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楼主: 天老
收起左侧

阳新古祠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4: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8 14:57 编辑

陶港贾清伍湾贾氏宗祠
P1130176.JPG
P1130179.JPG

    位于陶港镇青龙村贾清伍湾祠堂畈,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18.4米,进深42.8米,面积约788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猫弓式,正厅和享厅山墙为五花墙,皆灌斗墙砌体。两柱廊式门厅,青石大门框,石门楣内刻“贾氏宗祠”四字。大门厅两侧向外突出的墙面,状似厢房外墙。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原有戏楼,上世纪60年代拆除。正厅和享厅各有两排木立柱,每排8根,石柱础,构成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搁檁。月台和天井两侧山墙皆有耳门,并在地面以上高约一米的墙面上,用厚10公分青石砌成腰线以防潮防虫。后檐墙对称开有两个石雕花窗。内墙、前檐墙及外墙檐口均刷白。该建筑木、石构件雕工精湛、图案精美。
    贾清伍湾在陶港镇政府驻地东约3.5公里,兴(国)富(池)省道穿村而过,是青龙村委会驻地。村落以其祖人的姓名为名。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8226;宰相世袭表》所载,西周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被封于唐(址在今山西省境内)。后来,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春秋时,贾国为晋国所灭,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贾姓。又据《姓氏考略》所载,后来的晋襄公将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称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姑。因此,狐射姑又名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晋国发生内乱,贾氏逃亡翟国,其子孙便以贾为姓。 
    据《贾氏宗谱》记载,阳新贾姓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后裔。贾谊(前200年~前168年),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因曾任长沙王太傅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与屈原齐名,史称“屈贾”。贾谊的九世孙贾逵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生二子:贾善、贾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居住在今湖南长沙的贾善后裔贾子诚西迁到兴国军治(今阳新县)大西门外定居,是为阳新贾姓的始迁祖。后来,贾子诚的后裔又外迁。元大德年间(1298~1308),贾子诚五世孙贾省一从九江德化县迁回兴国路。他的孙子贾清伍定居今陶港青龙村。
    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1951年,改作贾清伍完全小学。1960年代后期,陶港区青龙公社机关设在祠内。1970年代,公社机关迁出后,宗祠改作青龙中学校舍。1978年,成立陶港公社青龙管理区时,宗祠又被改作管理区办公房。宗祠的木石雕刻多且工艺精湛。一部分毁于文革破“四旧”,近些年又遭不法分子盗窃;更因年久失修,一些构件腐蚀、虫蛀,对建筑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族人稍加修缮。2008年3月27日,此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族人集资30余万元,再启修缮工程。因较多地使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外貌有所改变,但主体结构和平面布局基本保持原状。今此宗祠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场所,也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点评

贾清伍老祠堂那才美.......已经垮塌多年,有两年没去,不知道残屋还在不......这个是新建的。  发表于 2017-8-18 18: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4: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8 15:01 编辑

P1130168.JPG P1130169.JPG P113017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15: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8 15:17 编辑

贾氏宗祠通用对联

   贾氏宗祠四言对联
  洛阳推隽;颍水腾华。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洛阳诗人贾至。
    下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新息长贾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彪最优。新息,今属河南。颍水流径其境。
  三虎拔萃;五鹿怀惭。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颍川定陵人贾彪,字伟节,兄弟三人并有名声,而他最优,当时人说:“贾氏三虎,伟节最怒(气势强盛)。”桓帝时任新息长,严禁堕胎溺婴。数年间人们生养子女数千,都说“这是贾父所生”,男孩都取名贾子,女孩都取名贾女。后来因党锢之祸被禁于家中。

