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楼主: 天老
收起左侧

阳新古祠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1: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0 12:05 编辑

邹氏宗祠通用对联


邹姓宗祠门楣题辞

    范阳衍庆

   “范阳衍庆”典出邹姓范阳堂号,据族谱“邹氏初开继世祖序”一文载:“商朝纣王无道,纣兄微子偕弟微仲同迁商邱避纣暴虐。周武王伐灭之后而即帝位,乃封微子于宋,微子卒,微仲嗣兄爵位,世为宋公。数传至正考父,食采邹国,以邹为氏,赐姓为邹,永为邹氏,以南阳为郡。又数传至宣公,封东鲁王,复以东鲁为郡。再数传至荣祖哲言公仕范阳县正令,敕封太子太保,后以范阳为郡。”范阳公后裔多迁华南,故江南数省皆其后裔;而与范阳公同时代后裔仍留华北者属东鲁公后嗣,仍称东鲁郡,此则邹氏郡名之来由。

    四言通用联

    源自邾娄;
    望出范阳。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典出邹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忠襄世泽;
    文靖家声。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邹孟卿,追谥忠襄。
    下联典指明邹应龙,卒谥文靖。

    五经邹氏;
    万石家风。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邹致,博洽强敏,授五子各一经。

    下联典指明·邹世安,以孝友称,六世同炊。不蓄私资,论者比之为万石家风。

    士称德逸;
    里号宾贤。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高安人邹礼,字用和,有才识而练达,任掾史,能公平执法。刚三十四岁便辞官归隐,朝廷赐称“德逸处士”。

    下联典指北宋长乐人邹异,字士奇,有孝行,父母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六年。元祐年间举经明行修,有关部门改他所住的里名为“宾贤”。

    梁园昭雪;
    黍谷回春。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邹阳,被谗下狱,作《狱中上梁王书》而雪冤。

    下联典指战国邹衍,吹嘘气,黍稷复生,号曰:“暖律回春。”

    邹屠迁善;
    鲁郡钟灵。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孟子为山东县人,地属鲁。邹屠氏之女为帝喾妃,黄帝除去蚩万之凶,迁其民于邹屠之地。

    五言通用联

    阴阳谈消息;
    文辩谏止戈。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齐·邹衍,倡阴阳五行之说。

    下联典指西汉·邹阳,有《上吴王书》,劝吴王刘濞勿起兵叛汉。

    谏言愿学集;
    檄文革命军。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大臣邹元标,字尔瞻,江西吉水人。曾任谏官,以敢言著称。有《愿学集》。

    下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蔚丹,四川巴县(今重庆市)人。幼习经史。1904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福建支长。1911年3月2日回国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广州双门底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革命军》。

    崮北家笙旧;
    范阳世宅昌。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某邹氏宗祠联。


    六言通用联

    鲁郡为钟灵地;
    邹屠乃迁善乡。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孔子、孟子。

    下联典指邹屠氏,其女为帝喾之妃。

    七言通用联

    鼓琴自荐受相印;
    究学成功观阴阳。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国大臣、政治家邹忌,他曾以鼓琴自荐,向齐威王进说,三月而受相印。任相期间,讽谏齐王进贤纳谏,整饬军容政纪,厉行法治。一年后受封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县西南)。号曰成侯。

    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约公元前305-240年),一作驺衍。齐国人。他学究九天人,雄于辨口,号“谈于衍”。创“五行始终”说。“深观阴阳消息”,借以论述天道、世运的转移。有《邹子》等,已佚。

    一篇漫咏梁园雪;
    六律能回黍谷春。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文学家邹阳,齐人,以文辩知名。开始跟从吴王,后跟从梁孝王,因羊胜等人谗言而下狱,写《狱中上梁王书》,申诉冤屈,释放后,成为梁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战国游士纵横善辩的风格。

    下联典指战国末哲学家、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齐国人,曾在稷下(齐国都临淄稷门附近,齐桓公、威王、宣王在此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讲学议论,是当时学派荟萃的中心)游学,先后到魏、燕、赵等国,受到诸侯礼遇。相传他又善于吹律,燕国有个地方美丽而寒冷,不生五谷,他吹律嘘气,那地方开始生长庄稼。

