早已名扬四海。而在阳新国和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今年伍氏宗祠管理委员会,伍氏显泰户祭祖活动请来了阳新一民间剧团演唱传统戏,国和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赶看热闹。或许,他们当中许多人不知道伍家祠秋祭的仪规及其中的文化内涵,也不知道伍氏宗祠每年唱社戏的来历,但他们每年都期盼着伍氏宗祠的社戏,却是真真切切的。如此年复一年,这也不乏为一种文化浸染,待到他们对社戏的了解逐步加深,对于社戏里面传播的传统文化散发出“真、善、美”沁人的芳香,我想伍氏宗祠社戏的余韵,会更加绵长。
  
  那日,我们期待已久的社戏——《卷席筒》,也在秋风中开锣了。戏台上那副对联印入了我的眼帘:
  
  管乐悠扬,好戏连台三昼夜;
  
  弦歌嘹亮,玉音频奏九重天。
  
四、伍家祠社戏活动中的楚俗文化
  
  据有关资料记载:社日由春社和秋社组成。春社以立春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之后衍变为二月二(俗称土地公日),二月初八日,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等多种说法。春社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好收成,或祈雨求晴,或祈求消灾,或娱神娱人,或婚恋求子,或赢得胜利,或祭拜五谷之神。故而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战国时期楚地诗歌总集《楚辞》中《九章·惜诵》篇记载:“祷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思美人》篇中记载:“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南北朝时,荆楚一带,“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社)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
  
  显然,伍家祠在秋祭之时,其献胙的猪、羊牺牲品亦是如同古时之原始贡献。可见伍家祠致祭之俗,上延古风。
  
  而社戏,又称社火,为南宋遗风。主要是以村落为单位,村民集资演社戏。伍氏宗祠传承此风,有其宗族内部的特殊原因,亦有着南宋以来的荆楚文化痕迹。在伍家祠社戏活动中,祭祀完祖宗之后,则有合族聚餐之俗,合族男女老幼,相聚一堂,互致祝福,具有典型的敦亲睦邻的内容。我们不妨将这一习俗定义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有益的组成部分。我在参观伍氏祭祖活动仪式中,听到宣读祖训词时,非常推崇。谨录如后,其大意为一要思源报本,敬祖尊宗;二要敦亲睦族,兄友弟恭;三要奉上至孝,待下慈仁;四要崇耕敬读,勤俭为荣;五要戒嫖戒赌,开创文明;六要循规蹈矩,依法遵行;七要男女有别,勿败人伦;八要鉴盗杜窃,修身立本;九要谦虚谨慎,息事宁人;十要经文略武,永振家声。细读伍氏“十要”祖训,我似乎再次洞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光芒。这是不是惟楚有才的文化根脉之所在呢?!作为伍家祠之后人的当代军事家伍修权已作出了回答,我想诸君一定也有着自己明确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0:41 编辑

