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7824|回复: 6
收起左侧

富川大地话文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2 08: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专题片解说词)作者   赵海林
  富川大地,亘古千载,山川毓秀,物华天宝。在阳新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传承着无数先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阳新那异彩分呈的文物天地……
上篇:历史的回声


  阳新,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春秋时归楚,秦王朝属南郡。公元201年,也就是汉高祖六年,开始置县,名为下雉。随着朝代的更迭,其名亦多次更改,历名有闰光.阳新.奉新.安昌.永兴.富川。宋.元.明清先后称兴国军.路.州。1912年废州设县,1914年定名阳新县。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阳新灿烂多彩的历史文化。
   全县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16个文物点,省级保护单位七处25个文物点,县级保护单位39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二,三级文物300多件。古文化遗存数百处,可称得上是文物大县。
   早在新石器时期,阳新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1981年,全国文物普查,发现和尚垴.观音垴.半壁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11处;1983年,为配合大沙铁路的修建,沿铁路线探明铜山尖,上涂等5处石时器遗址;通过多次文物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近百处,古民居.古墓葬等文化遗存遍布城乡。
   在阳新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大路铺遗址。
   大路铺遗址位于县城西北19公里。隶属白沙镇土库村保垸组。1983年为配合大沙河铁路建设调查时发现,其范围约十万平方米,分东.西.北三个区。1984年底至1985年初进行第一次挖掘。1990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2003年4月,湖北考古研究所会同阳新文物局联合组成“武九铁路阳新考古队”,对大路铺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遗址有灰坑.窖.水井.灰沟.柱洞等遗迹。出土了一大批新时器至东周的遗物,其中生产工具有斧.锛.凿.镰.刀.箭簇.砧等.;生活用具有陶鼎.陶豆.陶罐.陶碗.陶盆.陶钵.器盖.纺轮等。其数量之多,形制之丰富,在鄂东南地区首屈一指。
   大路铺遗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同时某些器类也融进江汉平原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因此也证明阳新早在新石器世道已成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点。
   阳新的古墓葬分布较广。1984年3月,在阳新半壁山农场砖瓦厂施工中,发现了一座战国晚期的土坑竖穴楚国贵族墓葬。葬具为一椁一棺,墓室长3.4米,宽1.8米,高1.4米。该墓保存较好,器物组合为鼎.豆.壶。鼎.盒.壶,等级较高,在鄂东南同类墓葬中较为罕见,为研究鄂东南地区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随葬器物随无铭文,但从墓葬的形制和随葬物来分析,墓众人应是有士大夫级的楚国贵族。
   在浮屠镇献甲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墓葬,该墓建于明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由牌坊.前室.祭坛.墓碑.护拦等部分组成。均以青石为材料,牌坊的方型石柱上雕刻有两座门神,门楣上阴刻有“陈氏佳藏”几个大字。牌坊刻有“双凤朝阳”.“犀牛望月”.“鹿鹤同春”.“鱼跃龙门”.“鱼樵耕读”等图案;墓的四周用36块青石板相嵌而围,每块石板上均刻有鸟兽虫鱼等图案。陈献甲墓葬的石雕艺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石雕艺术之珍品。
   令人费解的是陈献甲墓的墓碑竟然是无字碑,关于墓主人的生平亦是谜雾重重。一说陈献甲的祖人是陈有谅旧部,陈友谅兵败后,其先人为躲避朱洪武的追杀,从江西逃到阳新,隐姓埋名,故而死后不敢铭刻碑文;一说是墓主陈献甲是富甲一方之商人,乐善好施,享誉乡里。陈献甲于明正德年间输谷2万担赈灾,受到明武宗正德皇帝嘉奖,赐金匾一块,上书“旌表义民陈任远之门”。若这种说法成立,这种光宗耀祖,荫及后人的事应大书特书才合常情,可为什么死后却无碑文呢?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待解的谜团。
   而在龙港渡口骆的另一座明代墓则线索清晰多了。此墓为骆姓太公守诰与夫人孔氏的合葬墓,墓碑上明确注明了生殁日期,此墓虽无献甲墓豪华,但其精美的石雕仍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果说阳新的古文化遗址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那么阳新半壁山古战场遗址则是用血书写一段悲壮的历史。