    七言以上通用联

    道气禀江山之灵秀;
    诗章夺月露之高华。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大臣邹元标,字尔瞻,九岁通五经。万历年间十进士,官刑部右侍郎。后来,因与魏忠贤不和,退而建首善书院,与志趣相同者讲学,母死后,居家讲学近三十年,卒谥忠介。著有《愿学集》。

    下联典指宋代奉议郎邹定,字信可,新兴人。以诗闻名。

    上疏直言,真大臣风度;
    遗书曲谕,洵良友箴规。
——佚名撰邹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邹智,字妆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上疏极言时事,诬谪广东石城卒。天启初道谥忠介。有《立斋遗文》。

    下联典指汉代丞相公孙弘的好友邹长倩,初,弘举贤良,贫不能起,长倩以衣费资之。复赠以生刍(草)一束,素丝一襚,扑满(储蓄钱币用的瓦罐)一个,并致书曰:“刍束则谨,心纵则骄;丝积微至著,善虽小而为大;扑满土器……有入无出,则有倾覆之败,可不戒乎?”后人谓之三事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09: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2 09:45 编辑

锺氏宗祠
图片1.png

    锺氏宗祠位于排市镇老街,北向,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滚龙墙,其余为三花墙,装斗墙砌体。正立面有左中右三阙门,一正两偏,皆青石大门。正门为牌坊式门楼。门楼在2006年的修缮中改建成现代式。室内外墙面也刷白,门楣顶上阳刻 “锺氏宗祠”。一进四重三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戏楼)——月台——前厅——天井——后厅——天井——享厅:
    前厅于戏楼共一体,人字坡屋面。戏台的额枋和看梁上刻有各种图案。戏楼前方的月台分别为9米×8米,青石板地面。月台两侧的敞楼与戏台相连成走马楼;前后大厅各有两排立柱,每排4根,石柱础皆浮雕。前后厅共16根。后厅与享厅之间的天井两旁也有敞楼,及鼓乐楼。享厅两侧是厢房,主间神龛供奉着汉代著名的书法家锺繇、江南一相锺绍京、阳新开基祖锺之凤等祖先的雕像。今此宗祠主体结构基本完整,门楼和厅内的立柱部分在近年的维修中使用现代材料。
    排市老街在排市镇政府驻地,处富水南岸,沿河是一条宽约三四米的石板街。 1987年2月,排市区将县道朱家田畈至黄土坡公路的排市老街南面山坡上约1.5公里路段,拓宽为9米,沥青碎石路面。此后,老街的机关、商店、民居逐步向此路段搬迁。1998年,排市镇政府自筹资金,又将此路段按宽12米的标准改建。到2000年代初,老街废弃,仅锺氏宗祠矗立在河畔。
    锺姓是老街的主要原居民。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锺姓与钟离姓同出一源,皆周代宋国微子之后。宋桓公时微子曾孙伯宗在晋国做官,史称其是晋国的贤人,后为卻世所害。其子州犁逃到楚国,定居钟离(今安徽凤阳)。他的支庶子孙以此地名为氏,有的姓钟离,有的姓锺。据《锺氏宗谱》载,阳新锺姓是锺离接的后裔。锺离接是西楚霸王项羽大将锺离昧次子。北宋初期,锺离接二十二世孙锺繇的后裔锺之凤从江西武宁县茅岗迁居牛皮墩(今武宁、通山与阳新交界的三口源)。南宋年间,锺之凤的后裔锺闻朗为避难,又迁至兴国路的桐埠(今阳新县木港镇枣园村),后人再迁至排市的锺日清湾(今日清村)。
    此宗祠始建时间不详,据分析大约在明末清初。1930年9月,中共阳新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31年2月,中共阳新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转移至此。同年3月,县苏维埃在排市召开全县肃反工作会议。4月,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1949年5月17日,此宗祠改为粮食仓库和当地粮食部门的办公处所。文革破“四旧”时,祠内匾额被毁,部分木雕刻毁坏。改革开放后,机关和仓库迁出,宗祠由族人管理。2006年2月,在锺德舜的倡议下,族人集资80万元修缮宗祠。2014年,此宗祠为全县首批农村文化礼堂之一。今此宗祠既是革命旧址,也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场所,同时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09: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
锺氏宗祠侧面图
P114028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0: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锺氏宗祠室内图
IMG_8307.JPG IMG_8310.JP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IMG_83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0: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
锺氏宗祠复制的匾、字
IMG_8303.JPG IMG_8319.JPG IMG_8308.JPG IMG_8311.JPG IMG_83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2 10:38 编辑