到伍家祠看阳新的祠堂文化
        在阳新悠久的历史上,有一种文明没有断绝,这就是祠堂文化。不管是走在宽广的大道还是乡间的小路,不经意间就发现一座巍峨壮观而又历尽沧桑的祠堂。
     祠堂是农耕社会的产物。祠堂是国人祭祀祖先和名贤先哲的地方,也是族亲集会、乡人议事的场所。
     由于社会的演进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祠堂(厅堂)古建筑离我们渐行渐远。对于年轻人来说似乎是遥不可及、陌生异常,对于大村望族中的年长者,特别是有一定文化的年长者来说可能是情有独钟。一段老路,一座古祠,他们会感觉温暖、亲切;一块匾额,几副楹联,他们会觉得神圣、深刻。祠堂是血缘关系的殿堂,是传统伦理的驿站。
    阳新政协今年决定出版《阳新古建》一书,我有幸参与收集整理编辑这项工作,古祠堂是阳新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加直观认识,我们专访了国和的伍家祠堂。
    温热的五月,莺飞草展,乡间祠宇,古柏森然。我们一行五人,从阳新出发来到了伍家祠堂。
    祠堂,也叫宗祠、宗庙、别庙、家庙等。宗,《说文》:“尊祖庙也。从宀,从示。示,象神主。古人认为生命源于土地,人死要归土用‘示’表示祖先和神灵。”庙,《说文》:“尊先祖皃(貌)也。”即宗庙的本意是张挂祖宗遗像,存放木牌神主进行祭祀的建筑物。中华民族重视血缘、崇尚孝道、尊祖务本。祭祀先辈始于三代,至周代便成礼制法统,从建筑的规制到祭祀对象、供品、礼器、仪式等作明确规定。《礼记》有约:“周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其制太祖庙中,昭东穆西。”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二层意思,一是我国早期的奴隶制和漫长的封建制社会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和封建寡头的私人家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便是最好的注脚。二是因为王帝是“天子”,皇权神授,至高无上。为了家国的永世宏昌,只有他和诸侯、士大夫有权祭祀先祖,普通百姓是没有资格单独建祠的。而老百姓要完成孝道,祭悼先考妣亡灵只能搭草屋于坟茔,或设祭于道路交通,没有其它办法。至唐建祠有所松动,一些名宦受宠于皇恩,谢世后允许建造专祠以便子孙悼念歌功。真正放开限制,惠及百姓营建宗祠是在明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日益渴望的文化需求,尤其服从敦亲收族的需要,分布在各地的望族大姓的先人们便纷纷聚全族之力,选择最佳地块,选工集资,采用上好的木料、石材,聘用一流的石工、泥工、木工、雕花工、油漆工等,精心设计,精良施工,完成一姓一村的地标性建筑——祠堂。古人重视风水,关注阴阳,旨在驭势纳气。因此,宗祠的定点动土,看重地块前后山脉来龙,左右溪流的奔腾走势。一块山水大气,阴阳平衡,明堂开阔,进退有余之地就是建祠的宝地。这是阳新祠堂建筑的一个首要特征。
     伍氏宗祠位于阳新县王英镇大田村,古代属兴国州安乐里。
     南宋末年,国势衰败,朝政紊乱,解元伍进仪无心仕途,寄情山水,一日游至大歧山下,见群山绵延,气势雄伟,山下地域平坦、开阔,一条小溪清澈见底,脚底下土地肥沃,且人烟杳杳。寻土人问之,地名石门,遂言:“吾祖晋公尝家于石门,今其名适同,安忍决然舍去?”于是返归监利,劝说族人三十余户,百二十人来到此地。因溪水清澈,故名“清潭”,筑室而居。到清顺治初期,已发展成十二个支派,逾两千人口的家庭,分居周围数十个村落。
    斗转星移,宋、元、明、清王朝相继更迭,清潭塆早已是人丁繁衍,分居周围数十村落,有十二支派。清顺治十年(1654年),族人便在大歧山下距清潭西两百米西侧建宗祠,历时数十年才告竣。现有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
    伍氏宗祠前临大溪,前排门楼上浮塑“伍氏宗祠”一排三个大门,门两边有石鼓、石狮,雕刻精湛。过天井到戏台,翘角拱檐、雕梁画栋,台基上刻着“耕读伴晨、渔樵唱晚”,图案中云卷龙飞,人物神态可掬,台前可容纳几百观众,正殿前伍子胥铜像威武雄壮,熠熠生辉,正殿上主体木雕龙翔凤翥,正梁上悬挂“公忠式毂”、“世德发祥”巨匾。纪念中国远征军装甲师师长伍修霖的“军威振远”和共和国开国先躯伍修权的“功著千秋”牌匾更富时代气息,内殿上供奉着先祖全身塑像和先人牌位,肃穆、庄严,日夜香烟缭绕,灯火常明,大殿上可容纳几百人同时进餐,两侧偏殿宽敞明亮,各具特色。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布局严谨,极具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2008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祠堂,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祠堂内凡能写对联的梁柱全都写了。最短的对子每句6字,最长的对子每句28字。这些对子有阳文有阴刻有平面墨写,有黑漆鎏金的。不管何种字体,但都用笔老辣遒劲,结体严谨俊逸。内容大抵为追宗念祖,强调和睦团结,倡导耕读传家等等。
    我们在观赏匾额时还发生一次议论,祠内“四德发祥”匾额是乾隆己酉年秋立,可题匾人却是陈光亨,陈光亨是道光年间人,因为他是咸丰帝的老师,所以在过去的兴国州一直被称为“国师”。是借他的名气?还是有什么别的典故?不知有什么说法。
    一路走,一路看,最难忘的是一些厅堂的木雕装饰和牌匾题额。从建筑时间和雕刻风格来看,主要可分为二个时期的木雕作品,值得我们去思考、分析、研究。一是清乾嘉时期,二是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两个历史时期天下相对定安,犹其是国和地处西南一隅,生产发展、工商活动渐趋活跃,可以说是物阜民丰。所以境内一些豪门巨贾便耗巨资构建理想居所。此时,为纪念一房一派先祖的祠堂便应运而生,巍巍然屹立在众屋之中。为张显经济实力和强化家族儒道氛围,厅堂营建者或千方百计,或殚精竭虑延聘雕刻高手、文化巨擘、倾心构思、广泛取材、一斧、一凿、一刀、精雕细镂、寒暑不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从梁柱斗拱到雀替牛腿,从门窗设计到反轩扶栏无木不雕,无雕不精。
    我们目游祠堂胜概,领悟先辈圭臬。据县文物局统计,至今分布在各乡镇村落的祠堂尚存100余个。以建筑体量分,祠堂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大型祠堂一般是五开间,由门楼、中厅、穿堂、后寝加数幢厢房,呈“日”字平面,占地在五亩以上。中祠堂有一亩以上,还有部分小祠堂也占地300平米以上。
    伍家祠堂是伍姓先民的精神与英灵的殿堂,是旧时伍氏一房一族人口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甚至周边县市上万伍氏族人的精神圣地,是族长行使族权的“法堂,也是族内举行祭祀、修谱、迎宾、倡学、抚孤、恤寡、教化等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族规、庭训、乡约是规范族人的民间法律,训诫、惩罚、奖赏则是教化族人的有效途径。祠堂是一个宗族存在的物化标志,祠堂文化是寻根问祖的文化。建筑是表象,文化是灵魂,这是祠堂建筑的最根本的特征。
    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看伍家祠堂,犹如看阳新宗族的历史画卷。祠堂,这个带有血缘印记的人生驿站,家族圣殿,那高悬的牌匾、林立的楹联中,叙说着多少官宦重臣、爱国名将、学者名流、能工巧匠的功业,浓缩了多少忠于国事、至纯尽孝、勤力端方、德牟天地的传奇故事。族亲的血脉在流淌,祠堂的人文之光熠熠闪耀,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祠堂,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每当国家有难,万众一心往往在这里呐喊,冲锋陷阵从这里整装出发。
    祠堂建筑深邃优渥的文化积淀让人吃惊,视野开朗。无论是大中小型宗祠的屹立,还是厅堂楼阁的精美,它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基本的道理:修建厅堂或祠堂,基本条件是富庶的物质基础,家族人员的万众一心;农业务本,工商富家。而宗祠、厅堂的命名几乎是一门学问,一种画龙点睛,一个家族的心路历程。
    阳新先人贤士通典晓文,明辩大义,崇尚美德,追求文明,关注教育,怀本敬祖,紧紧围绕一个“德”字,口吐珠玑,翰墨飞花。阳新境内含有“德”字的祠堂,厅堂名称有:伍氏的“树德堂”,李氏的“顺德堂”罗氏的“明德堂”、“嘉德堂”,廖姓的“馨德堂”等等。德者,得也,升也。人而无德,不知其可;社会无德,盛世必虚。道德挂帅,德才并举,足见前人的高尚情怀与人格追求。有人说,建筑是固定诗,音乐是流动的画。阳新的祠堂、厅堂建筑从某个意义上说真的是如诗如画,巍峨壮观是她的外衣,文化诗韵是她的灵魂,阳新先人的汗水,实力砌筑了她的雕梁画栋。他们的智慧和理性积聚成了永久发光的阳新人文精神。
    半天的行程匆匆而过,伍氏祠堂的五花山墙,硕柱肥梁,尽入眼帘。然而,我们收获的是一串串的祠堂故事,一篇篇阳新人崇教重文,淡定大气的不朽诗篇。祠堂是古老的,苍凉的,但更是历史的,文化的,尽管有旧时代风雨的沥渍,和光同尘,它依然傲立于世。


