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38821|回复: 10
收起左侧

阳新姓氏之李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6 10: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6 10:59 编辑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姓图腾


                            u=4148902041,828701275&amp;fm=116&amp;gp=0.jpg
   

    一、李姓的起源     来源有五: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源出姬姓(虎图腾)说。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 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


    3、源于封赏赐姓与恢复李氏。汉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0: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1-16 11:00 编辑

二、李姓的人口分布及郡望堂号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国形成了围绕中原地区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带,这个地带由冀豫鲁、晋陕、川湘赣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组成。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面对战乱和屠杀的受害群体首先是大姓汉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区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地,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7%。其次分布于浙江、江苏、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间,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除了人口急剧减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的赣苏浙闽、华北的晋冀豫鲁两大块李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代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东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较高,大约占10%。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大约占李姓总人口的10.3%。全国形成了中原、华北、云川、东北四大块李姓高密度聚居区。
    李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华北是最常见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云南、四川南部、豫冀鲁晋大部、甘肃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8%,大约30%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陕甘宁蒙大部、川东、重庆、黔湘鄂、桂粤大部、苏皖北部、山东东部、辽宁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约占了国土面积的36%,大约51%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赣浙闽台、苏皖大部、桂南、海南、粤东、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约占了国土面积的21.6%,大约19%的李姓人口居住于此。
     阳新的李氏为本地人口第四大姓,据阳新县志记载,排在陈、柯、刘之后,有6万余人。

      郡望堂号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赵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将秦代原有的邯郸改为赵国,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中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2世纪末)改为赵郡。相当于河北省中部赵县、邯郸一带地区。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此外还有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等。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青莲堂:唐代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李姓后人为纪念这位大诗人,便以“青莲”作堂号,永示缅怀。
      此外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阳新的李氏堂号有:衟根堂、树德堂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1 10:36 编辑

   三、姓氏之旅
     阳新李氏有这么几支,衜根堂、大王树德堂、太子信卿李氏、城关武昌李氏、荆头山新洲李氏等。下面我把知道的李姓来源慢慢道来。


   (
)、阳新衟根堂来源及迁徙录

    衜根堂在阳新人数最多,分布最广。
   
衟根堂,俗称“磨刀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是因为:阳新李氏衜根堂的始祖李衜避难隐居在这个地方。
    关于磨刀村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是,三国著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楚头吴尾",磨刀村是他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传说中的那块磨刀石,现在仍然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还有一个则影响更大,连永修县志里都有记载。说的是东晋时期,鄱阳湖(时称彭蠡泽)连年水灾,并且有大水蛟作怪,当时享有盛誉的许逊不但带着郡民治水,还带着徒弟们杀水蛟除恶。他铸剑、磨剑的地方就在现在的磨刀村。一幅清代绘制的《衟祖肇迹磨刀图》明确记载着那时的磨刀村不但有磨刀石,还有磨剑泉、磨剑谷和一座万福寺。《衟祖肇迹磨刀图》上还注明了一条"吴楚通衢",是进出磨刀的惟一通道。李衟选择在磨刀定居,与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柘林水库没有修建之前,磨刀四面环山,素有楚头吴尾之称,地方偏僻且易守难攻,李衟在避难的同时还想着匡复唐室,可惜的是,就在李衟逃亡的那年,唐昭宗被朱温诛杀,留在京都的李氏族人也遭到了杀弑。在这种形势下,李衟只能偏居一隅。为了避祸,李衟还曾经假借黄祖师后人的身份苟且偷生。


   1、“磨刀李”起源       
     在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磨刀李”的始祖李衟(音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杨吉尔)所生之子,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在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是最有文韬武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的。《旧唐书》称“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 。唐太宗本想立李恪为太子,因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最终,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做皇帝(唐高宗)后,李恪被长孙无忌罗织罪名而冤杀。MAO主席在评价李恪和李治时批评李世民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记载,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
    李衟,恪公十一世孙,字少贤。唐昭宗天佑时,由承事郎历太子太傅,特加光禄大夫,上柱国。晚唐因朝廷腐败,在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权斗势之下,唐朝此刻已经风雨飘摇。梁王(朱温)更是威震天下,天佑元年(904年),威胁唐昭宗(李晔)迁都东京(洛阳)。昭宗眼见唐室不保,谓部份宗室及衟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语罢群臣泣下沾襟。八月昭宗至洛阳后被朱温杀害。衟与李术、李衍兄弟三人亦晦名不仕洁身避难。於迁都洛阳途中,自陕西避至湖湘(今湖南)。而后衟再徏南康府建昌磨刀(今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境内)。时人称“李三公”。衟娶妻裴氏,乃中书裴公之女。生有子四:轩、辕、軿、辂。四公繁衍为四大房,至宋、元时,这四房的子孙不仅遍布江西,还传到湘东北、皖西南、豫东南、鄂东南,如阳新、大冶、鄂城、麻城、蕲春等地。明、清时更是传遍全国及海内外。
    衟之支系可谓簪缨辈出、英才济济:李辂,宋代楚江县令;李就,会稽太守;李份,旌阳县令;李常(字公择),北宋皇佑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祖籍江西修水)的母亲。黄庭坚13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著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是苏门四弟子之一,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宋元学案》认为,“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但与苏轼风格迥异,他的学养来自李常”。黄庭坚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还有李善长,明代丞相;李思安,湖广总督;李田,右都御史;李永勋,户部尚书;李文郁,户部侍郎;李时珍,杰出医学家;李盛铎,驻日公使;李东竹,兵备道;李滋松,新疆抚台;李延萧,山西布政使、陕甘总督;两广总督李鸿宾;近代有李烈钧、李志、李书诚、李绪鄂、李赣骝等。如今,几乎全球到处都有恪公的后人,用一句古话来说,这大概就是“天之将酬长厚者”吧。
     李衟墓原在今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磨刀之南老鼠尾。墓圆丘状,墓前有碑石三块,字迹不清,碑文“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 李氏族人流传着“李氏族人多显贵,始祖坟墓水中淹”,说的就是李衟之墓被淹一事。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兴建柘林水库,随着水库水位抬升,李衟的墓被淹没。1989年,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库区水淹以上的山上,为李衟重新修建了一处墓,以供后人祭祀。
    2007年2月,因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李衟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衟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据说每年农历9月23日是李衟的忌日。