氏宗祠通用对联
1.门楣题辞:
    知音遗范:典出钟子期的故事。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乃春秋著名琴师,二人不期相会,伯牙鼓琴一曲志在高山,子期听而知之,再一曲志在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绝弦破琴,终不复弹。明朝人冯梦龙将这个故事铺陈为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刊在《警世通言》一书里,写得委婉动人。
    越国流芳:源自钟绍京。《钟氏三修族谱》在“世系源流”的篇章里记载:“绍京佐唐玄宗以平内难官封越国公”这是简得不能再简的叙述,必须稍作解释,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钟绍京,唐代兴国人(当时属赣县,后析出)曾是唐睿宗的宰相。唐朝中期有一段武则天篡位擅权,改国号曰“周”的阶段,后被推翻。唐中宗复位。韦皇后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勾结,仍想利用中宗的懦弱,再度篡夺朝政大权,毒死了中宗,杀害了左羽林郎大将李多祚。一时朝廷黑云翻滚,朝纲难于维序。时任官苑总监的钟绍京与后来成为贤君的唐玄宗李隆基共同密商大计,一举铲除了“韦武集团”,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了大功,族谱云“平内难”即指此事。因此,钟绍京当即拜为中书令,加光禄大夫,封越国公。这种职务后世均称为宰相。据查考,钟绍京是江南的第一位宰相。“越国流芳”即颂扬钟绍京之风范。
     墨渖流芳:表的是钟繇。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大傅,著名书法家,尤善于正、隶,与胡昭并师刘德升草书,世传“胡肥钟瘦”。赣南乡贤钟兆麟在《钟氏三修族谱》新序中称钟繇书法“飞鸿舞鹤,举世称为绝笔”,前叙钟绍京则是钟繇的第十五世孙,也是书法家,因书法而入仕,专门为朝廷题写宫殿门榜匾额。“墨渖流芳”源此。

2.四言通用联
    望居长社;源自钟离:全联典出钟氏的郡望和源流。
    千秋士表;一代人师:

    上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御史中丞钟雅,字彦胄,长社人。少年时为孤儿,好学而有才志,西晋时为振威将军、尚书左丞,随东晋南迁,成帝时官御史中丞。直法绳违,敢于制裁违法犯罪者,以至百僚都惧怕他,忠心侍卫天子,以身殉职,追赠光禄勋。
    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学者钟皓,字秀明,长社人。隐居在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徙千余人。朝中多次征召他做官,他都拒绝了。名士李膺曾感叹曰:“钟先生的极高品德,值得拜为老师。”与陈实、荀淑、韩韵并称为“颖川四长”。
    飞鸿舞鹤;流水高山: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书法家钟繇(公元151~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今河南长葛)。东汉钟皓的孙子,晋代钟雅的高祖父。东汉末年,官黄门侍郎,举孝廉,封东武亭侯。曹操执政时,任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关东诸军,招集流散,经营关中,使生产逐渐得到恢复;曹丕代汉建魏后,官廷尉,明帝时升太傅,封定陵侯。工书法,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书、楷书,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下联典指春秋时期的楚国人钟子期,他精通音律,善辨琴。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之说:“巍巍乎若高山”;志在流水又说:“荡荡乎若流水”。后来,人们便以“流水高山”或“高山流水”比喻得遇知音或知己的典故。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书成舞鹤;孝足感乌:

    上联典指三国时期曹魏的钟繇事典。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钟伷,性至孝,父丧尽哀,有群乌鸣墓前,人名其墓曰:“感乌堂”。
    诗书悦性;山水知音: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钟皓,隐居密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余人。
    下联典指春秋时期楚国人钟子期听俞伯雅鼓琴,有高山、流水之音。
    颍川世泽;诗书家声:

    上联典指南朝梁国的钟嵘,作《诗品》。
    下联典指三国曹魏的钟繇,书法大家。
    颍川世德;大傅家声:此联为钟氏宗祠“颍川堂”联。
    在家敬孝;为国尽忠:此联为成都市柏合镇万亩梨园村钟家大瓦房“琴墨堂”联。据钟氏谱牒和有关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钟氏客家始祖荣昌公率族人入川,因经商致富,在柏合镇始建了这座两千平方米的钟家祖屋。荣昌公有六子,后演变成了六大房,于是在祖堂外两侧扩建六处,由此形成了现在的格局。如今在钟家大瓦房中仍居住有钟氏族人十五房共六十多人,成为十分罕见的客家民居典型。在钟家大瓦房的祖堂正中挂有“琴墨堂”的匾牌,“琴墨”二字是有出处的,钟氏之始系商代高辛氏之后,相传“俞伯牙弹琴遇知音”故事中的听琴高手钟子期便是钟氏的先祖,故以“琴墨堂”冠之以祖堂。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虽然已成为过去,但钟家以“耕读为本”的祖传家训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3.五言通用联
    高山流水第;舞鹤飞鸿家:

    上联典指春秋楚国的钟子期事典。
    下联典指三国曹魏的钟繇事典。
    联苑称圣手;艺坛号全才: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廪生钟耘舫活动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四川江津人。长期从教,工诗文辞。尤以联语名于后世,被誉为“长联圣手”。著有“振振堂集”。
    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女名人钟若玉,字文贞,号元圃,昆山人。能诗、工书、善画。说者谓:“其诗宗韩柳,字效钟王,画临雀白,闺阁中不易得之全才也。”见《中国画史人名大辞典》。
    颖川列四长;龙南号一峰: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学者钟皓事典。
    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雷州学正钟柔。字元卿,龙南人。笃学,融贯经史,下笔千言。晚授于乡,从者数百人,咸悦服,称“一峰先生”。著有《诸经篡说》等。
    颍川家风远;汀州世泽长: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钟氏宗祠联。
    颖水千年秀;川流万载长: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钟氏宗祠联。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一百四十三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4.七言通用联
    金生丽水千年秀;重如泰国万古存:此联为鹤顶格嵌典繁体字“鍾”(钟)姓的析字联。
    流水高山怀古调;秋霜春霭触孺思:此联为江西省萍乡县城关钟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钟子期善于听琴故事。
    下联表示后代子孙对先人的追念,因古代子孙于春秋之季感于时令变化而祭祀祖先。
    一曲琴音留太古;八分书法冠群伦:

    上联典指春秋楚国的钟子期事典。
    下联典指三国曹魏的钟繇事典。
    三年耀武群雄服;一日回銮万国春:此联为唐朝时期的翰林学士、诗人钟谟集句联。
    四牧守受成李母;两夫人媲美王门: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钟瑾四子事典。
    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王浑妻钟氏、其弟王湛妻郝氏事典。
    颖川名门出大儒;越国世第仰书家: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学者钟皓事典。
    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书法家钟绍京,虔州人,以擅书法入值皇城阁,诸宫殿题匾,皆出其笔。后升为皇苑总监。睿宗时拜为中书令。
    有客去游丞相宅;无人来访孝廉船:此联为江西省龙南县关西围屋钟氏宗祠联。

5.八言以上通用联
    记室儒臣,掌文章以光上国;金陵才士,中科甲而隐南山:

    上联典指南朝齐梁间文学批评家钟嵘(公元469~518年),字仲伟,颖川长社人。齐梁间任安国令、西中郎、晋安王记室等职。所撰《诗品》,品论汉魏以来一百多位诗人的作品,为五言古诗,作了总结。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隐士钟辐的事典。中科甲后隐居不仕。
    墨沛毫端,擅飞鸣舞鹤之势;琴鸣指下,赏高山流水之音:

    上联典指三国曹魏大臣、书法家钟繇事典。
    下联典指春秋楚国人钟子期善辨琴。伯牙鼓琴事典。
    荷笼承庥,仗祖宗在天之福;恩明谊美,卜子孙奕世其昌:此联为江西省龙南县关西围屋钟氏宗祠“荷恩堂”联。联以鹤顶格嵌“荷恩”堂号名。钟氏历史上出过大学士,立言成书,垂范后世,钟氏在龙南有四大派系,分居在象水一带生息繁衍,这些信息正是从楹联中所透露出来的。
    颍地发祥,山水知音,系本镇平兴事业;川源瑞气,鹤鸿书法,支分台岛振家声:此联为台湾省钟氏“颍川堂”堂联,联以鹤顶格嵌“颍、川”堂名,表示钟氏郡望。