        这是本人2015年9月的一篇博客,一并帖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4: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5:25 编辑

伍氏宗祠的诗词联
一、诗
伍子胥庙祠堂          宋 作者:王禹偁   
朝驱下越坂,夕饮当吴门。
停车访古迹,霭霭林烟昏。
青山海上来,势若游龙奔。
星临斗牛卷,气与东南吞。
九折排怒涛,壮哉天地艮。
落日见海色,长风卷浮云。
山椒戴遗祠,兴废今犹存。
残香吊木客,倒树哀清猿。
我来久沉抱,重此英烈魂。
嗟吁属镂锋,冥尔国士冤。
峨峨姑苏台,榛棘晚露繁。
深居麋鹿游,此事谁能论。
因之毛发竖,落叶秋纷纷。

题伍子胥庙堂壁        作者:唐寅  

白马曾骑踏海潮,
由来吴地说前朝;
眼前多少不平事,
愿与将军借宝刀。


伍子胥,七律诗二首
                               (一)
                         昔年伍员过昭关
                         晓来乌发染秋霜
                         眼下有国成敌土
                         身后无家似他乡
                         一夜头白华年短
                         几番心忧前路长
                         行到关下人不识
                         鱼虾漏网天地宽
                             (二)
                         背井离乡出乡关
                         投身敌国成豺狼
                         铁骑破楚报家恨
                         钢鞭残尸泄私懑
                         攻楚伐越谁堪比
                         判国杀亲世无双
                         可怜名就功成后
                         惟留双眼阅沧桑


二联
(一)树德堂阳新伍氏宗祠秋社祭祖宗祠楹联
  1中门:礼炮冲天欣沾祖宗硕德老者安少者怀螽斯蛰蛰千秋盛,烟花漫地喜沐先辈宏恩枝蕃茂叶蕃秀瓜瓞绵绵万代昌。横批:秋尝盛典。
  2左门:青鹤献祯祥安定发达户旺荘兴阖族人财长茂盛,金鸡呈吉象树德昌隆文成武就满门兰桂永腾芳。横批:人杰地灵,
  3右门:高峰崖前翠柏苍悟引彩凤凤仪鸾栖四面青山环甲第,清潭港底晶宫莹阙潜金龙龙腾虎跃一溪碧水绕名门。横批:物华天宝,
  4戏台长柱:欢舜日乐尧天民安国泰物阜年丰铁板铜琶歌盛世,宣宗功扬祖德敬读崇耕兰馨桂馥金声玉韵颂名门。
  5戏台短柱:看台上帝王将相扮假俨然真宝贵,思戏中才子佳人演真却是假姻缘。
  6子胥铜像后柱:浩气凛然高风尚在碧血丹心千秋光宇宙,英姿勃发亮节犹存忠肝义胆万古耀山河。
  7跨门庭下柱:戎装跃马东战西征出生入死赫赫英名垂万古,定国安邦宵衣旰食沥血呕心巍巍业绩耀千秋。
  8子胥铜像后柱:纬武经文运筹千里荐举专诸剪灭僚王定国安邦酬壮志,拨山扛鼎勇冠三军推崇孙子匡扶阖闾兴吴败越展雄风。
  9子胥铜像后柱:微服出昭关龙腾苍海逐浪掀波舒壮志,戎装破越国虎跃深山惊天动地遂雄心。
  10子胥铜像后柱:身陷边关如坐针氈食无甘味雄心未遂愁千斛,神驰外域犹眠钉榻寝不安神壮志难酬愿百违。
  11广场右门:率劲旅统雄兵旌旗招展跃马挥师腾霸气,设奇谋筹帷幄鼓角争鸣夺关斩将显神威。横批:勇冠三军
  12正厅大门:有识有谋正人正己磊落光明浩气如虹昭日月,无私无畏忧国忧民鞠躬尽瘁丹心似火耀乾坤。横批:祭如其在
  13大厅柱子:树德家风永驻燕翼贻谋浴日补天启后秀,安定世泽长存克绳祖武建功立业效先贤。
  14厅柱:石门建业族盛丁蕃栋接宇连迤逦延绵数十里,安乐兴家孙荣子贵名扬声播飞黄腾达万千秋。
  15厅柱:身长一丈腰大十围拨山举鼎自古英雄曾几许,腹满六韬胸藏三略纬武经文当今豪杰亦无双。
  16厅柱:进忠言呈苦谏除暴安良一颗丹心光日月,匡社稷振朝纲疏奸远傍满怀正气壮乾坤。
  17厅柱:出昭关暗渡江淮沦落吴都箫韵凄清孤月冷,坐虎帐运筹帷幄气吞越国剑光闪烁七星辉。
  18厅柱:爵位显官封明辅雄踞樊城一颗丹心辉广宇,臂力强威震临潼盈惊列国满腔浩气贯长虹。
  19厅左门:含悲去楚置身异国饱尝疾苦报孝酬恩成义举,历险投吴立足他乡尽展经纶秉忠辅政布仁风。横批:精忠纯孝。
  20厅右门:秉赤胆廉政恤民省刑薄赋播德施仁安社稷,献丹心忠君爱国罚罪赏功锄奸除恶振朝纲。横批:爱国恤民
  21厅中柱:芦花渡渔丈人赠羹敬英雄覆舟溺水义胆侠肝藏姓氏,溧阳溪浣纱女馈食怜豪杰抱石沉躯淑贤贞烈隐芳名。
  22厅柱:天悯忠臣不灭神灵显圣改容眉银髯白凶趋吉,人钦义士永垂侠客筹谋设计李戴张冠险化夷。
  23厅柱:思亲弹血泪纯孝仰英名名芳百世传中外,报国献丹心精忠秉亮节节烈千秋耀古今。
  24内殿大门:水出渊源枝蕃澍雨敬祖尊宗上古天伦朝朝尽是,木荣根本中秀春风酬恩报德周公仪礼代代皆然。横批:祭尽其礼
  25内殿柱子:树德堂下子孙应思木本水源怀缅祖宗行孝道,显泰户中父老务必承前启后栽培杞梓娱先灵“这里是哪一户主祭就写哪一户名”
  26内殿柱子:豪情仍在视死如归捧剑问苍天堪叹强吴万里山河该属越,壮志难酬临终遗嘱抉目悬城壁且看弱越三千铁甲竟吞吴。
  27内殿柱子:谗臣惑主巧言绕侫舌是非颠倒竭力辅君反赐死,贤相蒙尘平地起风波黑白混淆尽忠报国竟含冤。
  28内殿柱子:释勾践纳西施苦谏不听致使社稷危亡千古恨,举要离崇孙武力荐是从唯期国家昌盛万民安。
  29内殿柱子:苦磨壮志经历艰途险境兴吴决意匡王业,大展宏图誓诛废主亡臣灭越诚心铲祸端。
  30内殿柱子:立左昭列右穆论伦理序尊卑别长幼须按常规行祭祀,呈玉粒进河鲜献羹汤奉果酥休嫌菲薄表诚心。
  31内殿柱子:缅宗功呈祖豆虔诚凭吊祈得先灵丕显万代簪缨光世泽,怀祖德设奠仪致敬肃恭仰沾前辈宏恩千秋富贵振家风。
  32内殿柱子:燃烛焚香整冠礼拜悼念先人无须空洒两行泪,鸣炮秦乐酹酒献茶缅怀始祖唯赖真诚一片心。
  33内殿柱子:敬请先灵出椟礼行五献叩首呈浆一片精诚无假意,恭迎远祖馨尝馔进三牲躬身侑食满怀孝道有真情。
  34神龛:根深本固继往开来金炉永耀千秋火,源远流长承前启后玉盏常明万载灯。