    2、李衜生平
    李衜,名达道,字少贤,别号继塘。生于唐禧宗乾符元年至六年(公元874-879)前后。父景圭,为唐禧宗(874-888年在位)时任太常侍郎,居济州。祖父仲宝,唐懿宗(860-873年在位)时为太子中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曾祖承休为龙图阁学士兼户部尚书,居长安。李衜为鬰林王十一世孙,出身皇族和仕宦世家。    李衜所处正是黄巢起义、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争斗加剧的时代,穷途末路的唐王朝,己是风雨飘摇。李衜因有几代为官背景,早在朝庭受封为承事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公元895年军阀率领部队进京城,把持朝政,太子太傅李磎被杀,昭宗命李衜继任。并加授太子太傅,为朝廷一品官员。    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正月,权臣朱温杀死了宦官800人,又劫持皇帝强行迁都洛阳。正月初五刚过,朱温就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百司衙门、宅邸和民舍,强逼唐昭宗及文武百官迁往洛阳。正月十一日,唐昭宗的车驾出发,丞相、中书令、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随行。到挟州时,昭宗的卫兵200多人被朱温派人杀尽。见此,38岁的昭宗深知去洛阳己是凶多吉少。但是他不能让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于是,在驻跸兴德宫时,昭宗屏退左右,只留李衜等一两个宗室之臣,抓住他们的手,泣不成声地说:“鄙諺云:‘纥于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可各自逃生,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说到此处,君臣俱是声泪俱下。
    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李衜能受到昭宗如此器重,想来必有过人之处。在悲泣声中,他第一个冷静下来,率先向昭宗辞官,然后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携带大唐皇族谱牒,偕弟李术于湖湘,再徙南康府建昌邑市居,其后,开创於磨刀,曾托庇于黄师祖李师母之家,后以乱平免祸。当今子孙以家人之礼事之,殁则祀于庙,以为不朽之报。至今子孙每值祀事必请黄师祖李师母,即此意。公诞于某年九月二十三日,夫妇卒葬于磨刀老鼠尾,插名曰南仙李蟠根祠前之右道木星形,癸山丁酉向。凡我后嗣,岁值此辰近则奠于基,远则奠于庙,世之子孙历今千年未之或易也。
    公元907年,朱温废了唐昭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统治了将近三百年的唐王朝宣告结束。
    李衜生有四子:轩、辕、軿、辂。
    据阳新李氏综理堂,清光绪五年撰《分庄图引》:长曰轩,徙瑞昌之清湓;次曰辕,仍建昌之磨刀;三曰軿,仍建昌之桂塘;四曰辂,徙武宁居北门,既而迁年丰之樱田。
    据1983年版《永修县地名志》永修所有李姓村庄,几乎皆为该支后裔。他们还先后分支到武宁、九江、瑞昌、德安、湖口、新建等县及湖南平江、浏阳、衡阳、长沙、汨罗、湖北麻城、郧县、阳新、大冶、鄂城、蕲春、武穴、黄梅等地,人口众多。七十年代衜公和夫人裴氏的合葬墓被柘林水库淹没,可是耸立在水上滩头的墓碑非常高大雄壮,其后人曾多次修筑墓庐、墓碑。1989年,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原墓基础上为李衜建了新墓碑。2006年秋,鄱阳湖遭遇百年不遇大旱,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2007年2月,李衜墓终于重见天日。李衜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墓为圆丘形,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湖,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大唐太子太傅
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样。
    清代江南道监察御史辕公后裔、湖北英山李士彬曾从陇西回湖北, 写联一首,表达了他对祖籍和故园的思念。他写道:
    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
    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8 11: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8 12:18 编辑

李轩子孙迁居阳新的有
永城里胡家山下(今阳新大王镇内)
兴国州城尊贤坊,后又有外迁
兴国州城宣化坊,后又有外迁
兴国阳辛里钟山岭(今鄂阳新县龙港镇钟山岭上塔黄獭塘)后众多又外迁
排市上王(今阳新县排市镇上王村境内)
厦达(今阳新县龙港镇钟山岭下塔李)后又有外迁
龙港街
下钟山茨颈、后又有外迁
下钟山岭白腊坳
钟山岭上李山、后又有外迁
钟山岭后背岦
钟山岭对门屋
官桥孙家堰
富水星潭铺街
排市远滩
宏卿下李
后垴山谭家塘(今阳新厚垴山排市境内)
马塘山(今阳新富水镇电厂后背山)
阳新兴国镇桥头五里湖


李辕子孙迁居阳新的有:
东源南北李
州城彭山垴
东源李家垅
南塘东(今阳新陶港镇)
南塘西(今阳新陶港镇)
北庄大垅(今阳新陶港镇域内)
沙村嵋山(今阳新陶港镇域内
后岭山李家(今阳新后垴乡域内)
排市七里冲
排市上山
排市南岭

排市七里冲
丰叶里滑石口发隆庄(今阳新兴国镇银山村)
长乐园桂峰李昌庄(今阳新县白沙镇境内)
永城里巷口(今阳新大王镇巷口)
长庆里冷井(今阳新三溪镇)
修净里曹坪(今阳新龙港镇域内)
永城里中庄(今阳新大王镇中庄村)
永章里(今阳新大王镇、太子域内)
永章里卓家湖(今阳新大王镇、太子镇域内)
福庆里水北保(今阳新宏卿乡、排市镇)
丰叶里浮屠街下钱家垴(今阳新浮屠镇域内)
永城里七户泉(今阳新大王镇域内)
绚公由三溪口龙井迁居。
右良、隐二公由福庆里水北堡迁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1:40: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0 11:43 编辑

