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59830|回复: 0
收起左侧

[文学书画] 读学名人诗词——《浪淘沙·北戴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 23: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注释: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中唐刘禹锡、白居易依小调《浪淘沙》唱和而首创乐府歌辞《浪淘沙》,为七言绝句体。五代时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

★幽燕:古幽州及燕国,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东北部。

★魏武:魏武帝曹操。

★碣石:碣石山,在北戴河外,靠近渤海,汉朝时还在陆上,到六朝时已经沉到渤海里了。

★遗篇:指曹操的诗作《观沧海》,曹操于建安12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路过碣石山。曹操登山观海,写了《步出夏门行》四首,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句。


译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滔滔波浪连天,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了,也不知漂去了哪里。

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秋风瑟瑟到了今日,人间却换了新颜。


赏析: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崇高论》)。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至,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继之以“白浪滔天”,更曾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实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上片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的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秦皇岛外打渔船”回应开头一句的“幽燕”,点名地点,又与题目相吻合。“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的意境或也取自于古人对大海惊涛骇浪的描写,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铺叙,用精炼的设问句写出

来,化实为虚,真乃神来之笔!与其说是写船,不如说是以小衬大,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中,进一步烘托出“白浪滔天”的威猛犷悍,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阕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岛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时此地此景,自然会诗人联想起一千多年前的曹操登临碣石山观海的历史往事和那首《观沧海》诗。“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东汉末年,豪强群起割据,“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戗”(曹操《蒿里行》)。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几十年的征战,终于扫荡了分割的世族军阀与豪强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用。词的下阕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句子,升华了诗词的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7 01:19 , Processed in 0.92103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