                           
(二)伍氏宗祠通用对联

         伍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系承伍胥;
望出安定。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伍氏的源流和郡望,“伍胥”,即伍子胥。

才真国土;
惠是棠君。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楚平王时,少傅费无忌挑拨平王与太子的关系,伍奢力谏被杀。伍子胥经郑等国入吴,助阖闾夺取王位,整军经武,攻入楚都郢,掘天平王墓,抽打尸体三百鞭。后来,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清和,吴王夫差答应了,伍子胥谏阻,吴王不听,被赐死。下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伍尚,伍员之兄,任棠邑大夫,贤而有惠政,人称棠君。
枝容世泽;
安定家声。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惠州地区伍姓宗祠联。
忠则尽命;
孝当竭力。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节录伍相国(伍子胥)庙联语。
武陵归隐;
文定忠忱。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伍洪,不求仕进,隐五陵原,自号抱朴居士。下联典指明·伍文定,有文武才,累迁兵部尚书,谥忠襄。

           伍氏宗祠五言通用联
抱朴武陵隐;
文定儒将风。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宁化人伍洪,其兄伍泳、伍潢、伍浚都以父荫(因先代官爵而受封。其父伍正己曾官御史中丞)而补官,只有伍洪不肯仕进,隐居武陵源,自号抱朴居士。下联典指明代滋人武文定,字时泰,弘治年间进士,官吉安知府,与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乱有功,官至兵部尚书。他兼备文武,崇尚节义,喜谈兵法,有儒将风度。
文琏称孝子;
楚州号佑场。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孝子伍钝,字文联,鄞人。才识出群,富于词辨,人多劝之仕。因母不欲钝去左右,遂绝口不言仕进,笃志奉养,母殁,庐墓三年,乡里称之为“伍孝子”。下联典指宋代太常博士伍佑,字佑之,宁化人。大中祥符进士,寻差楚州团练推官。州有盐场久废,佑议兴复,役不及民,甫期而就,岁入缗钱数万,人称“伍佑场”。

               伍氏宗祠七言通用联
安常处顺千秋裕;
定国兴邦万代昌。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伍氏的郡望为“安定”,此为“安定”三字的鹤顶格嵌字联。
天下翰林皆后进;
蜀中佳士半门生。
——李鸿章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李鸿章书赠清代四川名人伍嵩生联。
居官廿年称廉吏;
仕宋三世尽忠良。
——佚名撰伍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举人伍佐,字文峰,新化人。授河南府通判,迁赣州府同知,后擢知思南府,居官二十年,以廉介称。下联典指宋代名将伍隆起,新会人。三世仕宋。宋末,率义兵与元将张弘范力战不屈。其麾下谢文子杀隆起,以首降弘范。宋相陆秀夫惜之,刻木为首以葬。又募人执文子,戮杀以祭墓。
微斯人吴其为沼;
赖此老海不扬波。




(本文感谢国和伍仪加提供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5: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5:30 编辑