         大王李清李姓: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徐寿辉在浠水县率众起义,强要县衙门快捕班头李清七和李清八两兄弟一起举事。李氏兄弟不从而被杀。面对斩草除根的大难,李清七的二哥连夜携李清七遗孀及李清七的两个儿子渡江南逃。见此地山高林密,人烟罕至,便隐居下来。其后子孙繁衍,遂成村落。后人以当年遇难的李氏兄弟之名为村名,故名李清湾。至清代,村落范围扩至李清港两岸,形成山上、山下、下门、箭楼、高头塘、老二房、上四房、大五房、细五房、下四房和老正堂等11个庄门。

    太子街李姓:李信卿长子李祥七于明未清初从今湋源口镇尧治村迁来。

     浮屠李家山下李姓:据《李氏宗谱》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李家山下的落业祖李如炼携五子(柴、札、树、桢、梯)从富水南岸的朝阳里(今阳新县龙港镇境内)迁至丰叶里(今浮屠镇境内)。后来,其二子李理札又移居天堂山下的今址,到清代中期,发展为三个庄门(自然湾)。其中一个庄门迁到距天堂山下约千余米处落户;天堂山李家山下则是一村两庄门(俗称老屋、新屋)的格局。

     城关部分李姓:原籍武昌马家边雅雀园,九世祖永泰生十世祖古愚于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迁来兴国州落户。其家族有的定居排市。

     荆头山李姓:解放后因农场建设迁来阳新。


     浮屠玉堍李姓与衜根堂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0: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1 10:51 编辑

四、李氏名人录
    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关于老子其人其地,最早的传述者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里所述的老子,有名、有姓、有字、有谥号,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他的籍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曰:“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有官职,曰:“周守藏室之史也”;有跟同时代名人孔子的交往,曰:“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有老子清楚的世系,曰:“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事于汉孝文帝,假之于解为胶西珢太傅。”据高亨先生《老于注释》考证,老子生于鲁襄公二年,即公元前571年。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
    李诡祖   
    李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又称财帛星君,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善降水妖,去世后立祠祭祀。道教中李诡祖乃太白金星,属金神下凡,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都天致富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1295-1307)被赐封“神君福善平施公”。   
    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明代文人伍福有《谒嬷嬷幢李相公墓》一首:   
    太白陨落何茫然,相公飞升列仙班。   
    足蹬般河长流水,头枕天齐连绵山。   
    玉书神护星君位,圣赐财帛石室间。   
    惠泽万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文财神”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李诡祖画像文雅非凡,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面带笑容,左手执“如意”,右手执“聚宝盆”,写着“招财进宝”四字。身后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印财宝。      
    春节时,一般人家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据《古禾杂识》记载:“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则接路头,大家小户门前各悬灯二盏,中堂陈设水果、粉团、鱼肉等物,并有路头饭、路头汤,鄙俚之至。” 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我国北方地区有在正月初一拜财神,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是日家家户户摆供品为财神祝寿,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五谷丰登,幸福美满。蒲松龄在他的《穷汉词》里面描写了这种习俗:“大年初一,烧炷名香,三盏清茶,磕了一万个响头,就把财神爷爷来祝赞祝赞。忙祝赞,忙磕头,财神在上听缘由;听我从头说一遍,诉诉穷人肚里愁。”   
    唐朝皇帝李渊登上帝位后,马上奉老子李耳为祖先,同时赐民间供奉的财神李诡祖为财帛星君,借名人提高门第。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但掌握了全民的意识形态,同时成为施舍财帛和民生的主宰。传说唐武德二年,李世民的母亲曹太后生了一种怪病,就像鬼缠身一样,昼夜不得安宁。看遍了国手圣医,都不见好转。于是李世民发榜在全国征求神医。这时候一个来自齐地的云游道人来见李世民,他说尽管我大唐王朝的建立是顺天应时,但期间难免杀戮过多,游魂冤鬼找不到归宿,所以迁怒于太后。今有齐地淄川神仙姓李名诡祖,又是圣上的本家。这个李神仙曾在北魏孝文帝朝治相府事,后在五松山得道成仙。诡祖的谐音是“鬼祖”,所以主裁阴阳两间冤狱,最能驱神役鬼,祛病消灾。可在太后处设立李神仙牌位,求其显灵,保证能医好太后的疾病。李世民依计而行,太后果然很快就痊愈了。李渊感激李神仙的神功,于是赐封李诡祖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   
    成书于元明时期的道教经典《三家源流搜神大全》(即《三教搜神大全》)有增福相公一图,这位增福财神穿一品朝服,戴丞相帽。称:“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裁断阳间冤狱,夜间主判阴间是非,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饭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明《万历续道藏》所收《搜神记》也记载:“增福相公九月十七日生。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管阳问央断邦国冤滞不平之事,夜判阴府是非狂错文案,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饮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後唐明宗朝天成元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0: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1 12:59 编辑

