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2946|回复: 1
收起左侧

[世界博览] 图文:紧随任正非开创“左非右芳”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4 17:2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楚天金报讯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福布斯权力女性榜张榜时间。
    作为科技界女性,56岁的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成功跻身榜单,在全球一百人中排名第77。
    说起华为,总会让人想到那位神秘、低调的“军人总裁”任正非,然而,在华为多年持续快速的成长中,“女二号”孙亚芳也功不可没。任孙二人一内一外,一唱一和,配合默契,最终形成了华为“左非右芳”时代。

    初次亮相:
    力主发薪重振士气

    由于专业上的特点,华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男性社会”。但孙亚芳这位并非元老的文雅女性,却成了这个“男性社会”的董事长,不能不说自有其过人之处。
    1982年,孙亚芳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先到国家机关任职,1992年加入成立5年的华为做培训部经理。加入华为之初,孙亚芳就以一次果敢的亮相赢得了任正非的赏识。
    1992年前后,华为因货款回收太慢,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全体员工连续几个月没有发工资,士气低落,部分员工纷纷请求辞职。
    天无绝人之路,此时华为收到了一笔货款。公司高层在一起研究这笔款子怎么用,任正非也拿不准该怎么办。最终,刚入职不久的孙亚芳站了出来:先发放员工的工资再说!
    于是,等待多月的员工们领到了拖欠已久的工资,干劲马上上去了,新产品也很快研制出来,华为顺利地走出了困境。
    1995年开始,国内电信部门的设备采购转向招投标方式,身为市场部副总裁的孙亚芳发动了一次震惊企业界的“群众运动”。她带领26个办事处主任同时向公司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是辞职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由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决定接受哪一封。
    任正非在会上称:“我只会在一份报告上签字。”竞争对手当时将这件事当成“作秀”。但是,最终真的有6名地方办事处主任被置换下来,一批新员工通过竞争走上了领导岗位,市场系高达30%的员工下岗。这次“运动”后不久,孙亚芳由市场部副总裁升任副总裁兼任市场部总裁。这次运动还在华为内部引发了一场员工怎样跟随公司发展、干部能上能下的大讨论。

    最大贡献:
    狼性营销缔造传奇

    华为的“狼性”营销文化在商界大名鼎鼎,而这一市场体系,正是由孙亚芳一手建立。孙亚芳离开培训部后,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再主管市场,一步步晋升为华为高层。
    孙亚芳在主管市场时领悟到,在通信供应领域,研发技术与竞争对手相差无几,很难凭借技术而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只有凭借着严密的市场体系才是企业制胜的秘密法宝。于是,孙亚芳便在主管市场时便开始着手华为“狼性”营销文化的建立,这也是孙亚芳对华为的最大贡献。《福布斯》杂志曾评价她为“市场杀手”。
    曾有华为的销售员工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我在华为第一次见电信局长,是因为有个资料要递给他。早上8点钟我就去他办公室了,他说要开会,你等等吧,我就站在能看到他会议室的位置等着。他出来两次,我都迎上去,他说还要继续开。中午,他出来了,我连忙再上去,他告诉我,他要去吃饭,你改天再来吧。他走了,我还站在那里,一个小时后,电梯门打开,从里面出来的局长抬头看到我,一愣:‘你怎么还没回去啊,到我办公室来吧。’”——足见华为“土狼”文化的可怕。《走出华为》一书作者也曾描述过华为的狼性销售模式:华为的销售人员能做到你一天不见我,我就等你一天;一个星期不见我,我就等你一个星期;上班找不到你,我节假日也要找到你。华为的销售人员甚至在知道了你在哪个小岛上开会后,他也会摸过去把你找到。
    狼性市场营销体系,对华为自1996年以来的高速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孙亚芳作为这支团队的缔造者,开始逐步确立自己在华为的地位。
    孙亚芳的另一个杰作便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
    华为从1996年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它就和一个仓库没什么区别。正是科学的“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体系,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才使华为能在1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左非右芳”:
    完美搭档不可复制

