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2555|回复: 1
收起左侧

[阳新新闻] 年轻人外出务工,百年祖业遇上断代危机 阳新“菜秧村”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9 10: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祖业】
  
  夕阳的余晖打在脸上,打在乡间小道上。“菜秧卖完了,我回来啦。”俞书强手臂上挎着空空的菜篮子,拖着疲乏的身躯走进了家门。
  
  年近60岁的俞书强是阳新浮屠镇下汪村俞家堰组人。他当过民办教师,做过村干部,因为工资太低,老伴患病需要常年累月治疗,他就辞职了。
  
  随后,他就一门心思育菜秧。菜秧上市季节,他像其他村民一样,手臂上挎个菜篮子,走村串户叫卖菜秧。
  
  不知何时起,育菜秧就成了俞家堰人的祖业,如今,俞家堰组有80的农户和80的农田育菜秧。
  
  84岁的退休村干部俞昌佳从小就跟父母一起育菜秧、卖菜秧,“俞家堰育菜秧是祖传的,应该有近百年历史。”
  
  然而,与俞家堰组一路之隔的吴明作组,菜秧面积有260多亩。
  
  吴明作组村民吴高庆有5分菜秧地,他是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开始育菜秧的。“外婆是俞家堰的,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就学会了育菜秧,组里现在已经有十几户人家育菜秧了。”
  
  下汪人依靠最原始的交易,把菜秧卖到了阳新,卖到了大冶,还卖到咸宁的通山、江西的武宁等。下汪村因此得名“菜秧村”。
  
  【危机】  

  尽管叫卖菜秧季节要赶要抢,但俞书强只能靠搭车、转车和步行,在附近村庄转转。因为年纪越来越大,他不敢骑摩托车。
  
  他说,育菜秧跟外出务工比起来,来钱慢,很累人,也纠结。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很少育菜秧,留在家育菜秧的都是一些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6年前,俞昌佳的老伴患病,家里就再也没育菜秧了。姑娘出嫁了,儿子和媳妇全都在沿海务工去了。
  
  年事渐高,吴高庆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过去组里有十几户育菜秧,现在仅剩3户。就连他的铁杆子哥们吴高良、吴风林也不那么积极了。年轻的一代有了新产业,许多原来育菜秧的人家开始利用竹木资源,从事建筑脚手架经营。
  
  今年春,俞礼猛和村民俞礼钢领头成立了菜秧专业合作社,还参加了县里的电商培训,想把这个产业做大。但是合作社刚起步,还没有多大起色。
  
  【前景】  

  喝完稀饭,暮色升起。俞书强挎起了菜篮子,向菜秧地里走去。他必须把上市的菜秧整理好,好趁次日早班车赶路。
  
  “你育你的秧,我卖我的苗”,种植户之间又没个照应。俞书强说:“现在除开外出务工,还没什么挣钱的门路,只能根据销售量调整种植面积。”
  
  俞书强希望合作社尽快发挥作用,组织大家一起,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同心协力把这个产业做下去。
  
  对于这个自发性的传统产业,阳新蔬菜办主任李一和认为,发展好不光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对解决蔬菜市场供给矛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个产业能保供、安全、增收,就是一个好产业。当前应重点解决好育秧基地的水、电、路等设施问题,让村民有增收的保障”。
  
  事实可以见证,在脱贫攻坚中,下汪村依托“育菜秧”产业,34户134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子。
  
  离开下汪村,暮色渐浓。行走在已经动工的俞家堰通组公路上,俞礼猛展望了这个产业的前景:“通过合作社运作,升级大棚设施,规划成片种植,实现从挑担小打小闹卖菜秧到开车批发卖菜秧。”

(黄石日报)
发表于 2017-4-19 10: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想当农民,可政府不给我户口。没户口就没用田地,没用田地就当不了农民。我现在很苦闷,相当苦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6 20:25 , Processed in 0.71433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