    李广
    唐朝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渊   
    唐代开国的君主,姓李,名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北)人。世代显贵,受北周唐国公爵号,后受隋炀帝弘化留守,兼领潼关以西的军事指挥大权.见隋炀帝无道,天下大乱,运筹帷幄,起兵太原,定鼎关中,创建大唐,又翦灭群雄,统一全国,实为一代创业之主。
在位九年,传位于子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崩,死后庙号高祖。      李世民:唐太宗,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贺:(公元790~816年),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号诗鬼。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信:战国时代秦国将军。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
  李斯:(公元前?~前208年),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著名秦国政治家。
  李陵:(公元前?~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著名西汉将领。
  李悝:(生卒年待考),又名李克,有的古书中还将李克写成里克,或讹作李兑、季充等。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
  李牧:(公元前?~前229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战国末年著名军事家。
  李广利:(公元前?~前88年),中山人(今河北定县),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
  李固:(公元94~147年),东汉大臣。字子坚。汉中南郑人(今陕西汉中)。
  李典:(公元174~209年),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今山东山阳)。
  李膺:(公元110~168年),字元礼,汉朝颍川襄城人(今河南襄城)。著名东汉政治家。
  李傕:(?-198),字稚然,凉州北地郡(治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汉末三国群雄之一。原是董卓的部下,于董卓死后听谋士贾诩之策攻入长安,掌控朝中大权。后与同党郭汜内斗,实力大损,被曹操派人击败。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云台二十八将之十五。
  李克用:(公元856~908年),本姓朱耶氏,祖先是唐朝时西北沙陀人。
  李靖:(公元571~公元649年),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著名唐朝将领。
  李建成:(公元589~626年),小字毗沙门,唐高祖李渊长子,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
  李勤:(公元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部)。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责力)。
  李突地:稽靺鞨酋长(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他于唐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也是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在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林甫:(公元?~752年),小字哥奴,与大唐皇帝一脉相承,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孙。若论其辈分,李林甫还比唐玄宗李隆基高出一辈。
  李辅国:(公元704~762年),本名李静忠,因拥立唐肃宗即位有功,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故更名辅国。著名唐朝宦官。
  李思摩:突厥颉利族人(东突厥),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人曾屡次侵扰唐朝,咄苾与思摩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扰唐时,被唐军俘获并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
  李愬:(公元773~821年)中唐将领,雪夜入蔡州,平吴元济之乱。
  李晟:(公元727~793年)中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勇烈有才,善骑射,平朱沘之乱。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忠: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同安、史叛唐。公元761年史思明逝世后,张忠志献恒、赵、深、定、易五州,唐朝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羌族人(今青海黄河曲流处),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朝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李存勖:后唐庄宗。
  李栋:宋代官员,李氏入粤始祖。
  李煜:(公元937~978年),南唐李后主,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梦阳:(公元1473~1530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鲜卑党项族后裔。原名鸿基。尊党项族李继迁为太祖。
  李文茂:(公元?~1858年),清末粤剧名演员。清未天地会领袖,攻广西建大成国。
  李渔:(公元1611~1680年),戏曲理论家、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
  李开芳:(公元?~1855年),壮族,广西郁林州人,冲锋破陈,与林凤祥齐名。
  李秀成:(公元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以文。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李鸿章:(公元1823~1901年),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汉朝合肥人(今安徽合肥)。著名清朝晚期军政重臣、清朝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李宗仁:(公元1891-1969年),广西临桂人,字德邻。黄埔军校南宁分校总负责人。国民党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华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李大钊:(公元1889年~1927年),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
  李四光:(公元1889~1971年),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著名地质学家。
[编辑本段]现代名人
  李政道:(1926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光耀(新加坡):(1923年),新加坡前总理,现任新加坡内阁资政。
  李嘉诚:(1928年),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香港首富,热心慈善和教育。
  李小龙:(1940年~1973年),著名武术家,著名电影演员。英文名字BruceLee,中文原名李振藩。
  李承晚(韩国):(1875年~1965年),大韩民国总统。
  李明博(韩国):(1941年),前首尔市长,现任第17届大韩民国总统。
  李鹏:(19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任国务院总理、前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李鹏飞:香港商界的知名人士,前立法会议员,前行政局议员,自由党首届主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
  李国豪:1、李小龙之子。2、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泽钜:香港企业家,李嘉诚长子。
  李泽楷: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次子,电讯盈科主席。
  李兆基:香港企业家,恒基兆业及中华煤气主席。
  李家诚:李兆基之子。
  李显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子。
  李国宝:香港东亚银行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国章:前任香港教育统筹局局长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李国宝胞弟。
  李国能: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宝及李国章堂弟。
  李志喜,香港资深大律师,李国宝、李国章及李国能堂妹。
  李柱铭,香港资深大律师,香港民主党首任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华明,香港立法会议员。
  李远哲: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李敖: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思想家。
  李逸朗:香港艺人。
  李福深:香港赛马会前主席。
  李家文:香港无线新闻助理采访主任兼主播。
  李臻:香港NOW新闻台首席主播。
  李以庄:香港now新闻台高级记者。
  李先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将领,政治家。
  李玉堂:陆军中将;前海南岛防卫副司令(已故)。
  李友邦:抗日名人,白色恐怖受难者。
  李光彩:将来成为举世闻名、与比尔盖盗平起平坐的人。

    还有阳新的李蘅石、李应明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1: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1 11:18 编辑

五、阳新李氏辈分及李氏“百字派”系统结构与选用派字构想

    李氏的辈分很杂,不说全国,就是湖北也没有统一的辈分,在辈分中有“7张8王12李”的说法,意指:姓氏辈分至多,至乱!
    1.阳新太子大王等地李姓辈分:子芳应单正,兴国世永运;祖德发祥远,名儒尚邦华;文章书锦绣,诗赋立云霞。
    2.阳新衜根堂辈分:善士盛朝相,名儒尚国华,道隆开泰运,功茂起祥霞;
    3.李姓“百字派”系统结构与选用派字构想  

