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论坛

查看: 5340|回复: 11
收起左侧

和氏璧的传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4 10: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太子镇有个樟铺村,距村不远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名曰沙湾寺,村民在该寺发现了一座建筑奇特的古墓,相传古墓的主人就是传奇人物《了凡四训》的作者了凡大师。无独有偶,在太子镇东部海拔400多米的筠山的深处,也有一座古刹,该古刹建在荆山上玉印洞旁,相传这里就是当年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地方。它们给千年古镇带来神秘的色彩。
        秘密    :“和氏璧”在此发现?
      沿太子镇向筠山而行,便来到了筠山的石井村,该村口几棵高达30多米的参天古木可惜死了二棵。在一位僧人向导下,沿一条山间小道向东爬行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阳新县太子镇东部海拔400多米的荆筠山(古时称荆山)。
      在密林中,隐藏着一座古刹。据介绍,这就是有关史料上记载的“玉印古刹”,是卞和在此发现“和氏璧”的地方,现存有“玉印洞”。碑文记载:和氏璧是卞和在古刹后的山洞里发现后才三献楚王的。相传,山洞有一天然石桥,传说卞和年轻时是医生,经常走村串户到处采药,听说长江边有名贵的药材,于是不远千里顺长江来到黄桑口,黄桑口的人也不知什么地方有好药材,只说我们 这里到处是山,卞和于是上山寻找。翻过大牙山后,卞和见这里山势雄伟,一问都说这里就是荆山,卞和就在这里住下,经常上荆山采药,有次采药碰到下雨,卞和避雨休息于山洞,朦胧中发觉有一只喜鹊攀在洞壁处,闪闪发光,认为是宝石,于是凿下此石块,献给楚王,楚王不识,卞和被作为骗子而被砍足。后来和氏璧为无价之宝,制成镇国玉玺。王莽篡位时,与姑姑争夺玉玺,玉玺被摔破,用金子镶补。
       卞和献宝后就在荆山山洞居住,并继续下山行医,被他治好病的网湖姑娘娥眉见卞和人品高尚,遂生爱慕之心,时常上山看望,愿意以身相许,但卞和以身体残疾为由拒绝。气得娥眉姑娘将采来的莲蓬丢在来的山路上,传说这些莲蓬化为石头,堆成一座山,叫莲蓬山(现在这里的村民常采这些有孔的石头卖)。娥眉姑娘后来出家,在荆山南边建庙,隔沟相望。
      据史料记载,卞和,湖北襄樊人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琢玉能手,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先后去见楚厉王和武王,但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于是以欺君之罪被砍下左脚和右脚。文王即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宝,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又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将和氏璧制造成玉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玉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隋灭陈后,玉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玉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玉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玉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关于和氏璧的来历,《韩非子》中只说卞和得璞于荆山,而荆山究竟在何处?查阅有关资料。其一,湖北南漳县说。其二,湖北阳新说,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荆山”,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珍之所”。其三,安徽怀远县说。其四,安徽芜湖县说。以上四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其中恐怕后人附会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和氏璧真正得于何处,恐怕将是个千古之谜。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
关于和氏壁的来历,在《韩非子·和氏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珍玉,献给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见状,派人间其故,和答道:“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斑。”文王使人剖噗,果得宝玉,遂名之为“和氏壁”。因感其忠、怜其别,文王封卞和为零阳候,然和辞而不就。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李白曾诗咏其事,以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充,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大多,连城白壁遭谗毁。荆山卞号位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鞠歌行》)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称:“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那么,这块元价之宝究竟得自何处呢?《韩非子》中只说卞和得璞于荆山,而荆山究竟在何处?却至今还是个难题之谜。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着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南漳县说。《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员》:‘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相传卞和得噗于楚荆山,即此。”《太平衰字记》云:“卞和得珍于楚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清个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宝玉处。《中国名胜词典》:湖北南漳县城西约七十五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索回;有岩高石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岩下有天然石室,高六丈,阔五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二百余人;洞顶有池,周四十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二,湖北阳新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珍之所。”
其三,安徽怀远县说。《怀远县志》:“荆山,县新倚也,在治西南,滨淮突起。”《水经注》载:淮水出荆山之左,当涂山之右,奔流二山之间。《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联属,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康熙《风阳府志》:“今两崖问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中国名胜词典》也有这样的叙述:怀远县荆山有抱法岩,传为卞和抱珍位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人人洞中,仿佛置身玉珠帐里。洞下有石如桃,旧有题咏: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副与君之,万载留踪迹。洞上有坑,日“采玉’,坑内玉石层选,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溜玉涧”,传为卞和濯噗于此,故名;右有阎,日“青山”,又名“梓憧”,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法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宋哲宗元佑右七年(公元1092年)上已节,苏东坡自颖州改知扬州途中,曾慕名率子苏造、苏过同游荆山,留诗作咏:“荆山碧相照,楚水淌可乱。别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琐。”明宋濂也对荆山胜迹作了详细的叙述:至荆山,“岩厂如屋,侧身而入,石屏如床座,可坐人,号为卞和洞。”
其四,安徽芜湖县说,《太平府志》载:“芜湖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日大荆,日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秉曾所刻。“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北宋宣城(今属安徽)人梅尧臣也曾作《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位玉山,无所记。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以上四种说法,都有其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但其中恐怕后人附会的成份更多一些。因此,和氏壁真正得于何处,恐怕将是个千古之谜了。