    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洛阳人贾捐之,贾谊的曾孙,元帝时上疏评论朝政得失,召为待诏金马门,后数次被召见,建议多被采纳。长安令杨兴曾说:“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如果让他任尚书令,会比五鹿充宗(姓五鹿,名充宗,研究梁丘《易》,西汉元帝时官少府,曾奉诏与各《易》家辩论)强多了。”
  篇陈训诂;策上治安。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继承父亲贾徽的学业,二十岁时能背诵《左传》及五经,兼通五家谷粱学说。曾任侍中及左中郎将等职。永平年间,献上所撰《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深受明帝重视;又与班固同撰东汉史。章帝时,在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讲授《古文尚书》、《左氏传》,提出了古文经学的地位。精通天文学,提出历法计算中应按黄道计量日、月的运动,并指出月球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时称贾生。少年时就有博学能文之誉,文帝初年召为博士,不久升太中大夫,因好议论国家大事,受大臣周勃、灌婴等人排挤,贬为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
  立碑洛州;射雉如皋。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贾敦颐、贾敦实兄弟,皆有惠政,洛人为之刻碑市旁,三碑并立,号“棠棣碑”。

    下联典出《左传·昭公》二八年,春秋时期的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
  善射博笑;封发表贞。
  上联:春秋时期的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其妻始笑而言。

    下联:唐朝时期的贾直言,流配岭南,与妻诀别。其妻引绳束发封以帛曰:“非君手不解。”
 
  贾氏宗祠五言对联
  祭诗才辍酒;献颂又开樽。
  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诗人贾岛事典。
  鸣佩长廊静;开就广殿凉。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贾至诗句联。贾至,字幼粼,洛阳人。曾为单父尉,从唐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等。
  蕙质本如云;松心应耐雪。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贾驰《复睹三乡题处留赠》诗句联。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
  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进士贾稜《御沟新柳》诗句联。
  洛阳太傅裔;松溪宰相家。
  此联为福建省松溪县屯桥乡王里溪(又名叫松溪、篁里溪)村贾氏宗祠联。全联典指西汉贾谊、南宋朝时期的宰相贾似道事典。
 
  贾氏宗祠七言对联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匾额:慎终追远。
  此联为贾氏宗祠联。见《红楼梦》。匾额“慎终追远”,书中匾额题写在闹龙填青匾上,也是御笔。“慎终追远”,语出《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旧指居丧能守礼法,尽孝道。这里已加引申,其含义不外乎说,要谨慎地保持晚节并教训子孙,时时回想祖上的功德和所得到的恩荣。“黎庶”,老百姓。“宁荣”,指宁国公、荣国公,庚辰本、戚序本作“荣宁”,既为御笔,长、二房次序似不应颠倒。今从程乙本。
  勋业有光昭日明;功名无间及儿孙;匾额:星辉辅弼。
  此联为贾氏宗祠联。见《红楼梦》。匾额“星辉辅弼”,书中说额题写在九龙金匾上,是先皇御笔。“星辉辅弼”,这是对朝廷重臣的誉词。说贾氏如明星辉耀,辅佐着日月。“弼”,谓辅助。“昭日月”,意谓明亮如同日月。庚辰本作“照”,从戚序本。“无间”,谓不间断。“及”,谓到。
  高节羽书期独传;恭谈祖德朵颐开。
  此联为唐代诗人贾岛《颂德上贾常侍》诗句联。贾岛(779~843),字阆仙。曾任长江(今四川遂宁)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有《长江集》。
  千载皆赞过秦论;百代咸吟长江诗。
  上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大臣、政论家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十八岁时即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太中大夫。其政论文,有《过秦论》、《治安策》等。

    下联典指唐代诗人贾岛的《长江集》。
  善射博美妻之笑;封发表贞妇之心。
  上联典指春秋时期的贾大夫御以如皋射雉,其妻始笑而言。

    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贾直言,流配岭南,与妻诀别,妻引绳束发封以帛曰:“非君手不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0: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15 10:06 编辑