     根据“中华世界李氏西平忠武王宗亲联谊会”二0一二年十月十日《关于在全族征集百字派的决议》,征集“三联”中的派序百字。本文就中华宗族文化有关派字的选用旧例和特征,尝试可否列编结构系统的“百字派”及与对应的派字构想。
    一、派序字的旧例选定
    宗族派序是本族宗亲所有成员按世系先后辈份,以汉字标定对本人的序次关系定位。取到本人在家庭在家族的亲缘关系中所处永不可更动的身份,可使具有序长幼,辨尊卑,溯根源之作用,并依此有条不紊的传承下去。中华宗族文化的派序辈次汉字的选定,历史上大至可分为三种:一.针刺选字法:即首先选用某一正统的典籍,由宗族头人带领耆老至宗祠焚香告祖,然后族之长者闭书以针刺之,每刺一针选一字,全凭族运所得,合刺数十字而成该族派字。这种针刺偶选法,根据我多年对多姓家谱询查,有其所说,并不多见,其主要缺点是如刺中不吉不雅之字,则进退为难,使之不可接受。二.无句挑字法:即由族中贤达文人查典单选,尽其义嘉意祥之字不成句式而成。例某姓谱的“忠、春、礼、德、高、成、仁、启……。”等,仅依此先后序次编定即可。三.句式选定法:即由族中文笔堪佳者,作五言或七言诗。例某谱的五言派“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七言的:“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这种句式选定法较为普遍。笔者曾经对有关李氏己知的3300多种字派(有的称字辈)资料分析,后两种选定法的选字多集中在三百字左右范围内,使用频率最多的如:德、春、贤、昌、福等。在这些字中反复使用,以至用多姓多谱一比较,既有相近,更有雷同之处,相差虽有,但总在这些字范围之中。甚至一宗分祠的派字也有多字派相同,但又各自在派序世系位次上不同,这就形成了比如同一个“贤”字,在大宗族总祠的关系中却可能是曾祖玄孙同派不同辈,混淆不清。这里的主要问题是模式性的集中在一定汉字范围内,受刻意造句和字含量而所局限,甚至有意显示文作之丽,从于减弱了派字最基本的应用特性。
    二、西平忠武王后裔“百字派”系统构想
    根据上述三式派字选法分析,笔者认为本宗族的派序字,可应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生生不息的传承派字系统。就像干支纪年的循环一样。基于这点,如果按“五行”之学原理选定百字,则可在循环中使用三千余年。(注:平均世系代率约33.1年)为此,笔者试选“百字派”,以五行,立言,人文作循环根基。即:
    金、木、水、火、土。立、言、方、人、文。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华传统的物质观和哲学思想,是中华古代对立统一的理论体系。“五行相生,循环不已”,是构成人类休养生息繁衍具有集成化的简洁性形象学说。学者更把“五行”推演到人类的文明高尚精神境界,进于认为“五行”是仁、义、礼、智、信的人文反映。所以,以五行循环作系统的派字,是符合西平后裔永世繁衍原则的,笔者在考查我李氏众多的支谱字派中发现,某谱就使用了“五行”的五字,只是没有系统化。
    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不久废,此之谓不杇。”《文人雕龙·章句》:“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故认为“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从这一普遍认同的观点,也是符合西平后裔选派字精神的。
    人文:以《辞海》之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几千年的宗族文化能延续至今,正反映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所以人文也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提升了的精神文明表现和传承,以人文作派字可表现西平之裔总体素养高度。
为此,按照把“五行”、“立言”、“人文”共十字结合排列起来的思路,就可形成每十世进行一次轮回。
    三、系统“百字派”字选
  按金、木、水、火、土、立、言、方、人、文为部首根基,列编百字:
    1-10世   锦 栋 津 煊 坤   竑 诏 斻 传 敏
    11-20世  锡 枢 涪 焜 坦   竫 谙 旃 仪 政
    21-30世  鈺 柱 淓 烈 培   翊 训 斾 仁 敦
    31-40世  鍊 格 汶 灼 垠   竌 诃 旌 仕 斌
    41-50世  鐘 梧 沅 炯 培   竴 詠 旋 伟 敖
    51-60世  镜 梓 沂 煇 城   竘 诚 旎 仲 教
    61-70世  鎔 柯 澂 煜 堉   飒 诲 旐 佐 效
    71-80世  銘 松 洲 焕 垣   靖 谨 旗 信 启
    81-90世  鑑 楠 湜 熿 墉   端 谊 施 修 敬
    91-100世 金 木 水 火 圭   立 言 方 人 文
    上列百字,首起第一字为“锦”,最末字为“文”。从“锦”至“文”共一百派,按汉字部首“金”部至“文”部十派,每十派为一个循环,再轮回至“金”。所有百派中的每派都可轮回在部首的金、木、水、火、土、立、言、方、人、文十字之中。又可以按部首完整的读出系统十字。(注:因土字过余直白,故改作圭。圭,本义为古玉器,具有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玉圭之圭,古释为“从重土”。玉圭之玉,自土源而出,故可以代五行之土)
    因每派都必须在这个系统中,不免产生了二十个生僻字,虽不常用,字义均可。这些生僻字在派字中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难读难懂的缺憾,但它的另一面,正因为它的生僻,故不至使之与他族他派雷同。如一旦读准读懂,就可形成永不磨灭的记忆。就如前总理朱鎔基的“鎔”字,外交部长杨洁箎的“箎”字一样,认熟了就深刻了。经与大量的派字句相比较,构成这个循环系统的字派将不与任何他姓及本姓各支派相仿,在上述三式无序的基础上以系统形式完善而循环世代相传。
    四、结束语
    西平忠武王后裔全宗族联派,是一个浩大的宗族文化工程,一千二百多年来,其后裔人丁盛旺,居迁散布全国及至海外,形成分支家族自成一宗一祠一谱众多,各自编撰家谱定派自成一体,自宋起已成习惯。但在众多分支家谱中,人物、世系等均存在彼此不同的差别异见,从历史至今,西平后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世系派序体系。现在西平后裔总联谊会提出并决议联派,这是千年来功德无量的倡举,是值得完成这项事关自身与后代的大事。因此,在完成这项联派工程时,还可须得全面收集汇编已成谱系的分支家族世系,在这个基础上核定其真伪讹错,审定其支谱世系系次。如正式完成“百字派”后,相对应比对参考,若分支家族认同决议通过的“百字派”,则可依此系记新谱。如已习惯性的仍按旧谱派序,暂只能为之参考比对。因为形成的习惯及更动旧派序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困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时间和认同的过程。只要全族能同襄共商,举全局观念,溶入西平后裔总体之中,团结一致,联派工程一定会实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1 11:53 编辑