伍氏宗祠的部分木石雕刻及古匾额

1石门楣
P1100485.JPG
2古戏台
P1100488.JPG
3古石雕
P1100491.JPG P1100492.JPG P1100495.JPG P1100496.JPG P1100497.JPG P1100499.JPG P1100508.JPG
4.古木雕
P1100489.JPG P1100501.JPG P1100502.JPG P1100505.JPG P1100503.JPG
5古匾额
P1100494.JPG P11005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5: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9 16:03 编辑

伍子胥与阳新伍氏宗祠  (作者汪翔)

      阳新王英大田村伍氏宗祠,坐南朝北,正门上方端写着伍氏宗祠四个大字。石门联雕有渔、樵、耕、读物画,门联之下一对石狮子斜矗在大门左右两上角,正面墙体绘有人物故事画。大门左右各有一小门,小门上方建有装饰性门楼。前堂高大宽敞,天花彩绘,是伍氏族人集会之地。第二重是一个露天场地,紧靠正中大门有座戏台,戏台下方的石雕十分精巧,卷龙图云龙交织,龙卷云飞。第三重大厅顶上的澡井绘有五福(蝠)捧寿(寿桃)彩图,中间是过厅,过厅与前堂之间,雕花隔扇,工艺精巧。过梁上悬挂有阳新铁御史陈光亨题写的匾额世德发祥及开国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题写的功著千秋牌匾。据伍氏宗谱记载,伍修权的祖籍即在此地。伍氏宗祠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图案精美,画中楼台亭阁,山水花鸟,人物故事,栩栩如生,是明清时期鄂南赣北一带典型的民间建筑,至今仍保存木雕150余件,石雕数十件,皆堪称珍贵的古代艺术品。
  宗祠后重是伍氏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在摆放伍氏祖宗牌位的两侧墙面,悬挂有三个人物画像,其一为伍子胥像,一为蔡夫人像,一为彭夫人像。大堂中间是伍子胥铜像,后柱有长联:“浩气凛然高风尚在碧血丹心千秋光宇宙;英姿勃发亮节犹存忠肝义胆万古耀山河。”
  据伍氏宗谱记载,春秋晚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第40世孙伍纶备,南唐时从楚岳州(湖南岳阳)行至永兴(现阳新)安乐里(现三溪、王英、国和)一带落业,在将军林附近兴建祠堂(宗祠因此也叫将军林),繁衍生息。随后,伍氏宗祠几度损毁又重建。1645年,伍氏族人在现址上再度重建,保存至今。阳新、大冶伍氏居民皆奉伍子胥为始祖。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椒邑人,春秋名人、著名军事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由于他的军事才能,吴国迅速成为一方霸主。夫差继位,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夫差听信谗言,赐剑令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吴人哀怜他,为其在江上立祠。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果然被越王勾践所灭。
  按照伍氏族人世代相传的说法,伍子胥曾到过这里,并在附近的将军林安营扎寨,训练兵马。宗祠为什么悬挂蔡夫人像?伍氏宗祠有这样一副对联:“芦花渡,渔丈人,赠羹敬英雄,覆舟溺水,义胆侠肝藏姓氏;漂阳溪,浣纱女,馈食怜豪杰,抱石沉躯,淑贤贞烈隐芳名。”当地相传,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饥寒交迫。一位浣纱姑娘见了,顿生恻隐之心,回家用竹筐盛饭相赠。姑娘知道这个乞丐是一位豪杰,倾心照顾他,伍子胥感激姑娘善心,又爱其美貌,两人于是结为夫妇,在此隐居。姑娘就是当地蔡姓女子,是为蔡夫人。一日,伍子胥百般忧愁,须发逐渐变白,蔡夫人关切地询问,伍子胥只好将自己的身世如实相告,并再三嘱咐蔡夫人千万不能说出去。蔡夫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贞,抱石投水而死。伍子胥很伤心,此后,伍子胥将蔡氏视同正室,并于每年蔡氏的忌日隆重纪念。后来伍子胥率吴国军队攻打楚国,途经这里,驻军将军林,并留下儿孙在这里。伍氏子孙每年春、秋两次唱大戏,祭祀始祖子胥公。伍氏家训有“不仕官,忠报国,心为民”。虽然后世子孙有人走上仕途,但“忠报国,心为民”的家训仍被不少后人铭记于心。
    在古代杰出人物中,伍子胥的才能品质是出类拔萃的,堪称国士。他是一代忠良,一代名臣,一代名将,名标青史。他忠勇盖世,临潼会上,举鼎千斤,威震诸侯。他忠不顾死,义不负心,千载以来,人传其大节,世服其神威。伍氏宗祠建成后,几乎历任兴国州州官都要来宗祠祭祀伍子胥。
    宋宁宗庆元三年,朝奉大夫、知兴国军事陈杲拜祭伍子胥,作《过将军林子胥祠有感》诗:“一自将军赐剑归,夫差不觉堕仇机。天荒地老英雄泣,国破台倾霸业违。吴地旧愁明月在,越江遗恨怒涛飞。灵祠寂寂空山里,老树苍藤挂夕晖。”明朝侍郎朱宗吉过兴国州将军林,作《伍氏宗祠》诗:“一过丛林泪满襟,英雄自古少知音。江边敌国方尝胆,台上佳人正捧心。入郢共知仇已雪,沼吴谁识恨尤深。素车白马终何益,不及陶朱像铸金。”兴国州学正唐宗勋,素有廉名,升工部主司,赴任前到宗祠拜祭伍子胥,作《过将军林》诗:“林以将军著,祠缘伍子名。死生君父重,存灭楚吴分。飒爽瞻英气,振绳见子孙。独疑鞭骨事,千载恨难平。
