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2021|回复: 0
收起左侧

[阳新往事] 触摸一个高尚的灵魂——听潘平讲阳新革命女杰贾春英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8 11: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战场上我要冲在前面,不怕牺牲。生活上我要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老百姓才会追随我们干革命,我们的党才会有号召力。

  ——贾春英

  她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辞职回到农村,扛起锄头当农民。

  她坚持不要个人待遇、不要国家抚恤、不要政府救济,自力更生,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境遇,她都坚定地相信党,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用共产党人的忠诚,竖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称赞她:“这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人的精神。”

  她已经去世31年,却仍被人们深深怀念。

  她是阳新革命女杰贾春英。

  近日,记者专访贾春英之孙、黄石市政协常委潘平,听他讲述贾春英的故事,触摸一个高尚的灵魂。

  投身革命

  参加革命为什么?

  贾春英曾这样告诉家人:“为了让受苦人都幸福。”

  湖北省阳新县筠山脚下的陶港镇贾村,是贾春英的故乡。1912年,贾春英在这里出生,父亲贾万里、母亲张氏均系贫苦农民。出生八个月时,她被抱给他人作童养媳。

  同那个时代参加革命的绝大多数革命者一样,贾春英为了改变命运而投身革命。她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大革命就经历了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

  1927年6月6日,国民党独立14师夏斗寅部窜入阳新大畈区,放火烧毁了区党部、区农协,对共产党员和革命者施以种种酷刑。据当时的目击者称,光匪徒们割的耳朵,就装了6箩筐,三大担。贾春英的父亲、哥哥、弟弟遭杀害,养母陈氏自杀,全家被灭门。

  贾春英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革命的信念。

  1930年,由于在妇女运动方面成绩斐然,贾春英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共鄂东特委(直属中央领导)妇委会书记,此后历任鄂东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鄂东南特委常委、鄂东南妇女会主任、湘鄂赣省委巡视员等要职。

  2012年11月16日,享受部长级待遇的离休红军战士刘剑平见到贾春英之孙潘平时,激动难抑。

  老人在证明材料中回忆:“大约是1936年初,我跟红十六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开国上将)当勤务兵,主任夫人名胡平然,她当协理员管妇女工作……当时钟夫人经常和一些女同志共事,其中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湖北姑娘叫“春姐”,人很漂亮,个子高大,会带兵打仗,她就是革命前辈贾春英。”

  屡立战功

  潘平从小在奶奶讲的革命故事熏陶下长大。

  2012年,史志部门历时一年时间,成功还原贾春英的革命事迹,潘平这才知道,原来这些故事,都是奶奶九死一生的亲身经历。

  在湘鄂赣省、县苏区政府、红十六师指挥机关所在的湖南省平江县,至今流传着一首民谣:上打咚咚鼓,下打彭咚咚。两边齐打起,迎接“双芙蓉”。

  据平江县史志部门调查,“这首民谣,主要是反映胡筠(湘鄂赣游击队总指挥)、贾春英(湘鄂赣省委巡视员、特派员)为首的队伍,打了胜仗回到苏区根据地,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面

  1933年夏,贾春英带领百余人的游击队到浏阳,途经连云山时,遭遇敌军伏击,绝大部分队员牺牲,仅她和少数队员杀出重围。

  1936年10月,贾春英遭叛徒出卖,负伤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因她在湘鄂赣的影响力和政治地位,随后被押至南京关押。

  在狱中,她饱受酷刑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

  贾春英的丈夫潘涛,是毛泽东主持成立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之一,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历次反围剿斗争。

  1940年,潘涛在咸宁嘉鱼抗击日军时壮烈牺牲。

  在最后一封家书中,他告诉妻子: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其时,他唯一的孩子,即潘平的父亲,出生仅一个月。

  数年后,在陶港镇潘彦村的土坯房里,年幼的潘平常常看到奶奶拿着爷爷泛黄的照片,目光久久不离。

  淡泊名利

  新中国成立后,从革命硝烟中走来的贾春英,没有留在城市过舒服日子,而婉言谢绝组织安排,回到为抗日惨烈牺牲的丈夫故乡阳新县陶港镇潘彦村,扛起锄头当起农民。

  农村的生活条件差,潘家老宅是一栋破旧的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餐桌上通常只有一盘腌制萝卜干。

  村里人担心贾春英适应不了。

  贾春英很安然地说:“比起旧社会,这点苦算什么。只要我们肯吃苦,什么困难都能战胜。”

  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贾春英像当年打仗一样豁出命来干。白天,她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上山砍柴,下地劳作;晚上,她积极开展妇女工作,帮助许多妇女从封建残余的束缚这下解放出来。

  即便这样,贾春英还常常把卖豆芽挣来的微薄收入拿去帮人解困,而她自己始终是粝食粗餐,穿着补丁衣衫、补丁裤。

  潘彦村妇女贾明福,在贾春英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为县妇女干部。今年90多岁的她,提起贾春英的名字,便激动不已,向记者竖着大姆指,连声说:“她是个好同志。”

  1984年,贾春英在阳新县陶港镇潘彦村一栋民宅内与世长辞。一个木箱是她留给后人的唯一遗产,里面放着潘涛的遗物:一张相片、一把刺刀、一个枪套,以及那封已经泛黄的家书。

  党史研究者表示,按照革命资历,贾春英本可享受部级待遇,但她生前坚持不要个人待遇、不要国家抚恤、不要政府救济,自力更生,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

  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境遇,她都坚定地相信党,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她用共产党人的忠诚,竖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许多人为她感到“不值”。

  她回答:“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活着就是最好的待遇,没有了战争就是最好的享受。共产党人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老百姓才会追随我们,我们的党才会有号召力。”

  精神财富世代相传

  31年过去,贾春英从未离开人们的视野,走出人们的记忆。岁月的洗礼,反而让她的形象愈加清晰挺拔,愈加撼动人心。

  2012年起,人民日报、全国政协报、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共产党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媒体先后报道了贾春英的事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石仲泉称赞贾春英:“这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人的精神。”“我们党现在8200万名党员,具有这种精神境界的共产党人太少。”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潘平心中,这种种可贵的精神在贾春英的身上熠熠生辉,更成为他的人生信仰和永恒的动力。

  “要把贾春英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潘平说。

  他表示,贾春英的崇高精神和动人事迹,深刻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人“入党为什么,当了干部做什么,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彰显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强大生命力,与当前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是黄石最具特色的党员干部教育资源,是开展党员教育活动的典范,是进行科学发展观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感人的活教材。

  眼下,不少人陷入精神上的贫困和苍白,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党内脱离群众现象的集中表现。清除“四风”,才能清风拂面。如何反“四风”?不妨对照革命先烈的作为,照照镜子,正正衣冠。

  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党史学习活动,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聆听党的历史,学习党的精神;对照贾春英等老一辈革命者先进事迹,抵制“四风”转变作风;在“老作风”中汲取营养,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让全党干部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深入查找作风问题,深刻剖析思想根源,坚定理想信念,自我振奋精神。坚定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只有这样,转变作风才能做得彻底,不留余地。

(东楚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6 18:28 , Processed in 0.72643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