六、李氏族旗、族徽、族歌
         李氏族旗经第八届国际李氏文化高端年会全体代表一致签名通过发布。

李氏族旗
1f011b4a20a4462376b264f49b22720e0df3d7d4.jpg

    李氏族旗说明
    一、名称:李氏族旗
    通称:李花红旗。意为:李满天下红遍全球
    二、象征意义:李满天下,四海一家;姓始皋陶,根在中华;崇祖报国,荣族兴家;红红火火,兴旺发达。
    红色:旗帜的底色是红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底色一样,象征世界李氏,根在中华。也代表李氏人崇祖报国,爱族爱家,兴家乐业。同时,中华文化以红色为喜庆的颜色,因此红色也有吉祥意味。
    旗徽:由龙、凤、玄鸟、C、木、子、李、白虎组核心部分为族徽。徽的外圈似龙似凤,亦为玄鸟,又为中国英文的缩写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李氏祖先皋陶为玄鸟族之后,李氏人是龙的传人,中华血统,有凤的辉煌和威仪;内有上木下子,组成李,表示李氏由来的本原和繁盛的状态和五行相合的旺态;白虎为太皞一族和巴蜀李氏所崇拜的图腾,也为老子之属相,更代表一种英武的精神。总之龙、凤、玄鸟、c、木、子、李、白虎等物态是中华最吉祥的图籖和符号,整体呈现出阴阳相济,五行相合,六合齐美的良好状态。
    李花:象征全球李氏同根同源同种一家亲的理念。表示李氏人知恩图报,投桃报李的传统美德。更包含李氏祖先食李报李,指李为李的的优美传说和家风,也是对李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星蕊:李花上的十六颗星(花蕊)代表着李氏历史上的十三个郡望和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代表着李氏由千支万蔓个家族汇聚一起,牢记历史,团结向上,发奋图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荣祖争光!
                                                                           国际李氏文化高端年会组委会
                                                                                     2014年12月26日

李氏族徽

a8971eed2e738bd4e7a772a7a28b87d6267ff942.jpg

李氏族歌歌词
中华泱泱,姓氏堂堂。
李满天下,源远流长。
根植东夷,英六封强。
汶曲肇起,涡陇发祥。
血祖皋陶,李法弘扬;
九德化人,五刑安邦。
商士理徵,直道不妄。
圣哲老子,德著道彰。
大唐盛世,万国景仰。
英才辈出,忠孝流芳。
承前启后,代代隆昌,
建功立业,阖族增光!


巍巍昆仑,泱泱华夏。

龙的传人,兴旺发达。
远祖颛顼,德泽华夏。
血祖皋陶,创立司法。
利贞避难,李子树下。
道贯古今,千年传颂。
盛唐文化,李氏传人。
四海为家,落地生根。
遍布天下,巍巍昆仑。
泱泱华夏,姓氏如海。
汇聚中华,追本溯源。
寻根理枝,千宗万族。
血脉一家,你中有我。
我中有他,血肉相连。
原本一家,和睦相处。
民族光大,团结奋进。
团结奋进,振兴中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2: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7-2-11 12:55 编辑

六、李氏家规家训

    敬祖宗,敦孝悌; 睦宗族,端伦常; 友昆仲,和夫妇; 教子孙,尚勤俭; 恤孤寡,戒唆讼; 安生理,勿非为;忌毒染,慎嫁娶; 勉诵读,重交游; 谨丧祭,远酗酒;出异教,省自身。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
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
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 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忌毒染:;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慎嫁娶:;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勉诵读:;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重交游:;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谨丧祭:;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远酗酒:;酒浆之酿就,非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
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李氏治家格言

    王者江山一统之治,出乎锦绣文明之邦,有浩然之气者,莫不知国恩宗亲当敬也。方今子昧古道,弟黯纲常,皆由家教不端,以致身心失正,亟当鉴省。昔燕山家教有方,五子皆登;孟母庭训有法,儿为亚圣。为父为母者,可不法乎?故居家庭,宜以诵读为训;处邻里,崇以谦合为先;洽田园,适力耕耨为本。立身行已,不出恭敬二端;执德待人,正虑骄矜二字。勤能补拙,俭可助贫。奢侈乃败家之初;酒色是戕命之斧。宁可以德胜人;切勿以财帛傲众。不读诗书,纵富能抵国,仍匮乏之家;熟通经伦,虽贫四壁,堪称书香门第。誉实清芳,食青蔬而尝香馥,居茅屋陋室,且胜富丽殿堂。有高才者,必当窗前苦读;多五谷者,须稼穡经营。或劳心,或劳力,人世间食无闲饭;或谯薪,或猎渔,山海中自有帛金。律法无亲,当牢牢而谨记;人情多变,宜步步而提防。‘忠’‘恕’存腹春久驻,自罹罪罟终报应。花香百里,尚有绝香之气;天冠地理,岂无修已之心。阂族勖诸!

李氏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 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 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 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 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 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 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 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 勉哉勿忘。

李氏百孝歌

    天地之间孝当先, 为人应当孝父母, 孝子能把父母孝, 自古忠臣多孝子, 要问如何把亲孝,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父母如敬天。 下辈孝子照样还。 君选贤臣举孝廉。 孝亲不止有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 可惜人多不知孝, 福禄皆因孝字得, 孝子贫穷终能好, 诸事不顺因不孝, 孝贵心诚无它妙, 男儿尽孝须和悦, 爹娘面前能尽孝, 翁婆身上能尽孝, 和睦兄弟争为孝, 和睦妯娌争为孝, 男有百行首重孝, 女得淑名先学孝, 孝字传家孝是宝, 能孝何在贫和富, 富孝鼎烹能致养, 富孝孝中有乐趣, 富孝瑞气满潭府, 孝从难处见真孝, 赶紧孝来孝孝孝, 亲在当孝不知孝, 孝经孝文把孝劝, 为人能把祖先孝, 贤孝子孙钱难买, 孝字正心心能正, 孝字齐家家能好,爱亲敬亲孝乃全。 怎知孝能感动天。 天将孝子另眼观。 不孝虽富难平安。 回心复孝天理还。 孝字不分女和男。 女儿尽孝莫嫌烦。 能孝就是好儿男。 又落孝来又落贤。 这孝叫做顺气丸。 这孝家中大小欢。 孝字本是百行原。 三从四德孝为先。 孝字门高孝路宽。 量力尽心孝不难。 贫孝菽水可承欢。 贫孝孝中有吉缘。 贫孝祥光透清天。 孝心不容一时宽。 亲山我孝寿山天。 亲殁知孝孝难全。 孝父孝母孝祖先。 这孝能使子孙贤。 着孝买来不用钱。 孝字修身身能端。 孝字治国国能安。