   半壁山地处富池镇江畔,孤峰突起,直逼江中,悬崖峭壁似刀削斧砍。半壁山位居鄂赣要冲,扼控长江上下,为九省通衢武汉之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853年10月太平军在半壁山上结营垒5座,炮台五座,江面横贯铁索三道,蔑缆七道,以防清军顺江东下侵犯南京。1854年10月,湘军首领曾国藩遣兵东进,彭玉鳞率湘军水师顺流而下,以石镇仓.韦以德率领的太平军守军,与湘军彭玉鳞部激战半月,相持不下。11月,湘军南路军罗泽南部移师与彭玉鳞会合,用水陆两军夹击太平军。彭玉鳞在战船上架起铁炉油锅,将拦江铁索烧红凿断蔑缆尽毁。太平军腹背受敌,孤立无援,血战中伤亡近万,战船俱毁,尸浮江面。《清史稿》描述该战:“死者万人,毁船数千,江水为之赤。”其战斗的规模之大,牺牲将士之多,损失之重,是自太平天国自西进以来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此战过后,曾国藩颇为得意,发出:“肃清江面,直捣金陵”的豪言。彭玉鳞则更为得意,在临江的石壁上刻写了“铁锁沉江”四个大字,并注“咸丰四年秋九月善化扬岳斌衡阳彭玉鳞水师奔两岸炮台八破横江铁索,七焚贼船二千有上,会长白塔齐布,湘乡罗泽南杀贼万人于此。”胜利者的骄傲溢于言表。后同治三年(1864)丁泗宪题“东南半壁”。光绪十年(1884)筹办江防官员为表其江防之功而题“楚江锁匙”。半壁山之战后,当地群众讲数千名战死的太平军将士掩埋。1883年由清政府官员立碑“千人冢”;“千人冢”是迄今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太平军墓地。
   岁月悄然流逝了一百多年,只有那屹立江边的古炮台和滔滔不熄的江水似乎还在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
   塔是我国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是随着佛教传入而进入中国的,主要用语藏舍利和经卷等。后来,在民间修塔有了更多的象征意义。阳新古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佛塔外,还有特殊的意义和功用。
   在大王镇李清湾有一座古塔。建于道光二十年(一八四五),塔呈八角形,塔身七层,高二十四米。是当时李清大湾的族长李之德提议建造。为什么要建造此塔?当地人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清大湾坐落在笔架山下,空有笔架而无笔,则难出大人物,于是在笔架山下修一宝塔,权当是一支毛笔搁在笔架上,其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另一种说法,过去,曾有一只凤栖落于此,为守住这只凤不让她飞走,古而修塔镇守。塔旁的一座青山,就叫冲天凤,山中一大块岩石,恰似凤冠,栩栩如生。奇怪的是李清塔没有塔门,那么,为什么不修塔门呢?这也是李清塔留给后人的猜想。
   文峰塔,坐落在宝塔湖的横泊洲头,与清朝嘉庆二十四(1819)由兴国洲文人学士募捐集资兴建。塔身呈六边形,七层,高23米。底层到顶层,层层收分,呈直线锥体,显得挺拔高昂。每层有石雕鱼型飞檐,檐角均悬挂惊雀铃,檐下有砖砌图案,塔内各层装有木板梯,可旋上至顶层。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文峰塔遭日本侵略军炮击,塔身被炸毁四分之一,可一直屹立不倒。1984年,阳新政府对文峰塔进行修复,塔内悬挂古今名人诗联书画,百年古塔焕发新的光彩。
   银山,因其丰富的矿藏和江南第一炉而闻名。也因苏东坡书写“铁壁”二字而遐迩。传说苏东坡谪居黄州,顺江而下去访友,经过富池口,被富河两岸的景色所吸引,遂入富池口逆河而上来到兴国州,受到当地文人雅士的热情款待,次日,苏东坡在兴国州文人的陪同下,来到银山游玩,他见山崖壁立如削,巍峨壮观,欣然书写“铁壁”二字,镌刻在一块巨石上。“铁壁”二字为楷书,每字半米见方,银钩铁竖,遒劲有力。为纪念苏东坡此次兴国一游,后在“铁壁”摩崖石刻旁修了一座“铁壁庙”,并把送别苏东坡的地方改名为“怀坡桥”。
   阳新古民居分布较广,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都可谓独具一帜,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阳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龙港老街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古街,长约一公里,青石铺地,两旁均为红漆木屋,样式形制较为统一,具有典型的鄂东南古建筑风格。
  祠堂为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梁氏宗祠位于阳新县白沙镇黄塘村,建筑面积达2475平方米,巍峨壮观,气势恢弘。梁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9年),据梁氏宗谱载:族人梁勇因功获朝廷封授后,倡议在梁公铺兴建宗祠。梁氏宗祠有大门.前厅,戏楼.亭堂.寝室.廊座等主体建筑,及花厅,饮福厅,受胙厅.厨房.钱谷房.宾兴馆.先贤祠等次第建筑。有大小房间九十九间,寓意九九归一,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
   梁氏宗祠,房连房.屋连屋.似进入迷宫一般。布局完整,内容丰富,抬梁和穿斗及硬山檀式的建筑和结构特点具有典型的鄂东南地区建筑特色,较好地保存了其历史原貌。