    伍子胥曾到阳新,有何史料为证?由于年代久远,明确记载伍子胥在阳新的史料确实很少,但仍然能找到证据。春秋战国时,阳新属吴,本来就是伍子胥生活所在地。《方舆纪要》载:“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武昌记》载:“昔阖闾与伍子胥屯众于此山为城,故曰阖闾山。”《春秋》云:“子胥将兵破楚,掘平王之墓,皆屯军于此山。”《嘉靖兴国志》《雍正兴国志》都有相关记载,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按史载,子胥城在州城东南六十里的富池,相传伍子胥所筑,即永兴故城。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伐楚还师,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之谋,令其筑城于此,与楚交战。《越绝书》记载了它当时的规制:“周十二里,其广下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门三皆有楼。”阖闾选择了这样一个有利地形筑了一道雄固的防御工事。富池鸡笼山即阖闾山。鸡笼山东2公里处有东周古矿冶遗址,出土文物甚多,传说伍子胥佩带的七星龙渊剑就在此铸造。石公黄《游阖闾山》诗曰:“陇头霸气袭余香,衬我东风缓上岗。水倒长源凭驻挽,山蹲古队入河降。一丘战鼓销蓬草,千载征魂越楚疆。勺土阴晴传外事,去留知鸟感兴亡。”
    另外,阳新多地留有伍子胥传说,给伍子胥曾到阳新提供了大量佐证。半壁山是万里长江在湖北境内的第一道关口,它是那样的险峻,千古以来留下了多少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半壁山附近有商周遗址和战国楚墓,传说伍子胥曾从这里出楚入吴,旋即又领兵伐楚。鸡笼山、戎湖、三溪口有伍子胥屯兵扎寨遗址。安乐里有子胥营,传说吴王阖闾与楚相持,伍子胥屯兵于此,后人建祠名将军林。枫林牛湖又名戎湖,飞云洞又名猗犴洞。牛湖为什么又名戎湖?当地传说,春秋之时,伍子胥在牛湖据关练兵,牛湖故又名戎湖。飞云洞为什么叫猗犴洞?猗犴就是麒麟,上古神兽。有一天,伍子胥在湖边誓师伐楚,有麒麟从飞云洞出来,足踏祥云升天。伍子胥随后大败楚师。飞云洞因此又名猗犴洞。
伍子胥的传说
    因阳新伍氏尊伍子胥为始祖,阳新三溪国和一带传说晋代就有伍子胥祠,还有伍子胥屯兵将军林的传说,故在这里另外收录一些伍子胥的其他传说
1.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过昭关是一个古老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名叫皇甫讷,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音liáo),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音hé lǘ)。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2.掘墓鞭尸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他饥困交加,见一位浣纱姑娘竹筐里有饭,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顿生恻隐之心,慨然相赠。伍子胥饱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对方为他的行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触为礼教和舆论所不容。她随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见状,伤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3.千金小姐
    后来,伍子胥在吴国当了国相,吴王调遣劲旅攻入楚国。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楚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报了大仇之后,又想到要报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当时跳水的地方。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来。
4.伍子胥与七星龙渊的传说
    伍子胥因奸臣所害,亡命天涯,被楚国兵马一路追赶,这一天荒不择路,逃到长江之滨,只见浩荡江水,波涛万顷。前阻大水,后有追兵,正在焦急万分之时,伍子胥发现上游有一条小船急速驶来,船上渔翁连声呼他上船,伍子胥上船后,小船迅速隐入芦花荡中,不见踪影,岸上追兵悻悻而去,渔翁将伍子胥载到岸边,为伍子胥取来酒食饱餐一顿,伍子胥千恩万谢,问渔翁姓名,渔翁笑言自己浪迹波涛,姓名何用,只称:“渔丈人”即可,伍子胥拜谢辞行,走了几步,心有顾虑又转身折回,从腰间解下祖传三世的宝剑:七星龙渊,欲将此价值千金的宝剑赠给渔丈人以致谢,并嘱托渔丈人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丈人接过七星龙渊宝剑,仰天长叹,对伍子胥说道:搭救你只因为你是国家忠良,并不图报,而今,你仍然疑我贪利少信,我只好以此剑示高洁。说完,横剑自刎。伍子胥悲悔莫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6: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2 14:15 编辑

