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查看: 6069|回复: 0

[阳新新闻] 逐梦“中部鞋都”打造“阳新鞋匠”劳务品牌系列报道④ 阳新“鞋脉”充实“镇能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 0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田城通讯员刘志勇、陈怡、程时亮)“当下,阳新县制鞋企业发展态势,就是温州鞋业发展步入高速期的另一个翻版。”10月18日,阳新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费明刚说。


  每一年,从阳新县域流向全国市场的鞋类产品可谓蔚为大观,产量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发展到今天,阳新成为了一块承接了温州上游丰厚肥料的‘冲积平原’,沉淀了人才、资金、技术、渠道、影响力、布局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要素,已经具备催生‘中部鞋都’的深厚土壤。”


  “鞋脉”涌动不休,生机勃勃跃动——


  连日来,记者走访阳新县部分镇场区,探访遍布各地“加工作坊”的成长现状发现,阳新大地上的各层面上的制鞋行当星罗棋布,遍布19个镇场区,与城北工业园形成犄角互连之势;多点并发,近400家加工作坊,将勤劳致富的鞋匠精神撒遍四里八乡。


  加工作坊,名头虽没知名鞋企响亮,多数作坊或是返乡创业,或是落叶归根,或是响应号召吸纳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但每一处作坊,在不断上演“速度与激情”,凝聚了创办者的责任胆识和从业者的勤劳朴实,为乡镇制鞋行业的磅礴发展增光添彩。


  程志康:这一辈子,就想开一个大大的鞋厂


  10月18日,浮屠镇,繁闹的荻田街,秋意正浓。


  这是一个由临街道路形成的条状大集市,这样的集市,在百度地图上,仅仅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坐标点。


4.1.jpg
浮屠镇全貌。 通讯员 汪友林 供图


  正街转角,有一家叫“鼎晟鞋厂”的制鞋小作坊,只加工鞋面,当地人称“针车外加工”。


  300平方米的作坊内,几十名员工正埋着头,脚踩“高头车”,伴随电机的“嗒嗒嗒”声,一只只漂亮的鞋面车了出来,忙碌而有序。


  鼎晟鞋厂的创办人程志康是一位半路出家的“阳新鞋匠”。憨厚的笑容,微胖的身材,见到人总笑嘻嘻的,真诚而不失礼节,和他沟通很愉快。


  1999年,他跟随亲戚朋友去了浙江温州,人生地不熟。他应聘进温州鹿城区双屿镇的一家小型鞋厂,帮老板开了3个月的小货车。


  这里是温州鞋业的腹地,聚集了上千家大小鞋厂,是温州外来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在这里,成千上万的阳新人分布在不同的鞋厂做工,凡有人声处皆可闻乡音,阳新人在这里扎下了根。每一年,阳新鞋匠辛勤创造出来的钞票,源源不断地流回阳新老家。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里的鞋厂,支撑了数以万计的阳新家庭的成长。一些出色者,则寻找到了机遇,正如程志康一样。


  2018年,在温州奋斗了十几年后,同在温州闯荡的初中同学柯于猛邀请他回家乡开鞋厂,两人一拍即合。


  合伙人柯于猛是典型的“技术达人”。在温州鞋业界打拼了18年,他从普工一直做到一家大型鞋厂副总的职位,程志康与柯于猛不仅志同道合,而且彼此互补。


  “鼎盛鞋厂”已有员工40余人,都是浮屠镇周边乡村的农民工,他们技术娴熟,大多为返乡人员。工人们离家近,方便照顾家人,打工挣钱两不误。


程志康的“鼎盛鞋厂”。 通讯员 程时亮 供图

  由于生意非常红火,2021年,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扶下,二人又在阳新城北工业园物流园附近开了一家“意迈达”针车外加工。


  虽然也是作坊式工厂,但面积已扩展到500平方米,目前也有40余名员工。


  他们从温州接到知名品牌鞋厂的订单,通过物流从温州发运材料,然后将做好的鞋包(鞋面半成品)再发往温州,赚取加工费。由于员工技术能力较强,他们从不用为没订单发愁。


  “大部分都是老员工,一年做30到40万双鞋包,工资高的,可达10000元。”程志康向记者介绍。


  去年,程志康看中了工业园区一层标准厂房,准备租下来开办鞋厂,但疫情的不稳定性,让他仍旧持币观望。


  “开一家大鞋厂是我的梦想,这个梦一定会实现!”