       ___摘自《中国和田玉网》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
和氏玉璞产于荆山南麓
      1921年,著名地质学家章鸿钊分析推测,“和氏璧”应是一种珍稀的具有碧绿、洁白闪光的拉长石。他在《石雅·玉石》中指出:“其内有无数平行结晶薄片,相互映射而放蓝白或真珠光彩,又如秋月清辉,湛然莹结,故名月光石。此亦惟一面而言,他面则随石之本色而异。假曰和璧即此。”其主要根据是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说:“‘和氏璧’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拉长石也有色白与色碧的变化,而且非经琢磨,这种变彩一般也难以发现,故理璞才能得宝。
      2001年,在“中国观赏石博览会”上,展出已故地质学家、宝玉石和观赏石专家袁奎荣以变彩拉长石复制的“和氏璧”玉玺,玺为正方形,底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上雕螭虎纽。不过此玺呈墨绿色,在阳光的照射下,会散透出点点晶莹的蓝光。与“和氏璧”光润无瑕,“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差别太大。
      拉长石成分(Ca[Al2Si2O8])为钙、铝的硅酸盐矿物,属于斜长石的一种。因发现于加拿大拉布拉多海岸而得名。有拉长月光石和变彩拉长石两种。三斜晶系板状晶体。不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度较高,玻璃光泽。折光率一般1.55,双折射率0.07,色散0.12。硬度6~6.5,比重2.67~2.72。
      钙、铝硅酸盐的拉长石与钠、铝硅酸盐的翡翠(NaAl2O[Si2O6])成分相近。而拉长石具有“月光冷冷如秋色”的晕彩;转动宝石可看到不同颜色的变彩。这是翡翠所没有的。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杜光庭《录异记》记载“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可能就属于拉长石制品。
      拉长石产于基性岩浆岩侵入体、伟晶岩和片麻岩中。原生矿床产状多为串珠状凸镜体或结核体。荆山西南的神农架地区分布有基性岩浆岩,具备生成月光石母岩的地质条件。湖北省地矿局高级工程师郝用威有一次跋涉到神农架腹地的板仓坪阴峪河时,发现凸起的台隆北缘有一条北西走向的断裂带,其中凸镜状、层状的岩体,像卧龙身上的鳞片反射出银白色的光。郝用威先生沿着岩体走向踏勘,发现三个基性岩体,其边缘为细粒辉绿岩,向内过渡为粗粒辉长岩,最里边为晶体巨大的斜长岩。有的斜长岩内还包裹着透明、半透明的另一种斜长石。敲打下来的标本在阳光下发出变化的光泽,还有晕彩现象。郝用威预感到这可能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宝石——月光石。
      1986年,在全国地学史学术会上,郝用威先生以《和氏璧探源》为题宣布:“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邢霄若《揭开和璧隋珠之谜》《中国宝玉石》1998年1、2期)这一发现获得了我国地质、考古、宝石界学者专家的好评,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卞和得玉璞于山间河谷
      绝大多数高档、特级玉璞产于河床之次生冲积砾石、巨砾之中。而原生矿床中,高档玉石非常罕见。
      例如,缅甸翡翠(硬玉)原生矿床分布于雾露河上游干昔山地区,主要产中低档硬玉。产地有,度摩、马萨、凯苏、散卡、圣卡摩、缅摩、乱目岗等地。
       河床冲积、洪积层中的搬运次生硬玉矿床,常有高档、特级翡翠产出。特点为薄皮,磨园度好,称水石。分布于雾露河两岸,从散卡到达木坎,及坎底河中段。主要产地有帕岗、摩东、麻蒙、达木坎、后江等地。
      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也说:“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生处,以急湍无著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徒,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亦不易得。”
      因此卞和所得之玉璞,应当得之于荆山附近的山间河谷之中,而不是采掘于高山“原生矿床”之内。
      郝用威先生在神农架发现月光石原生矿床,证明鄂西荆山以南可能出产宝石,的确是一项重要发现。但是,郝用威先生说:“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之说,其地理位置却有点说不过去。神农架板仓坪距“南漳”直线距离约一百公里,“沮水之源”既不在“南漳”,也不在“板仓坪”,而是在两者之间。