    对于一贯雷厉风行的任正非而言,孙亚芳相对和风细雨、细腻并且讲求平衡的行事风格令她在华为管理层独树一帜。
    华为的一位老员工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市场部的高层讨论市场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事宜,突然任正非从外面走进来说:“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说×××(当时的一位办事处主任),我认为这样的干部就不能晋升。”任正非话音刚落,孙亚芳当即反驳:“老板,他不是你说的这样子的,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任正非竟一时语塞,好像在串门一样转身就往外走,喃喃地说:“你们接着讨论吧。”后来,这位办事处主任于2002年升任华为高级副总裁。
    除了管理,孙亚芳对任正非思想的领悟与契合,无人能出其右。
    早在1998年,孙亚芳就向任正非递交报告提出三个观点: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创造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由知识、管理创造,因此要体制创新;二、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的人成为管理者;三、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接班人承认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具有自我批判能力。后来,任正非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引用了这些观点。
    在两人广为流传的重要文章中,他们都喜欢用“战争方法论”来论述华为的市场得失及公司战略。孙亚芳的长文《探索以色列崛起之迹》,被任正非指定为《华为基本法》的辅导报告之一;她的《不要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小胜靠智,大胜在德》等文章多次被任正非引用,后者还被刻上石碑竖于华为总部。
    “左非右芳”这一业界评价,是这对完美搭档最好的总结。

    ■“国务卿”

    由于任正非的低调神秘,华为也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令外界捉摸不透。
    但随着华为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任正非显然也意识到“透明度”对华为的重要性。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舆论面前,公司长期的做法就是一只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个人可以做鸵鸟,但公司要攻击前进,就要适当改善和外界的关系。
    于是,1998年,孙亚芳因其出色的对外协调能力就任华为董事长、法人代表,此前,华为并无董事长这一职务。任正非则专心做总裁,隐身幕后主抓内部管理。孙亚芳的“二把手”地位也就此奠定,她的华为“国务卿”外号也流传开来。
    任正非的确知人善任,口才与风度俱佳的孙亚芳上任后,华为与外界的关系日益改善,其作为国际第二大通信供应商的名号也开始被各界关注。如在与美国思科的官司中,华为就获得了很大的舆论支持。

    ■“孙总”

    《我的父亲母亲》一文是任正非的真情流露之作,他写道:“接到纪平的电话,说我母亲上午10时左右,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孙总已前往昆明组织抢救。”文中提到的“纪平”是华为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总裁,和任正非一起创业的华为元老之一,任正非直呼其名,而称孙亚芳为“孙总”,足可见对孙亚芳的尊重。此外,在华为的公司级文件,抄报的一栏只有两个人以“任总”、“孙总”相称,其他副总裁则以姓名出现。

    ■“挽救华为”

    公开资料显示,孙亚芳还在国家机关任职时,当时华为在资金上面临很大困难,由于看好华为,孙亚芳动用自己的关系帮助华为贷款,因此她被认为在华为最危急的时候“挽救过华为”,对任正非可谓有知遇之恩。

    同学印象:
    大学很活跃常组织活动

    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孙亚芳的母校。
    孙亚芳的大学同学、该校计算机通信教研室主任毛玉明介绍,“我们是无线电技术系通信专业77级学生,是恢复高考后首届大学生,不过因为特殊原因,1978年年初才入学,1982年毕业。”毛玉明介绍,孙亚芳是1957年出生的,南方人,入学时21岁左右。“上大学时,孙亚芳是一个很活跃的女孩,很受同学们欢迎,经常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她是牵头者之一。她成绩也不错,在全班90人里排在前十位,还是学习代表。”
    毛玉明记得,大学毕业后,孙亚芳去了河南新乡,在当时电子工业部下面一个厂里做技术员。“大学毕业后我再没见过她,2001年、2002年和2006年的几次同学会,她都说过要参加,但因为工作太忙,一次都没有来。不过不少同学在北京、深圳见过她,她对同学挺热情的。找她办个事,她不会因为是同学给你办,但出来吃个饭是没问题的。”

    一个成功的男企业家背后往往有一个很好的事业伙伴——女性的事业伙伴,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阴阳配”。孙亚芳与任正非的合作,是中国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历史选择,可遇不可求,不可复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彭剑锋

    我认识的很多大公司老板特别愿意找一个女性的合作者,因为男人在管理时一般很少参与情感成分,沟通方式像个一般群众。另外,女性也是团队中的稳定因素。要是两个男的,就会互不服气,对公司伤害很大。
    ——同样身为女性、不久前接班史玉柱成为巨人网络CEO的刘伟
(本报综合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5-7 22:19 , Processed in 0.3742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