    上联“山水知音”,典指春秋时楚国人钟子期善听琴的故事;“镇平”,典出本支钟氏是由河南镇平迁往台湾的。
    下联“鹤鸿书法”,典指三国时魏国大臣、书法家钟繇。
    功业焕唐皇,拜相封公,豫省惟吾先祖始;贤声昭越国,建祠肇祀,古城辟尔后人基:此联为江西省赣州市卫府里钟氏宗祠联。
    章贡水环流,祠建古城潆洄,秀抱鸡心岭;崆峒峰耸翠,堂开卫湖则列,云垂马祖崖:此联为江西省赣州市卫府里钟氏宗祠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4 10:08 编辑

罗于丘湾费氏宗祠



IMG_8817.JPG
    该宗祠位于湋源口镇罗于丘村罗于丘湾,是湋源口镇乃至阳新县沿江地区现存一栋最大的古宗祠,东南向,面宽15米,进深49米,面积735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猫弓式,正厅山墙为人字坡,享厅山墙为五花墙,皆装斗墙砌体。三开间,两柱廊式门厅,外有八字墙。青石大门框,石门楣阴刻 “费氏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前厅两侧在近年的修缮中封闭成厢房。戏楼与前厅共屋面。戏楼前方的月台宽约9.5米,进深约13.5米,面积约128平方米。月台两侧是宽约3米的敞楼,与戏楼后台连成走马楼。正厅屏风不存,屏风顶上横枋“世相堂”木匾,是近年维修时复制。祠内的众多祖先牌位至今还在,堆积在戏楼的后台,虽积尘甚厚,但字迹分明。祖宗牌位能全部保存到现在,在阳新现存祠堂中实在少见。
    罗于
湾在湋源口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处,地处海口湖之侧,是当地费姓集聚居村落。传说舜帝时,东夷沙昊部落首领伯益佐帝有功,受到舜帝器重,派其辅佐大禹治水,为掌火官,自冀州经衮、豫、梁、雍等州,火烧荆棘,驱逐猛兽,开山辟道,疏浚洪水,推行农耕,功绩显赫,封地费邑(今山东南部),子孙以费为姓,尊伯益为费氏始祖。
    据《世相堂·费氏宗祠》载,阳新费氏出自山东兖州,后迁至蜀地。三国时期,其先祖费祎为蜀汉成乡侯。南宋末,费祎的后裔费三学(1205~1264)以通议大夫出任蕲州。景定年间(1261~1265),元兵南侵,蕲州知府管景模献城投降。费三学愤然携家渡江南下兴国路永兴县(今阳新县)千秋乡集凤里,两年后病逝。其子费万一以父名出户购置田产,苦心经营,终成大户。其后,费氏的后裔遍布今湋源口、太子一带,统称“千秋费氏”,尊费万一为开户祖。此宗祠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由汝湘、板桥、济桥等八个庄门共建,历时一年。1935年,祠内开办学堂,供族中子弟读书。1935年遭侵华日军纵火焚烧受损。其后,族人捐资修复。1950年后,宗祠先后是乡政府机关所在处、桃花小学校舍。1960年代为柏林中学校舍。因祠内木构件腐蚀,有垮塌之虞,中学遂于1988年迁出。1990年,族人集资两万余元修缮。鉴于大部分木构件因白蚁蛀坏,遂用钢筋水泥代替,历时四年。1993年竣工后,合族于祠中共祭祖先。后来,族中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致无人照看宗祠。今此祠内荒草凄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0: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
宗祠正面图侧面图
IMG_8818.JPG IMG_8816.JPG IMG_8819.JPG IMG_8820.JPG IMG_882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0: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
室内图
IMG_8822.JPG IMG_8823.JPG IMG_8824.JPG IMG_8825.JPG IMG_8828.JPG IMG_8830.JPG IMG_8831.JPG IMG_8833.JPG IMG_8834.JPG IMG_883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4 10:25 编辑

费姓宗祠通用对联

四言通用联

    望出江夏;
    源自琅琊。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下联分别典出费(Fèi、Bì)两氏的源流和郡望。