      “和氏璧”流传
       昭阳将军为楚国令尹、上柱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无疆,今兴化一带并入楚国。为此,楚威王将“和氏璧”赐给昭阳,又将“古勃海之地”(即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
      《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记有和氏璧的故事:
      〖赵惠文王(前298—前266年)宠用一个内侍,姓缪名贤,官拜宦者令,颇干预政事。忽一日,有外客以白璧来求售,缪贤爱其玉色光润无瑕,以五百金得之,以示玉工。玉工大惊曰:“此真和氏之璧也!楚相昭阳因宴会偶失此璧,疑张仪偷盗,捶之几死,张仪以此入秦。后昭阳悬千金之赏,购求此璧,盗者不敢出献,竟不可得。今日无意中落于君手,此乃无价之宝,须什袭珍藏,不可轻示于人也。”缪贤曰:“虽然,良玉何以遂为无价?”玉工曰:“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缪贤试之,果然。乃制为宝椟,藏于内笥。
       早有人报知赵王,言:“缪中侍得和氏璧。”赵王问缪贤取之,贤爱璧不即献。赵王怒,因出猎之便,突入贤家,搜其室,得宝椟,收之以去。……〗这当然是小说中夸张描写。
      接下来是众所周知的“完璧归赵”。秦昭襄王得知和氏壁在赵国,便说要用十五城来交换壁。赵王只好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荫相如不辱使命,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秦王,“完壁归赵”。
      六十一年后秦灭赵,和氏壁归秦。李斯《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这“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璧”两物,说明“随和两宝”已入始皇之手。《录异记》说:岁月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卞和得之献其玉,后入赵、献秦、始皇统一天下琢为受命玺。元崔◎在《进玺笺》中也说秦始皇将和氏璧作成方四寸的玺,命李斯篆文,孙寿刻字,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刘邦入咸阴,子婴“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刘邦将子婴奉献的玉玺作为自己的玺印,世代传授,号曰“汉传玉玺”。西汉末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病死,幼帝登基,“和氏璧(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篡位自立前,派堂弟逼皇太后交出“玉玺”,太后一怒之下将玺掷之于地(《汉书·元后传》),摔坏了玺纽的一角。王莽得到“玉玺”,命玉匠用黄金镶补。新莽政权垮台时,“和氏璧”一度挂在赤眉军首领的颈上。东汉初年,“和氏璧”重回光武帝刘秀宫中。东汉末战乱,群雄逐鹿,孙坚意外地得到玉玺。《三国演义》有“匿玉玺孙坚背盟”即此谓。以后玉玺经魏再传于晋。五胡乱华,玉玺由南朝承袭。隋灭,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携玺及部分皇室人员流亡突厥。唐贞观四年,萧后携玺归唐。唐末,玉玺为后梁朱温所得,传至后唐。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废帝),公元936年因北京留守后晋石敬瑭勾结契丹人耶律德光攻打洛阳,陷洛阳前,李从珂和后妃抱玺登玄武楼自焚。从此,“和氏璧”玉玺下落不明。
       清乾隆三年,江南河道总督高斌进贡所谓“传国玉玺”一方,玉色黝黑,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乾隆一看便知是“前代好事者仿刻”,视作玩好旧器,收入宫中。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10: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天老 于 2010-5-18 10:11 编辑

拉长石的图片不知怎么复制不过来
发表于 2010-5-19 04: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呵呵,看了之后才晓得还有这回事
发表于 2010-8-3 05: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
:yct07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09: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
和氏璧的传说也是有板有眼的。
发表于 2011-2-23 20: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
:yct0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删帖指引|阳新新阳网 ( 鄂ICP备19013424号-2 )

GMT+8, 2024-5-6 07:21 , Processed in 0.3319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