浮屠下三房湾邓氏宗祠

IMG_7745.JPG IMG_7754.JPG
    位于浮屠镇山泉村下山房湾,东北向;由主建筑与附属建筑组成。主建筑面宽14米,进深52米,面积约730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前厅山墙为猫弓式,正厅和享厅山墙及附属建筑为五花墙,皆装斗墙砌体。宗祠前有护院,面积约400平方米。主建筑为两柱廊式门厅。廊柱系青石凿成,高约5米,因岁月久远,表面光滑凉润。石门夹下原来各有一尊抱石鼓,皆高1.26米,厚0.2米,鼓径0.83米;鼓上一尊小狮子笑容可掬,惜2014年被盗。2015年宗祠大修时复制两尊。雕花石门楣顶上的托盘框内阳刻“邓氏宗祠”。大门内左侧一石碑,上刻“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十五日起工建造至六十年圆成”。 宗祠一进三重两天井,依次是前厅——月台——正厅——天井——享厅:
    前厅进深5米,两侧空敞,上无戏楼。其前方的月台东西宽8.5米,南北长11.5米,面积约980米;左右两侧是与月台长度相同的廊庑。廊庑的墙和窗为木隔扇阂木窗棂。由此又可进入附属建筑。附属建筑宽约8米。正厅有两排木立柱,每排四根,其上部构成抬梁式构架,两侧山墙搁檁。厅中有一个方方正正、四面有孔的石墩,重约两百斤,上刻“庚寅科置”四字。据族人介绍,清代庚寅年间,族中出了一位名叫邓志庆的武举人。这个石墩就是他平时练功的工具。中厅与享厅之间的左右各有一口3.1×1.4米的小天井。两小天井之间是往享堂祭拜的通道。通道的天花板有彩绘的藻井。天井两侧有鼓乐楼。享厅神龛供奉的是邓氏先祖东汉名臣邓禹。他辅佐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居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下三房湾在浮屠镇政府驻地西南约5公里处,位于七峰山南麓的白阆山下,是当地邓姓聚居村落。据《姓氏急救篇注》载:“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据《邓氏宗谱》记载,当地邓姓始祖邓得旻世居江右南坪(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元末明初,徐寿辉、陈友谅和朱元璋等各路农民军争雄江右,鄱阳湖一带大乱,邓得昱遂举家迁居兴国路(今阳新县)的白阆山,传四代仍人丁稀少。四世祖邓通甫饱读诗书,怡情山水。明洪武十五年(1382)的一天,他登上白阆山顶向南眺望,见山下一处奇石玲珑峭拔,流泉萦绕清澈,于是携家迁至白阆山南麓。此后果然人丁兴旺,子孙渐渐发展到了如今的山泉村,还有不少后裔纷纷迁往龙港、大王、太子及黄石、大冶等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族人议决修建邓氏宗祠,共推邓圣恕主持,乾隆六十年(1795)建成。
    1931年9月至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沿埠区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邓氏宗祠。1950年后,宗祠是村落和公社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场所,大集体食堂、生产队屋,卫生室和队办企业也先后设在宗祠。文革期间,宗祠的匾额、楹联不存,部分木石雕刻件毁坏。宗祠两侧原有饮福厅、客厅、义学会、宿舍、厨房、仓库等不存。8口天井除主建筑群内的三口外,其余也不在。改革开放后,祠内各单位撤去,宗祠由族人管理。1990年代,族人集资维修一次。2015年大修。基本上做到“修旧如旧”。但局部因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使原貌有所改变。如屋面用现代机瓦,墙面用石灰水刷白。今此宗祠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场所,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0: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15 10:17 编辑

邓氏宗祠碑刻 IMG_7757.JPG IMG_7758.JPG IMG_7759.JPG IMG_7760.JPG IMG_7761.JPG IMG_7762.JPG IMG_776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15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15 10:29 编辑

邓氏宗祠室内图 IMG_7764.JPG IMG_7766.JPG IMG_7767.JPG IMG_7768.JPG IMG_7769.JPG IMG_7770.JPG IMG_7771.JPG IMG_7773.JPG IMG_777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3 08: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23 08:38 编辑