到此,第一篇《伍氏宗祠》就已经写完了,欢迎读者提供资料并多提宝贵意见,便于后面祠堂的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09: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4 09:59 编辑

二、梁氏宗祠

图片1.png

图片2.png
    该宗祠位于白沙镇黄塘村梁公铺,南向,面宽45米、进深55米,建筑面积2475平方米;单檐砖木瓦房,干摆灰瓦顶,硬山搁檩,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主建筑是滚龙墙,附属建筑为五花墙,皆装斗墙砌体。宗祠因地势而南低北高,自前至后依次抬高。平面布局为中国传统组合院式,均衡轴线对称,由主体建筑和东西两侧辅助建筑组成;以主体建筑为中轴线,两侧辅助建筑排列,主次分明。建筑群正立面一字而摆,门窗布局对称:有3道门,宗祠大门居中,左右是主建筑与附属建筑之间的甬道门,甬道门的外侧墙上各有两面雕花石窗。主建筑正立面呈三开间之状,主间居中,两柱廊式门厅;青石大门框,石门楣顶上雕花托盘框内白底黑字“梁氏宗祠”。门厅东西两侧为宽约数米的八字墙。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为前厅(戏楼)——月台——正厅——天井——享厅:
    戏楼为歇山式顶,正脊中间镶嵌一瓷宝顶。宝顶两边各镶嵌一条金黄色的游龙,两端安装鸱吻,翘角约45度升起。戏台整体呈“凸”字形。后台与前厅同宽;前台向月台伸出,三面透空。月台为9.8米×9.8米,面积约960多平方米,青石板地面;两侧敞楼与戏楼后台连成走马楼。
正厅与戏楼隔月台相望,正面也是歇山式顶,正脊中间镶嵌一瓷宝顶。宝顶两边各镶嵌一条金黄色的游龙,两端安装鸱吻,翘角约45度升起;这是阳新现存宗祠中所独有的。厅内两排立柱,每排四根;靠月台的两根为石立柱。其上部是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厅内东西宽12.6米,南北长17.5米,高大宽敞。内设祭祀歌诗亭,梁枋间的原木匾毁于文革破“四旧”,现在的木匾是近年维修时复制。
    享厅与正厅之间,左右各一口2.9米×1.3米的小天井。两口小天井之间是通往享厅的走道。其上面是带有藻井的天花板。享厅两排木立柱,每排两根,构成抬梁式架构。上悬“都督府”和“内翰第”两块匾额。据族人介绍,“都督府”指武官梁勇孟,官至都督佥事,诰封金吾将军,食正二品俸。“内翰第”指文官梁招孟,官至盐运使,加二级诰封资政大夫,食正四品俸。神龛供奉始迁祖兵部尚书镇平侯梁万年和祖妣诰封一品夫人的梅老夫人塑像。
    宗祠东西两侧的辅助建筑中,上屋(右边)设先贤祠、乡贤祠;下屋(左边)设花厅、酒厅、厨房、宾兴馆、钱谷子房。宗祠计有房100间,天井30口,通道走廊迂回曲折。整体造型和细部雕刻装饰古朴典雅,是鄂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礼仪建筑。
     梁公铺湾是黄塘村委会的驻地,在白沙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处,106国道穿村而过。村落以梁姓为主。据《通志.氏族略》载,嬴姓伯益的后裔非子因养马有功,周孝王封地秦邑,被称为秦嬴。非子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周平王时,秦仲讨伐西戎有功,其少子康,受封于夏阳梁山(今陜西省韩城县南)。春秋时,梁国被秦国灭亡,康的后裔逃到晋国,并以梁国的国名为氏,是为梁姓。 又据族人介绍,梁公铺梁姓的郡望是安定郡(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故其门楼匾额为“安定世泽”,此宗祠的平面布局基本上是安定梁氏宗祠的设计式样。隋唐开始,其后人先后向中原、山东一带迁居。据《光裕堂·梁氏宗谱》记载,阳新梁氏落业祖梁洲,祖居郓州须城(今山东省莱芜市城区),是北宋“父子状元”梁灝、梁固的后代。宋真宗(999~1023)年间,朝廷命梁洲带兵打仗。他本是文官,唯恐耽误军国大事,便辞官迁居到兴国军南乡长岭宋家冲(今阳新木港宋家山),为阳新梁姓始祖。后来,梁洲的四个儿子迁到今天的黄塘一带定居。但只有第四子梁文通的子孙繁衍。到八世祖梁应龙(生于南宋年间),因好善乐施,被人称为梁公。明清时期,他居住的地方是兴国州至大冶县驿道中的一处递铺,故地名梁公铺。梁氏宗祠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厅匾额“光前裕后”四字,据说是祠堂落成时,兴国知州张辉祖所题。语出传统启蒙读本《三字经》的“光于前,裕于后”。白沙梁姓堂号“光裕堂”亦含此意。原匾毁于文革破“四旧”。今匾是近年维修时复制,出自阳新书法名家梁勋学之手。据族人介绍,主持宗祠建设的是今潘祥村天洪湾的梁勇孟父子两人。梁勇孟,康熙戊寅年(1698)在陕西任都督佥事时寄资回乡建宗祠,首次三百金,复捐一百金。长子梁方适,宗谱谓其“素性纯厚,才识明决,区画机务,虽纤毫必慎,屏绝贪婪,即锱铢不苟。固族之高人,乡里之善士也。”他为修建宗祠三赴陕西面见父亲。父亲嘱咐他:我所捐助的钱都是宗族的,交与你管,你不可私用一毫一厘。宗祠后经几次扩建形成今日的规模。日军占领期间,祠堂处于无人敢管状态。1945年抗战胜利,族中派人看管。1946年,祠堂为当地小学校舍。1948年,恢复祭祖。1952年,改作白沙区梁显堍(wán)粮站。文革期间,神龛及部分木石构件被为“四旧”而毁坏。1988年粮站撤出祠堂,1992年,宗祠由族人管理,并恢复祭祀活动。1993年、1995年、1996年,族人三次集资大修。2007年又集资百万元,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再次大修。2008年3月27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宗祠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场所,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也是一处乡村游的景点。
图片4.png 图片5.png                                             IMG_7146.JPG IMG_7147.JPG IMG_7160.JPG IMG_7162.JPG IMG_7163.JPG IMG_7165.JPG IMG_7167.JPG IMG_7157.JPG P1130567.JPG P1130579.JPG P1130570.JPG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4 10: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阳新梁氏宗祠对联
    1、派衍东平壮百叠,于今数十传,祖有功,宗有德,赫赫馨香其俎豆;祥腾富水焕千秋,从兹亿兆世,爱如见,饩如闻,绳绳敬守此蒸尝。
  2、视听弗以形声况灵气熏蒿,赫赫明明何异庭前舒墨绶;对趋存乎俨属即冠履杂逻,承承继继岂殊膝下戏斑衣。
  3、伯夏良臣,伯鸾贤士,赫赫旧家声,谱同派别,今兹陈俎豆,近追宋代公侯,威贻虎帐辉先祖;叔鱼尊孔,叔敬娱经,煌煌斯道统,源远流长,我辈绍箕裘,傍绩仙楼书史,样协龙头抗太宗
  4、曰清曰慎曰勤,三字居官绳祖武:有为有猷有守,一心报国答天恩。
  5、陟降犹然瞻五凤,绳承远望彻三侯。
  6、缕缕款届陈俎豆,洋洋灵爽降庭除。
  7、阙里曾分一席,流衍到今,犹闻木铎传清韵;东州已占魁名,佑启我后,再听仙楼寄知音
  8、历宗室及今代,经历四朝,丕显丕承,坐后小箕同不老;自花野而下游,地方十里,以似以绩,向前白浪总流长。
  9、受姓始周朝,历秦汉宋元明清,源远流长,梁氏庙祀礼常在;发祥于渭水,遍晋鲁豫粤吴楚,云蒸霞蔚,举族昌荣庆有余。
  10、梁起泰山,万里群峰缘共氏;宗承渭水,千条支脉喜同祠。
  11、悠悠百千年,代代相承,敬祖崇宗,梁氏葺祠恢先绪;泱泱荆楚地.贤贤辈出,尊文重道,合族兴庠启后人。
  注:
  (1)湖北阳新光裕堂梁氏祠联。其1是楚书作:6是清方鲁作;8是清先招撰;10鹤顶格是“梁氏宗祠”四个大字;11是梁勲武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6: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6-12-15 16:41 编辑