李氏历代先贤古训
    遐叔公遗训
    公讳华,字遐叔,赞皇人,开元进士。擢宏词科;天宝间,宦监察御史,按劾不挠。
    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

    忠定公遗训
    公名纲,字伯纪,宋邵武人也。靖康权初为兵部侍郎。金人来侵,力主迎战,被谪。高宗即位,首召为相。修内治,整边防,讲军政,力图恢复;黄潜善等沮之,七十余日而罢。卒谥忠定。平生所言多警句,兹摘录其格言六则如次:
    一、民恃财以生,犹鱼恃水以活。
    二、任则不疑,疑则不任,惟疑与任,不可并行。     三、寇攘外患,有可以扫除之理,而小人在朝,噩害本根,浸长难去,其患有不可胜言者。
    四、朝廷既正,君子道长,则所以捍御外侮者,有不难也。
    五、人以财而聚,兵以食为天,虽有良将锐卒,非财莫能使,虽有金城汤池,非谷莫能守。
    六、能守,而后可战;能战,而后可和。

    馆阁检理舜工公遗训
    公讳垂、宋聊城人、字舜工,威平进士,上兵制,将制书,累迁馆阁检理。上导河形势胜书三卷,欲后九河故道,时论重之。
    为能趋炎附势,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也!

    圣相太初公遗训
    公讳沆,字太初,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咸平初,累迁平章政事,有远虑,称圣相。
    佞言似忠,奸言为信。

    泰和公遗训
    公讳光,字泰和,上虞人。崇宁进士。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加政事,以忤秦桧罢官。
    大臣以道事君,苟君有失德而不能谏,朝有阙政而不能言,则是冒宠窃位。

    庄介公遗训
    公名中,字子庸,明,吉水人。正德进士,授工部主事,谅直敢言。参王守仁军事,预平宸濠之乱。世宗时累官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所居里名谷平,学者称谷平先生。著有谷平文集。光宗时追溢庄介.。谨摘数训如次:
    一、人之心,犹舟之舵,心一不存,则恶生,舵一不持,则舟覆。
    二、人身之生死,有形者也,人心之生死,无形者也,众人见有形之生死,不见无形之生死,故常以有.形者为之主:圣贤见无形之生死,不见有形之生死,故常以无形者为主。
    三、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健康,以不视 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四、小人当未遇之时,见君子所为,亦有为尊重兴起之意,是尚无利禄之深迷,而本心之明有不可掩者。及稍得利禄之谋,便志得意满,虽明知君子所为之是,恐其不便於己,必作为一种说话。以寓阻抑之意,宁欺己欺心不顾,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学者遇事,一以天理处之,不可少有顾忌,而存恐惧之心;一有恐惧之心非知命也。

    尔张公遗训
    公讳廷机、字尔张,福建普江人,万历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卒谥文节。
    寇莱公准,年十九举进士。时太宗取人,年少者,往往罢遣,或教以增年。公曰吾初进取,可欺君耶!

    二曲公遗训
    公讳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博览经史百家,与顾炎武友善。清时征召甚急,称疾不起;晚年讲学富平。
    天下之大本,人心而已;大肯綮,提醒天下之人心而已。是故天下治视人心,人心邪正亲学术。
    事母以孝,待弟以恩;刻意耕读,谨身立德。

    文忠公遗训
    公名鸿章,字少荃,清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洪杨军起,公举乡勇转战苏皖各地,世称淮军。为人英断,具世界眼光,各国条约多其手订,累官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封肃毅伯,卒赠侯爵,谥文忠。录格言九则如次:
    一、多读古人书,静思天下事,可以敛浮气而增定力。
    二、山林中各有立身事业,存乎其人与志趣所向耳。置身家於度外,斯无人而不自得。
    三、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四、未有谋人之具而先露谋人之形者,兵家所忌。
    五、置身家於度外,斯无而不自得。
    六、战守无具,不可以言和。
    七、南宋以后,士大夫不甚知兵,无事则拎衿愤言战,一败则恇言和,浮议宣嚣,终到覆灭。若汉唐以前,则英君智将,和无定形,战无定势。卒之虚骄务名者恒败,而坚守多略者恒胜,足知制敌之奇,终生镇定。
    八、自古两国相持,或乘藉胜势,专以虚声相恫喝,或隐修实政,恐密议之彰闻。务虚者,声扬而实不副,终肖自绌之时;务实者,实至而声自远,必有可期之效。
    九、力求自强,为不易之方,试问朝政,何者为自强之实?其实之强,而作强语,则危亡立见。

    文贞公遗训
    公讳光地,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於学无所不窥,而尤笃信程朱。康熙时,所纂朱子全书及群经性诸编皆所参订。所著书甚多,於群皆有笼注。诗文曰榕村全集。
    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
    花木,不冲寒犯之,则根可护;炉炭,不当风扬之,则火可宿;收敛约束,和顺谦卑,所以护其根而宿其焰也。