  严明:滨江小镇也有春天


  阳新县黄颡口镇依山临江,东连富池绿色产业,北靠新港园区,南依幕阜山脉。


  这一届党委班子将打造“工业新镇”作为工作的主抓手,希望建立“制造+研发+集散+配套”相呼应的滨江产业带。


4.3.jpg
黄颡口镇提出“工业新镇”概念,非常欢迎实业落地。 通讯员 江哲 供图


  严明的到来,与这个镇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他在镇上开了一家鞋面加工厂。10月16日,几十名工人正行云流水般地操作着机器,一只只鞋面如织梭般在机器上往复来回,一片机杼之声。这样繁忙的生产景象,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产量要跟上,质量也要得到保障。每一天,严明长时间蹲在车间各条生产线,督查质量。观时不时地,他还拿起鞋面认真检查,跟工人讲解踩线技巧。


  1997年,严明到温州市鞋厂务工,从事鞋类生产,如今已有25年,算得上“专家”。任何鞋面只要经他一看,就知道踩线有没有偏,鞋面是否板正。


  凭着过硬技术,严明从普工一直做到车间主任,管理200名员工。


  返乡后,身为党员的严明向村党支部讲述了创业想法。随即,村“两委”就决定将旧村委办公室腾出来用作生产车间。


  2015年,严明在村里创办了他的第一家鞋面加工厂。当地人社部门也在第一时间给予政策上支持,主动为他申请农民工返乡创业补贴和小额信贷,缓解了创办初级资金短缺问题。


4.4.jpg
严明位于黄颡口镇的鞋面加工厂。 通讯员 程时亮 供图


  因为严明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各地订单雪片一般飞来,现有生产规模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2019年,他又投入50万元在镇区租赁一家厂房,员工总数超过了100人。


  这些工人,基本上成为家庭收入的主力,也成为家庭发展的希望。


  罗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10月17日,白沙镇赤马路,燕子鞋面加工厂生产车间里灯火通明,生产繁忙,70多名当地村民正在认真拿料、缝合、剪线、包装……


4.5.jpg
位于白沙镇的“燕子鞋面加工厂”。 通讯员 程时亮 供图


  这家加工厂成立于2017年,老板叫罗珍,在厂里务工的大部分是周边各村妇女和贫困户。


  白沙铺邓细霞、吴东城村陈红霞、坑头村梁金花都是贫困户。陈红霞高兴地说,因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现在能在家门口就业,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只要肯吃苦,收入还是可观的。


  上世年90年代,罗珍随打工大军来到温州龙湾区一鞋厂做小工。辛苦了4年,他学会了制鞋一条龙技术,后被提升为管理人员。


  打工期间,他认识了白沙镇下畈村姑娘马燕,2002年成家。夫妻俩凭着精湛的技术和人脉资源,在温州办起了20多人的小鞋厂,当起了老板。


  在温州经营10多年后,夫妇俩商量着:将工厂建在家乡,让父老乡亲家门口就业,共同致富。2011年,两人在吴东城村委会旁租下了厂房,办起了鞋面加工厂。随着全国各地订单的增加,工厂迅速扩大规模。


  成功办企后,夫妻俩没有忘记家乡。


  韩家山村支部书记石章华说,身为党员,罗珍返十分支持村里工作,当起了村小组长,带头改造当家塘,硬化通组公路,建起了苎麻基地。疫情期间,还带头捐款捐物,群众风评极佳。
4.6.jpg
白沙镇全貌。 通讯员 潘璐 供图

  记者了解到,在“阳新鞋匠”劳务品牌的辐射之下,阳新县委、县政府这些年因势利导,引“鞋匠”回流,从政策、制度和资金上倾斜,适时推出“回归创业工程”“资智回乡”等返乡就业创业工程,让更多“阳新鞋匠”留在家乡。


  近年来,阳新县人社部门持续在各镇场区开展“春风行动”稳就业招聘,开展服务鞋类企业用工宣传,组织偏远乡镇劳动力到鞋企实地参观了解,积极与重点企业对接,鼓励企业在闲置劳动力集中的偏远镇区开设分厂或加工点,极大促进了阳新鞋业布局的“乡镇化”“分散化”,让阳新鞋业既有“一轮明月”,更有“漫天繁星”,优化了布局。


  目前,金帝鞋业、灿光光电在龙港镇开设了分厂;兴华鞋业在黄颡口镇也开设了分厂,极大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与各镇场区的制鞋作坊肩并肩吸纳就业,手拉手脱贫致富。


  当前,有掌舵人、有能工巧匠、有政策扶持,阳新制鞋作坊正呈现“井喷式”生长。


  截至目前,阳新县制鞋类共计680家。其中工商登记(含规上制鞋企业)271家,小作坊400余家,返乡就业4.3万人,辐射带动就业8万余人,年产量达9788万双,到2025年,阳新鞋业产值有望达到100亿元。

4.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42022202000111 )

GMT+8, 2024-7-5 20:47 , Processed in 0.2601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