萧氏宗祠(龙港列宁学校)
    萧氏宗祠位于龙港镇河东村萧家祠湾,东向,面宽21米,进深70米,面积约1470平方米;单檐砖木瓦房,硬山式顶,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小青瓦屋面,滚龙墙,灌斗墙砌体。正立面为四柱三门牌坊式门楼。门楼顶部为砖砌四叠式,小屋脊人字坡形,红色琉璃瓦覆盖,翼角起翘;正脊中间镶嵌万寿花图案,两侧各置一瓷游龙;正脊两端安装鸱吻。大门在门楼主间,青石门框。石门楣顶上的托盘框黑底金字“萧氏宗祠”。托盘框之上是砖砌垂花门罩。门楼左右各有一道门,也是青石大门框,石门楣顶上也有砖砌垂花门罩。
    宗祠一进四重三(组)天井(月台),依次是天井——前厅(戏楼)——月台——正厅——天井——后厅——天井——享厅。
    进大门即见两侧山墙旁各有一口长宽约1.5米×1.5米的小天井。戏楼与前厅共一体,人字坡屋面。戏台的平面呈“凸”字形,后台与前厅等宽;前台向月台方向突出。戏楼前方的月台长宽约为14米×9米,面积约120多平方米,青石板地面;两侧的敞楼与戏楼后台连成走马楼。正厅与戏楼隔月台相对,布局仿周代的“堂”:正面无墙、檐口左右各一楹柱,厅内的廉(横墙与直墙相交处)、隅(墙旮旯)暴露无遗。厅内横枋上高悬 “兰陵世家”“敦伦睦族”“师俭雄风’”等匾额。过正厅,越天井,即达又一大厅——后厅。这两大厅皆有两排木立柱,每排4根,雕花石柱础。立柱上部为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此宗祠最大特点是这两个主厅皆不见屏风,故可从前到后一望无余。过第三口天井,两侧也有敞楼,为祭祀时奏乐之处,俗称“鼓乐楼”。从此天井两侧拾级而上便是享厅,正面也无墙,也是两根楹柱。神龛在享厅的正中,其两侧各有一间房。
    宗祠内戏台和各厅的木石构件有人物故事、瑞兽花草等浮雕;厅内的匾额和楹联毁于文革破“四旧”,今所悬挂的皆近年维修时所复制或赠送。宗祠南北两侧原有附属建筑,今仅北侧的部分建筑尚在。今此宗祠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原状,少数木石构件有腐蚀、风化、损毁、被盗现象,部分建筑件在近年的维修中原貌有所改变。宗祠正面在近年的修缮中,用现代材料依照原样进行了改造,室内墙面刷白,牌坊门楼五花墙顶上的琉璃瓦、万寿花和瓷游龙皆是近年修缮时所镶嵌。
    萧家祠湾在龙港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位于龙港河、106国道西侧,是以萧姓聚居村落。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商纣王的庶兄。周武王灭商后,封微子于宋)之孙大心平(息)了南宫长万(春秋时期宋国将领,公元前682年杀宋闵公)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公元前597年,萧国被楚国灭亡,萧叔的子孙遂以国为氏,是为萧姓,尊大心为萧姓始祖。
    又据《萧氏族谱》记载,西晋末年,淮阴县令萧整带领家族渡江南迁,寓居晋陵武进(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后来,东晋朝廷于此地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此地萧姓遂为南兰陵人。从萧整五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先后建立齐、梁(西梁)两朝,国祚112年。更有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昭明太子萧统等。河东萧氏宗祠高悬“兰陵世家”匾,即谓其族人是兰陵萧氏的后裔。
    南宋淳熙年间(1175~1190),正议大夫萧雅由江西武宁徙居今阳新县龙港镇黄桥村。他因此被族人尊为 “兴国萧姓”之祖。元至正三年(1343),萧雅第八世孙萧隆避红巾军之乱,举家从黄桥火场迁居今龙港镇河东村。
    据族人介绍,此宗祠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1929年,中共鄂东南特委在此开设列宁学校,培养党的地方干部。1950年代初以后,宗祠是村和公社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场所,还先后是生产队队屋、仓库、生产队企业厂房等。改革开放后,各单位撤出,宗祠由村和族人共同管理。1981年12月31日,此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族人集资修缮,木涂红漆,墙刷涂料。今宗祠既是政府保护的革命文物,又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场所,也是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6: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萧氏宗祠正面图 IMG_7426.JPG IMG_7427.JPG IMG_7428.JPG IMG_743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6:53:38 | 显示全部楼层 <
萧氏宗祠侧面图 IMG_7429.JPG IMG_7431.JPG IMG_743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萧氏宗祠室内图
IMG_7437.JPG IMG_7439.JPG IMG_7442.JPG IMG_7443.JPG IMG_7446.JPG IMG_7447.JPG IMG_7449.JPG IMG_745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6 14: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这样的帖子可不能沉下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0 05:22 , Processed in 0.92492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