   而坐落在浮屠玉堍村的李氏宗祠则另有一番风景。李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由李衡石捐款建成。占地165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戏台.看台.正堂.过堂.祖堂构成,进深五重。并建有正厅.义学.茶酒厅等次间。该建筑以清石.青砖.布瓦.木材为建筑装饰。层面布瓦堆饰的曲龙图案近看似飞鸟。远看似草龙,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层内布局独特,屋面承接的雨水归集于室内天井,谓之“四水归堂”,意为财气.运气如雨水般归于室内而不外流。呈宝瓶状的柱础石雕精美,大梁弯曲起伏,自然和谐。独具匠心。
   李氏宗祠集祠堂.义学.戏楼为一体,其风格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较好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实为民族古建的魂宝。
   距李氏宗祠不过百米,便是李衡石的故居。李衡石,(1838年——1922年)原名均善,字守吾,号甲侯,滋森。曾游太学,任县丞。后投左宗棠部,历保道员,署吉昌县,赏戴花翎。1879年,左宗棠部击败回民军,回民军首领白彦虎投奔俄国,俄国借机窃据伊梨城。左宗棠奏请委派甘肃题道观察使李衡石去俄国交涉。李衡石不辱使命,精心操使,据理力争,不动干戈,收回了伊梨城,回部首领白彦虎自杀身亡。李衡石出使俄国,不费一枪一炮,收回伊梨城,这是晚清王朝外交史难得的一次成功交涉。为表彰李衡石的特殊贡献,清光绪钦加二品顶戴,赏正二品封典,特授李衡石新疆按察使,署理承宣,甘肃.新疆布政使,统辖全省刑名,驿传事务,加三级,诰受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在唐.宋为从二品,明清为正一品。李衡石晚年辞官归里,在家乡建义学,兴公益,深受里人称颂。
   李衡石故居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有过堂.正堂.祖堂等房室,并建有供管家.佣人.厨师用的次间。房屋内结构精巧,全部以间距对称的木柱为支点。横梁间隔,门窗户扇件件精雕细刻,彩绘金描。大门横匾“光禄大夫”四字清晰可见。李衡石故居以其实用性艺术性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中篇:灿烂的瑰宝


   走进阳新博物馆,只见古樟蔽日,十分清雅。阳新博物馆馆藏文物40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16件,待鉴定的二,三级文物300余件。在博物馆陈列厅,这些民族魂宝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铜铙(1974年白沙镇刘云山小学平整操场时出土),体短面阔,以槌击之而鸣。此次共出土两件,一件为连珠地纹,高24厘米,重5.1公斤;一件为饕餮纹,饕餮双目呈圆形浮雕,鼓部中央饰有小形饕餮纹,为国家一级文物。铜铙有两种功用,其一为乐器,商周以后的礼乐器编钟即为铙演变而来;其二为战争中退兵的信号,古人打仗时,擂鼓即进,击铙即收兵。
  铜yan,古代炊器,上部为甑,下部为鬲。盛行于商周时期。1985年,太子镇大塘村与南通市海洪乡联合开办砖瓦场,在取土时挖出铜器三件,上部的甑被博物馆收回,下部的鬲被带到了南通市,后几经周折才追回,使铜yan完整合一。此yan高54厘米,口径36.5里面,深腹,底内收,有长方形漏,腹两面有铺首,由两夔龙形成的两耳附加于口沿下,腹部隐约可见一些卷云纹。
   1974年,陶港镇下山矾村在整田时挖出一个陶坛,内有银花瓶7件,壶6件,银碗两件,银勺6件,银盆,银瓜形器各一件。
   银壶高14.1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601厘米,壶身两侧各雕饰有一只锦鸡,整个壶身饰满了莲花,荷叶.莲蓬.圈足上饰有双线菱形纹,间饰有圆点,壶底印刻有“元彬”两字,其一侧刻有一行小字,可辨的有“三六郎”字样。
   银花瓶高14.5厘米,底径5.8里面,长颈.鼓腹.矮圈足,口沿下饰有双线曲尺纹,间饰有圆点,颈部有三角形叶脉纹,肩饰有一周莲花瓣纹,腹上部有三周凸起的弦纹,中部一周饰满莲花.莲蓬.荷叶纹,腹下部饰有三角形叶脉纹,器底印砸可辨“四郎”二字。这套唐代的银器做工精良,制作精细,体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堪称古代艺术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铜镜是古代人用来照面的生活用具,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而背面常铸花纹。
   这是一件战国龙凤纹铜镜,正面光滑,可以鉴人,镜背面饰有双层纹饰,地纹为云纹和叶脉纹,主题花纹是装饰性很强的龙凤纹,拱形潇纽,纽上饰有一凸弦纹。做工极为精细,不失为古代铜镜中的精品。阳新博物馆收藏的铜镜品种多,品相好,他们既是古人生活的常用品,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1986年,阳新一中在拆迁老儒学时,发现了两块石碑,一块为“鲁国之图”石碑;一块为南宋高宗赵构手书的《御书孝经》。这两块石碑的发现在当时的史学界和考古办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鲁国图碑”,高1.94米,宽1.1米,厚0.13米,石灰石质地。额部刻有“鲁国之图”四字,中部为“古鲁城”,有十二座城门,西南各有两座城门,西东北各有四座。城内有文宣王庙,白鹤观,庄公台,昭公台,孔圣村,城外北边有空子墓,孔林,子思墓,仲尼燕居堂,伯鱼墓等;泗水由北向西而流,碑下部刻有1154年南宋绍兴二十四年,俞舜凯所撰跋文。鲁国图碑的发现,对研究古代鲁国的地貌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那么远在千里之外的“鲁国之图”为什么会在阳新出现?