    惺庵公遗训
    著有李惺庵读书杂述。
    一、君子之可忧者三,境遇之通塞不与焉。行不日修,可忧也; 学不日进,可忧也;有宫守言贵而道不行,可忧也。
    二、君子得志固道天下,即不得志,立人达人之心,亦不使须央 或息。
    三、谋事不可不慎,见事不可不明,处事不可不公,任事不可不勇。
    四、君子不自伐其功,而人之功惟恐其不录;小人常自掩其过, 而人之过惟恐其不彰。

    西汇公遗训
    公讳西汇,名惺,字伯子,号西汇,浙江人。嘉庆进士。授检讨,迁赞善,乞善,主锦江书院,著有药言……等书。
    一、见遗金於旷途,遇艳妇於密室,闻仇人於垂毙,好一块试金石!
    二、为人在世,不有益於养,必有益於教,不然即天地间一蠹物;贫贱闲游为小蠹,富贵闲事为大蠹。
    三、义所当为,力所能为,心所欲为,而亲友挽得回,妻子劝得止,只是无志。
    四、自处超然,接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欿然(欿音坎不自满也),不失意泰然,非养到者不能。
    五、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能外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贫生者,天不能死;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六、贫莫贫於不闻道,贱莫贱於不知耻。
    七、得罪於法,尚可逃避,得罪於理,没处存身,只我的心,便放不过我。故君子畏理,甚於畏法。
    八、浮议虽不足恤,亦可借以恐惧修身。
    九、轻,当矫之以重,急,当矫之以缓,偏,当矫之以宽,粗,当矫之以细,察其偏而矫之,则气质变矣。
    十、所贵乎刚者,以其能胜己也,非以真胜人也。
    十一、读书,为明理之本,节欲,为延寿之本,慎言,为远害之本,虚心,为受益之本,积善,为传后之本。
    十二、直言难受,闻直言而不以为逆耳,因之怵然为戒,深自刻责,改过迁善,皇皇然如不及,此天下之大勇,亦天下之上智也。
    十三、文艺自多,浮薄之心也;富贵自雄,卑阻之见也。此二人者皆可怜也,而雄富贵者尤鄙。
    十四、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於饰才,露才者,不藏其所有也,饰者,虚副其所无也。
    十五、讷止辩,让愧争,谦服傲;是故退者得常倍,进者失常倍。
    十六、人皆知少之为忧,而不知多之为忧也,惟智者忧多。
    十七、求不可得之利则取祸,务不可受之名则取辱。
    十八、但念自己有几分不是,即我之气平;肯说自己一个不是, 即人之气亦平。
    十九、疾言遽色,厉声怒气,原无用处;万事万物,只以心平气和处之,必有妙应。
    二十、君子患自处太高,绝人太甚,圣人嘉善而矜不能,自是道理合当为是。虽天下极下愚人,我当悯念他,教导他,安见不同处於善。
    二一、遇欺诈的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的人,以和气熏陶之;遇倾邪私曲的人,以气节名义激励而救正之;天下无不入我陶溶中矣。
    二二、自家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掩藏几分,这是涵容以养厚。
    二三、攻人之过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要令其可从。
    二四、称人之称,当据其迹,不当苛其心;攻人之失,当原其心,不当泥其迹。
    二五、莫大之祸,起於须臾之不忍!
    二六、未定之事,不可以臆断,无据之事,不可以疑人。
    二七、听言之道,徐审为先,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心,其失一也。
    二八、羊肠之险,前车覆而后车协力,非以厚人也;前车当关,后车停驾,匪惟同缓急,亦且共利害,为人也而实为己也。士君子与人共事,而忘人之急,无乃适以自孤也乎?
    二九、天下有大利焉,利人是也,有大害焉,利己是也。利己必损人,人己损矣,己复何利之有?无如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不知利於己者有害於人,并不知有害於人者之即有害於己。
    三十、忧先於事,乃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效於事。
    三一、应万变,索於理,惟沉静者能之;是故水止则能照,衡定则能称。
    三二、闺门中少了个礼字,便自天翻地覆,百祸千殃,皆由於此。
    三三、子弟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
    三四、远邪佞,是富家教子第一义;远耻辱,是贫家教子第义。
    三五、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 道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三六、举大事,必协众心,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求济;不然,彼其气力智术,足以撼众而败吾之谋,而吾又以直道行之,非所以成天下之务也,古之人神谋鬼谋,以以篮,岂真有惑於不可知哉,定众志也,此应事之微机也。
    三七、天下事,败於邪见之小人,无见之庸人,偏见之君子,君子见一偏,遂与小人庸人等,可不惧哉!
    三八、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易;自恶之,必察焉,自好之,必察焉,难!

    铁汉公遗训
    公讳纹,字巨来,号穆堂,临川人。康熙进士。人翰林,官至户部侍郎。公强项有风骨,称铁汉。
    官惟久任,然后事无不习,吏不能欺。

    文襄公遗训
    公名之芳,号邮园,清武定人。顺治进士。累擢副都御史,章数十上,词旨切直;官至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谥文襄。
    恤民,以固邦本,裕赋,以资国用,两者并重,然必使有可生之民,而后有可征之赋。——见清朝先正事略。

    慈铭公遗训
    公讳兹铭,字怨伯,号专客,浙江会稽人。诗文负重名;光绪间进士,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不避权要。中日事起,败间至,感愤扼腕,卒於官。精思阅览,最致力於史。著书甚富,已刻者有《越慢堂日记钞》等问世。
    宵人窃位,志士伤心。

    清道人遗训
    公讳瑞清,字梅庵,别号清道人,江西临川籍。工文善书画,张大千为其及门弟子。清光绪乙未入词林,曾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江宁提学使等职,著有清道人诗文集。
    斯世或虎而冠,或鼠而窃,吾力不逮虎,而志不屑鼠,吾其为牛乎!为牛,谓愿为牛之服务负重也。
    精勤任恤者必兴,惰废凉薄者必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3: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李姓到此就已经写完了,欢迎大家补充和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7 02:57 , Processed in 0.968041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