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1526|回复: 1
收起左侧

重读韩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8 09: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小时候就读过韩文,知道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但是印象里他好像是儒家道统的卫道士,那时正适逢“批林批孔”,耳濡目染文人学者对他的贬斥,便一直没有多读的兴趣。这几天,清理书房,无意中看到一本韩愈文集,未曾想到,只是随手翻翻,竟放不下了,仿佛发现了另一个韩愈,一个与自己印象完全不同的韩愈,一个深通人情、明察世态的韩愈。

譬如说那篇《原毁》,最早是上中学时在语文课本里读到的,当时还背了下来。可是,这次重读,才真正感觉到,他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而自己无法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这是多么准确。最有趣的是他谈到自己常常做一种观察与思考。就是当众夸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表示赞同的只有那人的朋党、与那人没有利害竞争的人以及惧怕那人的人,其余的一般不高兴。再就是当众贬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不表赞同的也不外上述三种人,其余的一概兴高采烈。韩愈有这种恶作剧的心思和举动,我真觉得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联想起自己的类似经验,发出会心的一笑。

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分兵坚守睢阳,一年后兵尽粮绝,城破殉难。由于城是先从许远所守的位置被攻破的,许远便多遭诟骂,几被定为罪人。韩愈在谈及这段史实时替许远不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之将死,其器官必有先得病的,因此而责怪这先得病的器官,也未免太不明事理了。接着叹道:"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这个小例子表明韩愈的心态何其正常平和,与那些好唱高调整人的假道学不可同日而语。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据说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在翰林院当教授。主讲儒学必修课中的四门。当时有个男同学叫李蟠。李蟠听韩愈讲课,总是第一个早起在教室第一排占座。上课时随时笔记,做认真读书状。韩教授很高兴,就写了一篇古文送给他,题目叫《师说》,鼓励他继续占座,认真读书。这件事要是放到1200年后的现在,也就算不上是个事。大学里哪个年富力强的男老师还不给喜欢的女学生写几首诗啊。但你别忘了那是在古代,堂堂古文运动领袖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男学生写了篇臧否同行的杂文。这一下子就在长安传开了。其中最让广大教师们无法忍受的,是这样几句话: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这话说得比较含蓄。用现代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得了吧。你没见这社会上早就没有几个人真心诚意待见老师了,因为你们这帮老师,连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都讲不清楚。孔夫子比你强一百倍,人家还很尊敬老师,热爱求学。你们这帮蠢货,比孔夫子差多少,却以求学拜师为耻,不爱学习。所以圣人永远是圣人,蠢货永远是蠢货。这一下子就把广大同行都得罪了。骂老师连学生和整个社会一起都骂了,还有好吗。在这以后,韩愈在翰林院阶梯教室上课,就逐渐有人敢不打报告直接推门走人了。韩愈怕被学生踹两脚,也不敢上去拽人家胳膊不让走。逐渐风气越发的坏了。
    但是韩愈这篇文字留传了下来。今天读起来,还是有非凡的意义。他至少给我们这些启示:
    第一.师道从来就不是一个人搞坏的。

其二,中国传统教育重点和目标,与其说是要树立道德模范的老师,不如说是培养道德超过社会平均值的学生。

其三。人心失道,师道不过是世道衰败的一个侧面。

世道、师道、失道一脉相承,人心、人生、人伦一以贯之。在今天,认真思考师道的存亡,思索人心的安危,是更有一番意义的。

在《与崔群书》中,韩愈有一段话论人生知己之难得,也是说得坦率而又沉痛。他说他平生交往的朋友不算少,浅者不去说,深者也无非是因为同事、老相识、某方面兴趣相同之类表层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一开始不了解而来往已经密切,后来不管喜欢不喜欢也只好保持下去了。我很佩服韩愈的勇气,居然这么清醒地解剖自己的朋友关系。扪心自问,我们恐怕都不能否认,世上真正心心相印的朋友是少而又少的。

还有那篇重要的《马说》,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讨论一种现象,那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也总是借助这句话,来为那些郁郁不得志的所谓精英鸣不平。
其实,我们误入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鸡生蛋蛋生鸡游戏之中。环顾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么一类人,他们或具有较高的学历,或具有某些专业特长,或在某一领域具有资深经验,但他们并没有在社会中得到重用,就会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他们并不积极展示或用高业绩体现他们的才华,而是等待,或是消极对待上级的任务,他们显示不屑或是隐藏本领,这些所谓千里马们在暗想,我就不跑,看你领导有没有识货的伯乐,他们在和管理者进行躲猫猫。君不知我,我不知君。

    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管理者们,也在带着一副遮眼布。不知道自己的企业和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很有本事的千里马得不到中用,或者用了一些很普通的人。或者在管理者内部不培养潜在准人才,于是在骑驴找马的过程中瞎撞,别人家的千里马不一定在你这里也是千里马,说不定还不如自家的骡子呢。因此,管理者也在与内外人才躲猫猫
    伯乐们带着遮眼布找千里马,千里马呆在马槽中待展才,结果双方都在考对方,这种躲猫猫游戏不能再玩下去了。我们应该建立企业的人才识别与成长机制,让潜力马跑起来看看是不是千里马;伯乐们睁开眼来,就不会再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了

至于那篇为自己的童年手足、与自己年龄相近却早逝的侄儿十二郎写的祭文,我难以描述读它时的感觉。诚如苏东坡所言,"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读了不掉泪是不可能的。最崇拜他的欧阳修则好像不太喜欢他的这类文字,批评他"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可是,在我看来,常人的真情达于极致正是伟大的征兆之一。这样一个内心有至情、又能冷眼看世相人心的韩愈,虽然一生挣扎于宦海,却同时向往着"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隐逸生活,我对此是丝毫不感到奇怪的。可惜的是,在实际上,他忧患了一生,死后仍摆脱不了无尽的毁誉。

 楼主| 发表于 2010-7-28 0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
这个问题大家都没有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4-27 23:59 , Processed in 0.32161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