室内木雕及余屋图 IMG_7785.JPG IMG_7784.JPG IMG_7783.JPG IMG_7777.JPG IMG_7778.JPG IMG_7780.JPG IMG_7781.JPG IMG_778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3 08: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23 08:46 编辑

浮屠玉堍湾李氏宗祠
P1130989.JPG
         位于浮屠镇玉堍(wǎn)村,西南向,由主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主建筑面宽17.9米,进深60.7米,面积1680平方米;附属建筑有义学、茶酒厅、碾房,面积860平方米。单檐硬山顶,抬梁穿斗式构架,小青瓦屋面;主建筑前厅山墙为猫弓式,正厅和享厅山墙为五花墙,皆灌斗墙砌体。正立面为五间牌坊式门楼。门楼上部为砖砌三叠式。墙顶小屋脊人字披,小青瓦覆盖。大门顶有砖砌三门式垂花门罩。青石大门框。石门楣阳刻 “李氏宗祠”四字。一进四重三天井(月台),依次是前厅(戏楼)——月台——中厅——天井——后厅——天井——享厅:
     戏楼与前厅共一体,屋面的前部为单檐歇山式顶,小青瓦屋面,双角起翘;正脊中间镶嵌一瓷宝瓶,两端安装鸱吻。后半部为人字坡屋面。前台向月台突出,三面透空:后台与前厅等宽,戏台平面整体呈“凸”字形。后台屏风上悬“四季梨园”篆书横匾。戏楼天花板有彩绘藻井,檐枋和看梁有浮雕。戏台前方的月台南北宽12米,东西进深14.5米,面积约174平方米。月台的两侧原有敞楼与戏台连接成走马楼。1960年代时,拆除敞楼,改建成学校教室。 中厅和后厅各有两排石立柱,每排四根,其上部为抬梁式木构架,两侧山墙搁檁。从中厅往里走,左右各一口小天井,中间神道上面是带彩绘藻井天花板。立柱子多为石雕花瓶状柱础,整块青石雕成,上雕祥云麒麟和仙葫芦等图案。附属建筑今多不存。今西侧附属建筑的一部分改成村图书室。
    玉堍湾西距浮屠镇政府驻地约6公里,是当地李姓聚居村落。据《元和姓纂》记载,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其子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子孙三代世袭大理之职,其后裔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古代理、李两字相通,后世系称李氏。在《李氏宗谱》中,尊春秋时期的大哲学家李耳为李姓始祖。据台湾学人李鸿绪的《湖北阳新李氏源流》记叙,
     唐太宗李世民封其第三子李恪为吴王。李恪的九世孙李衜(dao)为逃避朱温的追杀,一路南下潜逃,后移居今江西省建昌县。此后的千余年间,他的后裔中有人迁居今阳新县。明代,其后裔李添奇从江西省瑞昌县东街迁至兴国州木寨嘴定居。明代中期,李添奇的孙子李太禄落户今玉堍湾。
     此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李衡石捐款修建,历时五年建成(李蘅石生平见本书《浮屠玉堍湾李蘅石故居》)。1950年后,宗祠改作小学校舍。此后是公社生产队的公共活动场所,生产队队屋、仓库、集体食堂等先后设在宗祠。改革开放后,各单位撤出,宗祠系由族人管理并恢复祭祀活动。1990年代后,族人几次集资维修。2002年11月7日,此宗祠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为全县首批以宗祠为平台的农村文化礼堂之一。今此宗祠由村委会和族人共同管理,每天有人值班,既是族人祭祀祖先和议事场所,又是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3-31 13:17 编辑

李氏宗祠室内图 P1130971.JPG P1130972.JPG P1130974.JPG P1130975.JPG P1130976.JPG P1130977.JPG P1130978.JPG P1130979.JPG P1130981.JPG P113098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5:12 | 显示全部楼层 <
      到这里为止,阳新的古宗祠就已经写完了。共29个,还有一个就是排市的郑玉湾的郑氏宗祠,因为我们没有去看过,所以在这里就不写了。
      下期将更新阳新古祖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19 20:48 , Processed in 1.6737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