    长房仙派;
    先主遗臣。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费长房,曾为市掾,传说曾从壶公入山学仙。
    下联典指三国·费褘,先主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后主即位,历迁尚书令、益州刺史,封成乡侯。

    割股孝子;
    殉节宫人。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费襄,至孝,母病,割股以进,母殁,负土成坟。

    下联典指明崇祯帝宫女费贞娥,于李自成破北京后被李部将罗某逼婚,贞娥怀利刃,断罗喉,自刎死。

五言通用联

    大江流汉水;
    孤艇接残春。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道士费密,字此度,新繁人。工诗,王士祯见其“大江流汉水,孤艇接残春”句。遂与订交。有《鹿峰》、《燕峰》等集。

    星槎传中外;
    易林耀古今。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航海家费信(1388-?),字公晓,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十四岁代码兄从军。永乐、宣德间,随太监郑和等通使西洋,前后四次,历览海外诸国人物、风土、出产。撰有《星槎胜览》二集。

    下联典指西汉学者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为古文易学“费氏学”的开创者。官单父令,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易传》解说经文。有《费氏易》一卷,《费氏易林》一卷。

    医名满华夏;
    道法藏葛陂。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名医费伯雄,字晋卿,武进人。道光间贡生。精医,名满大江南北,活人甚多。其著作多毁于兵火。

    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六言通用联

    推文忠于蜀汉;
    受仙术于壶公。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三国时期蜀汉江夏鄳县人费(Fèi)褘,字文伟,先主刘备时,官太子舍人;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多次出使吴国,对诸葛亮联吴抗魏策略的实现起了重要作用。继蒋琬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丞相),为人谦和,生活朴素,家无余财。执政十年,朝中团结,边境无事。

    下联典指东汉方土费(Fèi)长房,汝南人,曾为市掾。传说跟从卖药翁壶公入山学仙,未学成而辞别,壶公给他竹杖与符,从此能医百病,能驱百鬼。一天之内,人们可以在千里之外几个地方见到他,因此说他有缩地术。

七言通用联

    功名比列于蒋琬;
    文章高魁为会元。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人费未的事典。

    下联典指明代名人费闻的事典。

    朗抱相于兰室契;
    清游合有竹林贤。
——费小楼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画家费小楼撰书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割股疗亲,唐推孝子;
    殉节刺敌,明著宫人。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双流人费襄,著名孝子,曾割股(大腿肉)给母亲吃,以治病。母亲死后,他背土筑坟,又在坟旁筑庐守孝,产业则多推让给哥哥继承。

    下联典指明末思宗的宫人费氏,崇祯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北京,十六岁的费贞娥投井自杀,被钩出。正义军士兵要争夺她,她自称是公主,被李自成赏给了罗某。与罗某成亲时,她用怀中所藏利刃刺断罗某咽喉,又自刎而死。

    诗才横溢,落笔数千言;
    道法高妙,乘杖十余春。
——佚名撰费氏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诗人费元禄,字无学,一字学卿,铅山人。为诗落笔数千言。尝构馆于黾采湖上。

    下联典指东汉方士费长房,汝南(郡治今河南省上蔡西南)人。传说他有缩地术。他曾入深山,学道不成,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既至,可投之葛陂。”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旬日,而已十余个矣。以杖投陵,视则龙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6: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5 16:38 编辑