原来,阳新在宋代就已创建儒学,每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诞辰日,兴国州秀才以上的士子都要器聚学宫,参加祭孔活动。虽然宋朝理学盛行,但理学与儒学在思想上仍是一脉相承的。可见当时尊孔之风何等盛行,“鲁国之图”在儒学里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御书孝经》,高2.10米,宽1.10米,厚0.13米,碑顶额皆为园弧.中方.下窄脚。顶额为卷草纹,两边雕龙,中间篆体阴刻“御书孝经”四字。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孝经,由南宋高宗赵构手书,分两性刻于碑中,一行为行书,一行为楷书。分别由兴国军主管学事提点坑沿臣和宰相秦烩作记。《御书孝经》计十七章,目的在于“圣治日新,移孝为忠”。在甘守一隅的南宋王朝所处的特殊时期,为巩固统治者的地位有一定的意义。《御书孝经》的发现,对研究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书法艺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阳新博物馆的馆藏文化十分丰富多彩,具有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藏品琳琅满目,我们只能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供大家欣赏,这些民族瑰宝带着历史的的沧桑,带着先人的智慧,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与启迪。
   在阳新这片沃土上,还生长着一朵民间艺术的奇葩,这就是享誉海内外的阳新布贴。
   上世纪八十年代,阳新布贴得到挖掘,整理,1987年进京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展出,使诸多中外游客和专家叹为观止。多家报刊竞相载文载图评介,称阳新布贴具有“使人触目难忘,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1989年以来,阳新布贴已先后被送往塞浦路斯,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利比亚等国家展出,被认为是“巧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
   阳新布贴那原始稚拙的物象造型,浪漫无羁的组合构成和黑漆点金似的色彩处理,鲜明地凸现出楚文化的特征,同时又有特定的地域传统风格。不具谱本,无须用笔,心象所致,随手剪来。布贴这束山野奇花伴随着敦厚的民风和独到的追求,盛开在阳新民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08: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下篇:红色的记忆


   阳新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自1926年以来,历经二十多年的革命斗争,阳新儿女前仆后继,百折不挠,二十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使阳新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县“。
   “小小阳新,万众一心,要粮有粮,有兵有兵”,这是土地革命时期流传在阳新龙港一带的一首小曲。它反映出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
   龙港镇在土地革命时期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小莫斯科”。1929年秋至1930年夏,李灿,何长工,彭德怀率红五军各纵队先后进驻龙港,开辟鄂东南根据地,龙港人民掀起了热烈的拥护红军的高潮。《彭德怀自述》中写道:“进至阳新龙燕区,该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龙港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使红五军迅速发展壮大。打下了始建红三军团的坚实基础。1931年初,隶属中共中央的中共鄂东特委迁到龙港,同年8月,中共鄂东特委改建为中共鄂东南道委,隶属中共湘鄂赣省委,先后管辖湖北的阳新,大冶,鄂城,蕲春,黄梅,通山,崇阳,武昌,咸宁和江西武宁,瑞昌,九江及湖南省的临湘等21个县的600多万人口,在此期间,鄂东南苏维埃政府,红军独立第三师,鄂东南工农兵银行,红军后方医院,彭杨学校等48大机关在龙港成立。使龙港成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阳新人民为巩固红色政权,扩大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MAO主席同志的赞扬,他说:“湘鄂赣边区阳新县的一些地方……那里的同志都有进步的工作,同样值得大家称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龙港镇已成鄂赣边界的经济重镇,是两省物质交流的集散地。繁华的闹市掩盖不了历史的痕迹,这里处处可见革命旧址,遗迹。1981年12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中36处公布为湖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龙港16个革命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燕区第八乡苏维埃旧址:前大门门额保留“苏维埃”字样;前重内墙壁保留两副对联,一副是:‘杀尽豪绅锄奸除恶,瓜分田地劫富济贫,另一副是:“革故鼎新推翻豪绅地主国民党,舍命取义建立工农兵士苏维埃。”后重内墙保留有两副壁画,合提《掠抢,反动,大败形图》,另有行书《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全文。