四门湾徐氏宗祠

图片1.png        IMG_9078.JPG
    该宗祠位于太子镇四门村,西北向,面阔18米,进深47米,面积846平方米;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滚龙墙,其余为马头墙,装斗墙砌体,清水墙面。三开间,廊式门厅。青石大门框,雕花石门楣顶上的托盘框内白底黑字“徐氏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前厅与戏楼一体。戏台平面呈方形,向前方的月台凸出,三面透空;歇山式顶,正脊中间镶嵌一瓷宝瓶,两端各安装一陶质游龙,飞檐翘角约45度升起。戏台的檐枋和看梁上刻有浮雕。后台木屏风左右两侧各开一小门,为演员出入通道;戏台天花板装饰藻井。戏楼前的月台长宽各约10米,青石板铺地,两侧敞楼与戏楼后台连接成走马楼。正厅与天井之间有木屏风,进出享堂走屏风两侧的边门。正厅、享厅各两排木立柱,每排4根,雕花石柱础,上部构成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宗祠墙檐画尚存,石柱础、梁枋掌拱等石木构件皆有精美雕刻。正厅地面有《祠规》殘碑,长50厘米,宽60厘米,碑文难辨,上有“宣统二年立碑”字样;横梁上的匾额“若木有本”,一语双关:一是指徐姓的始祖徐若木;二是谓宗族如树木一样有根。今宗祠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部分构件有腐蚀、虫蛀、缺失,还有部分建筑件在近年的维修中有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的痕迹。
    四门湾在太子镇政府驻地西北,地处父子山北麓,河(口)金(牛)省道之侧,是当地徐姓聚居的村落。《徐氏宗谱》记徐氏源自嬴姓,始祖为徐若木,乃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有功,他的儿子若木被封到的徐城(今安徽省东北部一带)。周穆王时,若木的三十二世孙徐偃王见周穆王耽于玩乐,不理朝政,遂起代周之意。适周穆王赶回,徐偃王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自愿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周穆王大为感触,便让偃王之子治理徐国。到四十四世孙章禹失国。其后世遂以国为氏,是为徐姓,尊徐若木为得姓始祖。又据《徐氏宗谱》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唐代名臣徐茂公的第五世孙徐国瑛登辛丑科榜眼,后任武昌太守。期间大旱,他到永兴(今阳新县)察看灾情,见土塘一带山水秀丽、土地肥的,便命其长子徐鸢定居于此。当地徐姓是明嘉靖年间,从土塘迁来。据族人介绍,此宗祠,又名徐省上分祠,坐落在村外大冶湖畔的一片田畈中,是徐虞福(1840-1873)邀徐省上分(德星庄、上屋、四门楼)各庄36户合作,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造。1931年鄂东南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宗祠正厅因此被铲共团团长马振亚放火焚烧。后来,族人徐廷堂捐资按原貌修缮。抗日战争时期宗祠曾是村民避难场地。1950年后,祠堂先后改作四门乡政府、和平乡政府、四门小学、太子农业中学。改革开放后,各单位先后迁出宗祠,族人遂集资修缮并恢复祭祀活动。2016年4月21日,此宗祠被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此宗祠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之所,也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6: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宗祠侧面图及室内图 IMG_9077.JPG IMG_9079.JP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IMG_9317.JPG
IMG_932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5 16: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
宗祠内古井
IMG_93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09: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7 09:50 编辑

徐家祠湾徐氏宗祠

图片1.png
    该宗祠位于太子镇上庄村徐家祠堂湾,东北向,面宽约17米;自室内月台以后宽24米,进深约50米。宗祠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单檐砖木瓦房,硬山式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滚龙墙,其余是三花墙,灌斗墙砌体。正立面为三开间,廊式门厅。青石大门框,雕花石门楣顶上的托盘框内嵌金色“徐氏宗祠”四字。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前厅与戏楼合一。戏台向前方的月台凸出,三面透空;歇山式顶,飞檐翘角;天花板装饰有藻井。戏台前方的月台宽10米,长11米 面积约110平方米,青石板地面。月台的两侧敞楼与戏台连接成走马楼。正厅、享厅各两排木立柱,每排4根,雕花石柱础,上部构成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正厅与享厅之间一道木屏风。屏风后面的天井两侧有鼓乐楼。正厅和享厅的天井檐口一面皆卷棚顶。宗祠墙檐画保存尚好,梁枋掌拱及石构件皆有精美雕刻。今宗祠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部分木石构件有腐蚀、虫蛀、缺失,还有部分建筑件在改革开放后的维修中有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痕迹,正立面墙面贴现代建筑瓷砖。
    徐家祠湾在太子镇驻地西约1.5公里处,省道河口至金牛公路之侧,是徐姓的聚居地。据《徐氏宗谱》载,当地徐氏是明嘉靖年间从土塘迁来。此宗祠建于清代。1941年,前清秀才徐霖为首倡议扩建。1950年代后,内设校舍、大队队屋等。改革开放后学校迁出。1994年,族人集资修缮。近年又再次维修。2016年4月21日,此宗祠被黄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宗祠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的场所,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7 10: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正面图、侧面图
IMG_9082.JPG IMG_9084.JPG IMG_9085.JPG IMG_908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5 02:33 , Processed in 0.96877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