   中共鄂东南道委旧址:1931年2月至32年9月在这里设立鄂东南道委,先后管辖湘鄂赣三省20个县的党组织,领导鄂东南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第一,二,三次围剿,将鄂东南根据地推向鼎盛时期。
   鄂东南电台,编讲所旧址:1931年2月至1932年9月在这里设立鄂东南电台,编讲所,是中共鄂东南特委的通讯,宣传机构。负责对各根据地电讯联络,政治宣传,对群众进行马列注意理论教育和革命形势教育。
   鄂东南龙燕区苏维埃旧址:1929年冬至1932年球设立鄂东南龙燕区苏维埃。有正,副主席和军事,政治,财政,青年等部,管辖洋港,燕厦,洪港等18个乡。他们工作作风朴实,深入群众,被群众亲切得称为“提包政府”。
   彭杨学校旧址:1930年夏,彭德怀率红五军进驻龙港,为加强红五军军事,政治和干部队伍建设,建议创办彭杨学校,纪念在海陆丰起义中献身的革命领导人彭湃,杨殷二位烈士。学校开设军事,政治,国文等课程,为我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指战员。
  鄂东南工农兵银行旧址:1931年设立鄂东南工农兵银行。负责发行鄂东南苏区货币,管理苏区金融,筹集资金供给苏区红军,党政机关开支,扶植苏区工农业生产,活跃商品流通,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经济封锁,发展苏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彭德怀旧居: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第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在这里设立司令部。彭德怀住在南厅的一间小房,在这里整训和扩大红军队伍,筹划巩固和扩大鄂东南根据地的斗争,与龙港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龙港掀起了娘送子,妻送郎,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当红军的热潮。当时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当兵就当红军,处处工农都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
  在龙港镇范围内还保存着6处红军烈士墓。安葬着2832位红军战士的遗骨,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青山埋忠骨,苍天哭英烈,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
   走进龙港革命历史纪念馆,彭大将军的雕像赫然挺拔,再现当年之英武。馆内芳草如茵,林木苍翠,鸟语花香。这里是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来这里瞻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正如彭德怀对阳新人民说的那样: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
   革命传统将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代代相传……
发表于 2011-7-14 19: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杀尽豪绅锄奸除恶
瓜分田地劫富济贫
革故鼎新推翻豪绅地主国民党
舍命取义建立工农兵士苏维埃
好可怕!
迅鸟瞰雷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24 09: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江西吉安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多难兴邦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10-20 07: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福建福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3-9-27 21: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阳新在宋代就已创建儒学。我们的族谱也有记载,刘寿先祖蒙之公,宋宣和年间任兴国洲知军,置清水闸,筑朝天堤,建军学,修望云阁。军学就是现在的实验中学 ,旧时    叫儒学。
发表于 2014-4-29 12: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贴地址:湖北黄石
File0079.Jpg 20110307135004770497.jpg 86dc984899b9f33bb6ebfb092bb07a0a.jpg File0792.Jpg IMG_0804.jpg File0171_2345看图王(10).Jpg File011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3-28 17:39 , Processed in 0.1804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